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作战篇

题解

本篇的中心思想是阐述如何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战争的准备工作。孙子认为,战争对于人力、物力和财力存在着巨大的依赖关系。这种内在依赖关系,在春秋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战争规模、战争方式比较原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决定了战争中“速”的极端重要和“久”的重大危害。鉴于这样的认识,孙子旗帜鲜明地主张,在从事战争准备的过程中,必须明确树立“兵贵胜不贵久”的速战速决指导思想,一再强调“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为了保证速战速决作战指导思想的实现,妥善解决战争需要与后勤补给困难之间的矛盾,孙子提出了“因粮于敌”的重要原则,主张在敌对国家境内就地解决粮草补给问题。同时孙子还主张通过厚赏士卒等手段来壮大发展自己的实力,达到“胜敌而益强”的目的。

作战,始战,即从事战争准备。这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战阵交锋。作,始、开始的意思,同“乍”。《诗经·鲁颂·駉》:“思马斯作。”毛亨传曰:“作,始也。”又,《荀子·致士》:“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作战备。”最符合孙子本篇之主旨。应该说,孙子在《计篇》之后紧接着论述战争准备这一问题,充分体现了作者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庙算”做出开战的决定,于是乎,顺理成章,进入战争的准备阶段。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驰车千驷②,革车千乘③,带甲十万④,千里馈粮⑤;则内外之费⑥,宾客之用⑦,胶漆之材⑧,车甲之奉⑨,日费千金⑩,然后十万之师举矣⑪。

译文

孙子说:凡兴师打仗的通常规律是,需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士卒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列国使节的费用,胶漆器材的用度,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都要耗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才能出动。

注释

①用兵之法:法,规律、法则。

②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奔、驱的意思。驰车,快速轻捷的战车,古代亦称“轻车”“攻车”。曹操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李筌注:“驰车,战车也。”驷,原称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后通指四匹马拉的战车,此处作量词用。

③革车千乘:专门用于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千辆。革车,一般认为就是守车、重车、辎车。杜牧注:“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一说革车为重型作战车辆。其文献依据有《左传·闵公二年》“革车三十乘”,《孟子·尽心下》“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等等。亦能成立。乘,辆,也指古代一辆四匹马拉的车子。《说文》:“车轭驾乎马上曰乘,马必四,故四马为一乘。”这里也作量词用。

④带甲:戴盔披甲,此处指全副武装的士卒。《国语·吴语》:“为带甲三万,以势攻,鸡鸣乃定。”《管子·大匡》:“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

⑤千里馈粮:意为当时的战争往往都是深入敌境,远离后方,所以需要有很长的后勤补给线,跋涉千里辗转运输粮草。馈,这里作供应、运送解。

⑥则内外之费:内外,这里指前方、后方。王皙注:“内谓国中,外谓军所也。”此句意为,前方、后方的开支花费。

⑦宾客之用:指招待诸侯国使节、游士的费用。宾客,诸侯国使节以及游士。杜牧注:“军有诸侯交聘之礼,故曰宾客也。”

⑧胶漆之材:通指制作和维修弓矢等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

⑨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保养补充的开销。车甲,车辆、盔甲之属。奉,同“俸”,费用、开销的意思。

⑩日费千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财力。千金,巨额钱财。李筌注:“千金者,言多费也。”李零《吴孙子发微》:“先秦时期的‘金’可能与秦制的‘金’接近,是以一镒为一金,‘千金’约合374公斤。”

⑪举:出动。张预注:“约其所费,日用千金,然后能兴十万之师。”

原文

其用战也胜①,久则钝兵挫锐②,攻城则力屈③,久暴师则国用不足④。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⑤,则诸侯乘其弊而起⑥,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⑦。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⑧。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⑨。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⑩。

译文

用兵打仗,贵在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士气受挫,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国便会利用此危难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败局。所以,用兵打仗,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因此,不完全了解用兵弊害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注释

①其用战也胜:指在战争耗费巨大的情况下用兵打仗,就要求做到速决速胜。胜,取胜,这里作速胜解。

②久则钝兵挫锐:意为用兵旷日持久就会导致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张预注:“及交兵合战也,久而后能胜,则兵疲气沮矣。”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

③攻城则力屈:力屈,指力量耗尽。屈,通“绌”,竭、竭尽。《荀子·王制》:“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庄子·天运》:“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

④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意为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孟氏注:“久暴师露众千里之外,则军国费用不足相供。”暴,露,“曝”的本字。《榖梁传·隐公五年》:“暴师经年。”范宁注:“暴,露也。”国用,国家的开支。《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

