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冬,不仅储存粮食物品,更重要的还在于藏身,休养生息以顺阴阳。中国较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几句强调的是四季阴阳之气收发,化育万物,万物的生长收藏,都受这个根本规律的制约。春夏养阳,重在生长,秋冬养阴,即是收藏。中医认为,人体要协调自身,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冬季收敛自身阳气,潜伏藏身,这样才能护住根本,健身保养。由此,冬季进补,补虚扶弱,防病治病,抗衰延年,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民谚亦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的说法。
冬令进补,膏方尤佳。膏方,又名膏剂,与中医中的丸、散、丹、酒、露、汤、锭,同属八剂之一。膏方由将药物煎煮,留汤去滓后将汤药浓缩而得,博雅润泽,能够“营养五脏六腑之枯燥虚弱”,因此也有“膏滋药”的称呼。我国膏方历史悠久,唐宋时已成为中医常用药剂,及至明清时发展得更加完善、成熟,男女老幼皆可适用。清代中期,膏方的运用已较为普遍,治疗的病症主要集中在阴津枯耗、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症型。清代中后期,冬令膏方在江南一带兴起,制作方法也日渐复杂,比如清代名医张乃修的医案专著《张聿青医案》的膏方专卷中,膏方的用药已经有二三十味,收膏时常添加阿胶、鹿角胶等。此时,北方膏方仍以调理痼疾、治疗病症为主,并无遵循时令的要求。江南一带医家则深受《黄帝内经》中“肾藏精”“秋冬养阴”“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等观念的影响,讲究秋收冬藏,注重对时令的把握。冬季阳气潜藏,须得借膏之黏稠填补肾命,滋肾固精,延年益寿。江浙人服膏,不但强调在冬季,而且讲究从冬至开始,其中便包含着中医阴阳学说“冬至一阳生”,即冬至阳气始生的观念,以及《黄帝内经》“治未病”,也就是采取一定措施预防疾病生发的思想。久而久之,冬至开始服用膏方成为江浙一带的一种养生文化。
膏方制作流程
膏方有“素”“荤”之分。由植物煎煮浓缩后,只用冰糖等糖类物质来收膏的,叫“素膏”,如枇杷膏、雪梨膏等;“荤膏”则指用“荤胶”,即驴皮胶、龟板胶、鹿角胶等动物胶来收膏的膏方。膏方的选择要因人、因时、因病而异。
膏方制作工艺复杂严谨。一剂好膏方,从开始制作到完成,要经过浸泡、煎煮、过滤、沉淀、浓缩、化膏、收膏等十一道工序,耗时四十多个小时。膏体成色、加糖比例等都要依靠制膏师傅对药性的掌握、火候的拿捏,其中诀窍多依靠口耳相传。
一剂膏方价格不菲,制作费时,技术要求高,颇能彰显药店整体实力。又因利润丰厚,药工们往往更愿意花心思、费时间细心打磨、钻研,以求精益求精。民国时期,上海药店甚至愿意打破常规,上门为客户煎药。1946年12月23日发行的《申报》刊登了一篇编辑部特稿《从膏方说到国药》,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说道:“代客煮药是徐重道所发明的。过去许多大药铺中,神气傲慢,到现在仍不肯代客煮药。但膏滋药素来由药店代煮,甚至把紫铜锅、炭炉、榨床等挑到你府上,当面煮熬,以示慎重。膏滋药的煮法和普通的药不同,药量既多,还要分别药性,加以泡浸。煮的时候,那几味先煮,那几味后下,多少时间用武火煮,多少时间用文火煮,都有讲究。尤其是最后‘收膏’的一个阶段,如何用阿胶,那时放冰糖,不能随便。一个不会煮药的人,简直不知如何把这满满的一大锅药材煮成小小一磁缸,平白地把许多贵重的药品浪费了。好在膏滋药是药铺里的好买卖,所以不惜移尊就教,代为煮熬。”
1946年12月23日《申报》第六版所载《从膏方说到国药》一文
关于膏方的来历,各地常常会流传些神奇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代名臣魏徵孝母的故事。传说魏徵的母亲患有咳嗽气喘,魏徵四处求医,但效果甚微。唐太宗得知此事后便派遣御医前往为魏母诊治。御医诊断一番后,开出了药方,以川贝、杏仁、陈皮、半夏等几味中药相配。但魏徵母亲一尝药汁,连连叫苦,坚决不肯喝药。对此,御医亦毫无办法。第二天,母亲告诉魏徵说自己想吃梨。于是,魏徵派人买回梨,切成小块,呈给母亲。可其母又因年老而咬不动梨块。无奈之下,魏徵只得把梨块煎水加糖喂母亲喝。最终,其母喝下半碗梨汤。魏徵灵机一动,在煎梨汤时加入了中药汁,又特意多加了些糖,一直熬到三更。此时,魏徵疲惫不堪,便打了一个盹。待他醒来,药汁早已凝结成了糖块。魏徵取来糖块一尝,糖块入口即化,又甜又香,还有梨子的清凉滋味。欣喜之下,魏徵赶紧呈给母亲品尝。其母尝后也极为喜欢。于是,魏徵便命人日日如此熬药。半个月后,魏徵母亲的咳嗽、气喘大有好转。自此之后,魏徵用药和梨煮汁治疗母亲疾病的事也很快传开了,医家纷纷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川贝雪梨膏。
至于滋补,民间又有俗谚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藏身进补中也十分重要。为了增强体质,抵御寒冷,各地在立冬到来后都要进行“补冬”。一谈到“补”,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各种各样传统的补品,比如人参、白木耳、桂圆、燕窝等。除了这些,各地大多是宰杀鸡鸭、炖煮猪肉,有的地方还会配以中药,药食同补。在台湾基隆,人们将立冬称为“入冬”,在这一天炖煮鸡鸭或者羊肉,并加入当归、八珍等滋补药品。再比如有道菜叫“肚包鸡”,菜如其名,指的是用猪肚包住整个鸡来烹饪。此菜还被称为“凤凰重生”,属于粤菜。但此菜肴在江浙地区广受欢迎。南京人爱吃“肚包鸡”,会在其中加入红枣、莲子、人参、枸杞、玉竹、五味子、熟地、姜片、葱白等各种作料。浙江嘉兴一带,人们则喜欢加入水发黄豆、八角、小茴香、绍酒、葱等作料。蒸煮后,猪肚吸收鸡肉的滋味,猪肚香脆且有韧劲,鸡肉鲜嫩可口,汤汁咸鲜醇香,有很好的滋补功效。
冬日天寒,入目一片萧瑟。但这样的夜长风寒中,始有阳气萌动、万物蓄势。冬藏万物,藏的是一份期盼、一份智慧。由此人们便可安享这充满希望的冬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