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1 环境保护运动与西方环境伦理学

3.1.1 环境保护运动(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

工业革命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工业污染问题。工业污染不是战后才出现的新问题,它自工业化开始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且不断加剧。从欧美国家的历史来看,工业文明的发展和推进,总是使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首先,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运往工业中心和城市的各种物资成倍增加,造成“提供这些资源的非城市地区环境退化、资源损耗,而城市地区则被这些资源利用后的排放物——烟尘、垃圾和其他废物所污染”。 其次,工业化带来了生产的大发展,营养状况的改善和医疗事业的进步“导致了在人口增长与财富积累之间的一种加速促进的反馈系统”。 再次,由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把亚非拉等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的输出市场,这种不平等的体系加剧了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的破坏,是造成不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另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农业成为商业生产的一个环节。推动农业发展的那些手段和技术往往对自然资源造成了破坏,导致了土壤被严重侵蚀。最后,工业革命的成就使人们以为“人类是技术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独一无二的创造者,具有改变、操纵以及超越自然环境限制的能力”, 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恶性膨胀,导致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环境问题成为一个令世人关心与忧虑的问题,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环境退化几乎在所有工业化国家成为一个新的、尖锐的社会问题。” 环境恶化使人类陷入困境,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今天对环境的过分行为使我们的子孙后代必须居住的环境每况愈下。在全球范围内,一代人把负面的遗产留给他们的子孙后代,这恐怕还是第一次。” 正是在生态危机的严峻现实面前,欧美等发达工业国家在战后相继兴起了现代环保运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保运动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环保运动提高了整个社会对环境退化的认识,使得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明显增强。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环保运动不仅关注自然资源,还关心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一切外部因素,诸如空气质量、水质、职业健康与安全、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等,从而大大拓宽了环境的概念;1962 年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的发表引发的辩论传播了生态思想,使人们对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1966 年以来人类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向人们灌输地球是一个脆弱和统一的生态系统的观念, 从而使人们更加珍视我们的地球,以免对地球造成无法恢复的伤害。

环境问题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不再是一个潜伏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类面临的生死攸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是呼吁全社会对环境问题形成共识,让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急性和迫切性。而如何面对和解决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更是成为社会各行各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197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 从资源和环境角度对那种大规模开发,用过就扔的资源利用及建设方式提出了质疑和警告。同年在联合国倡导和组织下在斯德哥尔摩举办了全球首次环境问题会议。 geSnrFojI1gIPWflvEBsXYAlE3Mpj7wfy7awOKWpVpCsayG1bDsI4P9voJ238SM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