⑤屈力殚货:指力量耗尽,经济枯竭。殚,尽、枯竭。《文选·张衡〈东京赋〉》云:“征税尽,人力殚。”薛综注:“殚,尽也。”货,财货,此处指经济。

⑥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张预注:“邻国因其罢弊起兵以袭之。”其说甚是。弊,疲困,此处作危机、危难解。

⑦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为即便有智能超群之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之败局。贾林注:“人离财竭,虽伊、吕复生,亦不能救此亡败也。”王皙注:“以其弊甚,必有危亡之忧。”后,后事,此处指败局。

⑧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此句张预注云:“但能取胜,则宁拙速而无巧久。”此句李贽《孙子参同》卷二注云:“宁速毋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

⑨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谓长期用兵而有利于国家的情况,从来不曾有过。杜佑注:“兵者凶器,久则生变。”张预注:“师老财竭,于国何利?”

⑩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不尽知,不完全了解。知,了解、认识。害,害处、危害。利,利益、好处。意为必须充分认识用兵的危险性。李筌注:“利害相依之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按,由于种种原因,《孙子兵法》在后世传抄流传过程中,难免有错简窜乱的现象发生。如此段,似应在本篇“故杀敌者,怒也……”段落之后,如此,全文方顺遂通达,合乎逻辑,浑然一体。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①,粮不三载②;取用于国③,因粮于敌④。故军食可足也。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一再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粮食供给也就充足了。

注释

①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用作动词,即登记、征集、按名籍征发。

②粮不三载:粮草不多次运送。三,多次、反复。载,运输、运送。陈皞注:“不困乎兵,不竭乎国,言速而利也。”

③取用于国:曹操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兵器自制,平时使用娴熟,了解其性能,在战场上使用时方可得心应手。

④因粮于敌:粮草给养依靠在敌国就地解决。其主要途径是抄掠敌境,如本书《军争篇》所言“掠于饶野”“掠乡分众”,《九地篇》所言“重地则掠”,等等。因,依靠、凭借。李筌注:“具我戎器,因敌之食,虽出师千里,无匮乏也。”按,“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是孙子军事后勤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原文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①,远输则百姓贫②。近于师者贵卖③,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④。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⑤。百姓之费,十去其七⑥;公家之费⑦,破车罢马⑧,甲胄矢弩⑨,戟楯蔽橹⑩,丘牛大车⑪,十去其六。

译文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转输,远道转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家财富枯竭,财富枯竭就必然急于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国内便家家空虚。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敝,盔甲、弓箭、戟盾、蔽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注释

①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意思是说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是由于军粮的远道运输。

②远输则百姓贫:远道运送就会造成百姓的贫匮。张预注:“以七十万家之力,供饷十万之师于千里之外,则百姓不得不贫。”百姓,金文中多作“百生”,指当时的世族大家。

③近于师者贵卖:近,临近。贵卖,指物价飞涨。意为临近军队驻地的物价就会飞涨。按,古代往往在军队驻地附近设置军市,以供交易。

④丘役:军赋。古代以丘为单位征集的赋税与劳役。丘,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汉书·刑法志》:“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⑤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此处指国中。此句意为,国家百姓之家因远道运输而变得贫困、空虚。

⑥去:耗去、损失。

⑦公家之费:公家,国家。费,费用、开销。

⑧罢马:疲惫不堪的马匹。罢,同“疲”。

⑨甲胄矢弩:甲,护身的衣服。胄,头盔。矢,箭、箭镞。弩,弩机,一种依靠机械力量发射箭镞的弓,在当时为杀伤力颇大的新式武器。“积弩齐发”,是当时具有大规模杀伤作用的重要战法。

⑩戟楯蔽橹:戟,古代集戈、矛功能于一体的兵器。楯,同“盾”,盾牌。蔽橹,用于攻城的大盾牌。甲胄矢弩,戟楯蔽橹,是对当时攻防兵器与装备的泛指。

⑪丘牛大车:丘牛,从丘役中征集来的牛。大车,指载运辎重的牛车。曹操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毂车也。”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①,食敌一钟②,当吾二十钟; 秆一石③,当吾二十石。

译文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耗费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注释

①智将务食于敌:智将,明智与高明的将领。务,务求、力求。意为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就食于敌国,以减轻自己后勤保障的沉重负担。李筌注:“远师转一钟之粟,费二十钟方可达军。将之智也,务食于敌,以省己之费也。”

