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将坚持到底

天主教会要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公开悔过,收回他抨击教皇及其顾问班子的主张。他拒绝公开认错:“我不会收回任何一点主张,因为违背良心做事既不正确,也不安全。”而且他也不打算寻求妥协:“我将坚持到底,我不能屈服。” 路德拒不让步的态度是以他自己的立场的神学性为基础的。在确定什么才是正确的问题上,根本没有妥协的余地。长期来看,他的坚定立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抨击最后引发了新教改革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世纪的天主教会。

与此相仿,查尔斯·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也借助拒不妥协的力量,在国际关系竞技场上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参与者。正如他的传记作者唐·库克(Don Cook)描述的那样,“(戴高乐)单凭自己的正直、智慧、人格和使命感就能创造力量” 。不过,说到底,他的力量是“拒不妥协的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从一个战败且被占领的国家逃亡出来的自封的领导人,在与罗斯福(Roosevelt)和丘吉尔(Churchill)的谈判中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20世纪60年代,他作为总统说出的“不!”迫使欧洲经济共同体多次按照法国的意愿修改决策。

在讨价还价当中,他的拒不妥协态度究竟是怎样赋予他力量的呢?一旦戴高乐下定决心坚守一个立场,其他各方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接受,要么放弃。比如,他曾经单方面宣布要将英国拒于欧共体之外,一次是1963年,一次是1968年;其他国家不得不从接受戴高乐的否决票和分裂欧共体两条出路当中做出选择。当然,戴高乐非常谨慎地衡量过自己的立场,以确保这一立场会被接受。不过,他这么做往往使法国独占了大部分战利品,很不公平。戴高乐的拒不妥协剥夺了另一方重新考虑整个局面、提出一个可被接受的相反建议的机会。

在实践中, “坚持到底,拒不妥协”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理由有二。第一个理由在于, 讨价还价通常会将今天谈判桌上的议题以外的事项牵扯进来。 大家知道你一直以来都是贪得无厌的,因此以后不大愿意跟你进行谈判。又或者,下一次他们可能采取一种更加坚定的态度,力求挽回他们认为自己将要输掉的东西。在个人层面上,一次不公平的胜利很可能破坏商业关系,甚至破坏人际关系。实际上,传记作者戴维·舍恩布伦(David Schoenbrun)这样批评戴高乐的盲目的爱国主义:“在人际关系当中,不愿给予爱的人不会得到爱;不愿做别人朋友的人到头来会一个朋友也没有。戴高乐拒绝建立友谊,最后受伤的还是法国。” 一个短期妥协可能从长期来看会是一个更好的策略。

第二个理由在于 达到必要程度的拒不妥协并不容易。 路德和戴高乐通过他们的个性做到了这一点。不过这样做是要付出代价的。一种顽固死硬的个性可不是你想有就有,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尽管有些时候顽固死硬的个性可能拖垮一个对立者,迫使他做出让步,但同样可能使小损失变成大灾难。

费迪南德·德·雷赛布(Ferdinand de Lesseps)是一个能力中等的工程师,具有非同寻常的远见和决心。他由于在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建成了苏伊士运河而名噪一时。他并不认同不可能的说法,因此完成了这一伟业。后来,他照搬同样的思路,试图建设巴拿马运河,结果演变成一场大灾难。 尽管尼罗河的沙子让他备感得心应手,热带瘴气却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德·雷赛布的问题在于他顽固死硬的个性不允许他承认失败,哪怕战役早已输掉。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选择的顽固死硬呢?虽然我们没有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却有几个办法可以帮助达成约定,并且维持下去;这是第6章将要谈到的内容。 iiWz9pD0Jbf/QqGOBOC/iqMOeueKGUkKW7xN38iUE4Rwt6Ll+Tqn3VBFEkdrVt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