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从《韩非子》的卓识说起

先秦时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尝云:“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他的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上古”“中世”和“当今”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各自的活动中心命题。而统治者则应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由此可见,这段言辞,是韩非子乃至整个法家有关历史发展观的洗练而扼要的表述。当然,韩非子将“上古”的时间范围,界定在虚无缥缈的有巢氏、燧人氏阶段,乃是有问题的。且不说有巢氏等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即便存在,与“道德”恐怕也扯不上关系,因为在当时,只会有残忍、暴虐的“血亲复仇”式的杀戮与灭绝。就像传说中的圣王尧、舜、禹攻灭三苗之战一样,战争的结果是对于“黎苗之王”,“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国语·周语下》)。所谓的“道德”,仅仅是后人理想主义化的虚幻想象而已!

但是,如果将韩非子所说的“上古”,在时间的坐标上稍作下移,对应为殷商、西周及春秋前期,将“中世”,对应于春秋晚期与战国前期,将“当今”理解为韩非子自身所处的战国中后期,那么,我们可以发现,“上古竞于道德”,恰好吻合了商周“礼乐文明”体制下的社会政治基本特征,“中世逐于智谋”,正好为“礼崩乐坏”政治局面的形象写照,“当今争于气力”,在某种意义上,反映着由“争霸”走向“兼并”与“统一”的历史趋势。

这种历史趋势,投射到中国先秦时期的兵学文化,能够从一个侧面体现其发展上的四个基本阶段:(1)以甲骨卜辞为载体的酝酿萌芽阶段。(2)以“古司马兵法”《军志》《军政》《令典》等典籍为主要载体的基本创立与初步发达阶段,即以“军法”为主体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根本特征,就是“竞于道德”,所谓的“以仁为胜,以礼为固”。(3)以《孙子》《伍子胥》的出现为标志的重大转折与高度发展时期,《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以及诸子论兵之作也属于这一阶段的延续。换言之,即以“兵法”形成并占主导地位为标志的高度成熟繁荣阶段。该时期的特色,应该为“逐于智谋”,也即《孙子兵法》中强调的“兵者诡道”“兵以诈立”。(4)以《六韬》《管子》的成书为显著标志的综合融汇、全面总结阶段。这一时期的中心主题,就是“争于气力”,在“大争之世”,在走向天下统一的前夜,要确保国家在战争中取胜,就必须注重加强国家的实力,只有具备强大的实力,方能统一天下,这叫作“多力者王”,所谓“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力”(《商君书·靳令》)。 d1fuLRd47tJYBXFTRlMy5MbmqiTRUcR8pY4y0dA3yNm+4nqqqUuzF3amLQ4bCEV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