②钟:古代的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曹操注:“六斛四斗为钟。”

秆一石: 秆,泛指牛、马等牲畜的饲料。 ,同“萁”,豆秸。《说文》:“萁,豆茎也。”石,古代的重量单位,每石一百二十斤。《汉书·律历志》:“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原文

故杀敌者,怒也①;取敌之利者,货也②。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③,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④,车杂而乘之⑤,卒善而养之⑥,是谓胜敌而益强⑦。

译文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部队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同时,要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敌方战俘要予以优待和任用。这就是所谓每一次战胜敌人,就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注释

①杀敌者,怒也:言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张预注:“激吾士卒,使上下同怒,则敌可杀。”

②取敌之利者,货也:货,财货。这里指用财货进行奖励犒赏,以调动广大官兵克敌制胜的积极性。此句意为,要让军队夺敌资财,就必须先依靠财货奖赏。梅尧臣注:“杀敌则激吾人以怒,取敌则利吾人以货。”《三略·上略》:“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

③已上:以上。已,同“以”。

④更其旌旗:意为在缴获的敌军战车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张预注:“变敌之色,令与己同。”更,变更、更换。旌旗,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帜,是重要的军中指挥号令的工具。

⑤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韦昭注:“杂,合也。”乘,驾、使用。意为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

⑥卒善而养之:意为优待被俘虏的敌军士卒,使之为己所用。张预注:“所获之卒,必以恩信抚养之,俾为我用。”卒,俘虏、降卒。汉简本“善”作“共”,是孙子的原意;传世本作“善”,当是其书后世传抄过程中的“错讹”。说详篇后的“读孙札记”。

⑦胜敌而益强:指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杜牧注:“因敌之资,益己之强。”何氏注:“因敌以胜敌,何往不强。”益,增加。

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①。故知兵之将②,生民之司命③,国家安危之主也④。

译文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

注释

①故兵贵胜不贵久:张预注:“久则师老财竭,易以生变,故但贵其速胜疾归。”贵,重、推重的意思。《礼记·中庸》:“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

②知兵之将:指深刻懂得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知,认识、了解的意思。

③生民之司命:意为普通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李筌注:“将有杀伐之权,威欲却敌,人命所系,国家安危,在于此矣。”生民,泛指一般民众。《孟子·公孙丑上》:“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司命,星宿名,主死亡。《宋史·天文志》:“司命二星在虚北……主死亡。”此处喻指命运的主宰。

④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王皙注:“将贤则民保其生,而国家安矣。”主,主宰之意。

读孙札记

1.中国兵家文化的明线与暗线

《孙子兵法》体现的是强者的用兵原则,即其后裔孙膑所提倡的“战胜而强立”之道。在孙子看来,战略上最好的手段,就是进攻,再进攻,直至胜利!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主张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强大的力量,迅雷不及掩耳,摧枯拉朽,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堕其城,隳其国”,“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所以,毫无疑义,孙子的战争哲学是进攻至上,特色是刚强进取,基本手段是先发制人。这是中国兵家文化的一条明线、一个主流。

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兵家文化中必然同时存在着一条暗线、一股潜流。这股潜流,就是由《老子》的哲学所推导出来的以防御为本质特征的战略指导原则。它强调防御的特殊地位,主张知雄守雌、知荣守辱,提倡“柔武”,柔弱胜刚强,基本的表现形式与手段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这两条线索互为关系,共存互补,从而使得中国历代战略文化生生不息,日臻成熟。

2.孙子有所谓的“善俘”思想吗?

传世本《作战篇》有云:“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全句的意思为: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同时,要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敌方战俘要予以优待和任用。这就是所谓每一次战胜敌人,就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从表面上看,这么解释似乎文从字顺,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对照汉简本,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来了,即“卒善而养之”之“善”,汉简本乃作“共”。而“共”之文义,有“共有”的义项,如祸福与共。也可引申为掺杂、混合的意思。考究《孙子》全句的文义,很显然,汉简本言“共”是正确的,“共”与“杂”交错对文,均为掺杂与混合。孙子言此,乃是反复强调在作战中当将俘获的敌方人员、车辆加以利用,混合并掺杂编入己方的车队与军阵之中,共赴战事,从而增强自己的力量。这里,孙子说的是因敌之资以助己的问题,借力打力而已,实与优待俘虏风马牛不相及,张预等人“恩信抚养之”的说法乃望文生义、郢书燕说。由此可见,“共”在传世本作“善”,当属《孙子兵法》流传过程中为后人所臆改,以迁就所谓“善俘”的主张

