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近年来,在悬疑类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比如“反社会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等,贴上这类标签的角色往往是整部作品中最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反派或是幕后黑手,因为他们通常会表现出一些明显偏离正常的行为方式和特点,他们的出现会为整部虚构作品带来波澜起伏的高潮,诱发观众的尖叫或惊呼,甚至会让人产生“又紧张又期待”的情绪。

而在现实生活中,偏离常态恐怕就没有那么令人期待了,由于人格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所以因为各种诱因所致而偏离常态的人往往都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带来痛苦和困扰,比如《告别紊乱的人生》这本书中所介绍的“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就是如此。

边缘性人格障碍这个词最早由美国人阿道夫·施特恩(Adolph Stern)于1938年提出,当时他认为这种障碍介于精神病和神经症之间,与两类都有重叠,但又不完全一致,所以采用了“边缘”这个词。1980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 DSM -Ⅲ )首次纳入这个术语。目前我们认为,BPD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即“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包括冲动)和不稳定的自我意象”,这些“不稳定表现”的“稳定不变”恰恰就是BPD的基本特点。

想想看,如果我们长期生活在不稳定、空虚和无助的情绪之中,对他人既依赖又无法信任,既渴求爱又无法控制地充满敌意,很难控制我们极端而强烈的情绪和冲动,在面对分离时会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偶尔会出现一过性的精神症状(比如解离或非真实感),那么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我们会变成什么样?我们身边的人会变成什么样?

美国近10年的三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BPD患者一生中共病焦虑的比率为84.5%,情绪障碍为82.7%,物质滥用为78.2%,创伤后应激障碍为30.2%,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为33.7%。正如弗里德尔博士在这本书中分享的例子,他的妹妹丹尼斯,一个平时在大家眼里“聪明机灵、有创造力、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女孩子,一旦受到疾病的影响,就会“对所有人进行言语和身体攻击、薅掉自己的头发、离家出走、抑郁、企图自杀、酗酒”,最终她过早离世,让“身边所有爱她的人都感到痛苦和绝望”。陷入BPD是令人痛苦的,就像逆水行舟,纵使不断努力,依然很难到达目的地。

值得高兴的是,在过去的20年中,BPD的精神病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变化和进展,对比2011年和2021年在国际公认的综合性医学顶级期刊《柳叶刀》上发表的两篇针对BPD的综述就能看出,不管是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DSM-5 )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 ICD -11 )中,都对BPD的核心特征有了更多的关注,更多地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和自我评估工具,更多地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关注青少年群体,并将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纳入治疗体系,这些都对BPD的干预和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专业读物,在促进大众对BPD的理解和认识上做出了贡献。弗里德尔博士的这本书首作于2004年,修订于2018年,不仅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诊断方法、发展历史、可能的病因、病程进展、常见共患疾病、治疗方法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翔实的介绍,也从他个人的切身体验出发,以共情和关怀的角度,分享了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及其家人来说最关心的一些问题,以乐观的态度指出了希望,值得我们一读。

王志仁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MsvpW81XKI6jfMFKLr8y0TYfH6+UwiNtDKb0c/QWOp3G+SdvDbRp1hWinjEedb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