3.孙子的战略思维误区

当然,任何高明的军事思想,任何卓越的作战原则,都存在着思维上的盲区,都不是无懈可击的,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一利必有一弊”。在这方面,孙子的速战速决战争指导思想也不例外。它的局限性在于其观察、分析、把握问题上的片面化、绝对化倾向,缺乏全面辩证、有机统一的思维理性。就“因粮于敌”问题而言,他同样未能意识到它与“千里馈粮”的后方供应之间辩证统一、互为弥补的关系,而忽略两者的有机结合。

就军事斗争的基本规律而言,孙子一再强调进攻速胜固然有相当合理、相对正确的一面,也大致符合春秋晚期的战争实际需要。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并没能辩证地认识到军事行动中速决与持久的内在关系,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防御持久在战争中应有的地位、必要的意义,以致将速胜与持久的关系机械地截然对立起来,给人们留下凡是进攻速胜便是好的,凡是防御持久便是差的这一深刻印象。其实速胜与持久乃是对立的统一,不应该人为地割裂开来。因为虽然在战役与战斗的层次上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始终有必要,绝对不能有所动摇;然而,在战略的层次上,究竟是防御持久还是进攻速胜,则不是由战争指导者的主观意愿决定的,而必须由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别是敌对双方各种力量的对比来决定,即战争指导者必须根据双方力量对比、战略态势、国际环境等实际情况,来具体决定到底是进攻速胜抑或是防御持久,当速则速,宜久则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不可意气用事,拘泥局囿。否则,欲速则不达,便是形而上学,便是画地为牢,到头来必定会遭到战争规律的无情惩罚。

对于弱势的一方,其要战胜强大的对手,自然不能指望速战速决,而只能采取积极防御的对策,这时候在战略上同对手持久抗衡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要像牛皮糖一样紧紧把敌人粘贴住,拖垮对手,磨得对手没有脾气,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时间换取空间,悄悄地完成双方优劣态势的转换,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之后再果断发起反击,赢得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针对“亡国论”与“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提出“持久战”理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指明方向,就是典型的以弱胜强原则,也是对孙子兵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孙子的“因粮于敌”军事后勤保障思想,也需要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以战养战,“因粮于敌”,出发点在于尽可能减轻后勤供给上的负担,以顺利达到进攻速胜的战略目的。这无疑有一定的合理性。

该如何贯彻“因粮于敌”这一原则?对此,孙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基本立足点就是抢掠劫夺。在这一问题上,孙子的态度倒是十分坦白的。其具体的措施便是“重地则掠”——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掠乡分众”——分兵抄掠敌国乡野,分配抢夺到的人畜和财物;“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在敌国富庶的乡野进行劫掠,以保障全军上下的粮秣供给。由此可见,孙子所讲的“因粮于敌”,实质所指乃是掠夺敌国的粮仓、敌国的民家,以保证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这里,孙子并无从敌国征集粮秣、收购粮秣的想法,更没有依靠和争取敌国民众箪食壶浆、自动捐献粮秣的考虑。手段相当单纯,用武力劫掠夺取而已。应该说,这种做法未免失之偏颇。

毫无疑问,孙子“因粮于敌”,借助劫掠,利用敌对国家物资以支持战争的后勤保障思想,曾在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不少军事家都将它视作深入敌区时解决给养难题的一个对策,并在实战中加以运用。同时他们也多少意识到单纯“掠于饶野”做法的局限性,注意丰富和发展孙子“因粮于敌”的思想内涵,主张争取民众,让民众自动赠粮送物,“民咸馈献”,或采取有偿征集,“设法购运”,以减少“因粮于敌”过程中人为的阻力。这样看待问题、处理事情的态度和做法,显然要比孙子的主张来得更为全面,更为得体。

“因粮于敌”的思想,孙子提倡于前,兵家阐发于后,但是其局限性也在所难免。诸如在荒漠草原作战,或遇到敌方坚壁清野,便无粮可因,或可因之粮不多。所以清初的《兵法百言》就认为,“因粮于敌”“间可救一时,非可常恃也”。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内必屯田以自足,外必因粮于敌”,双管齐下,互为补充,各擅胜场,以至产生成效。 v/3yvGDWkI1Hg6BkNbFzcN4sl9myWaPTnbGUR4sVRA7uYZ1NXlS9lfmr1Hrj8S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