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亚里士多德的激励理论

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人类行为的激励因素进行阐释的先贤之一。他在雅典生活时期(即公元前367至前347年,以及公元前335至前322年)著有《修辞学》一书。

在该著作的第一卷第十章中,亚里士多德阐述了人类行为的七大诱因。总的来说,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归结为受感性或者理性因素所驱动,比如人类之所以要寻欢作乐,正是为了减轻各种悲伤和痛苦。

亚里士多德指出的第一个行为诱因叫作“机遇”,即偶发的、随机出现(至少看起来是随机)的某些不可控事件。举例来说,试想一下某天你和几位阔别多年的老友不期而遇,并得知他们一个个都混得风生水起,请问你能求出自己当时的心理阴影面积吗?当然,你会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高兴,不过可能同时还夹杂着一丝羡慕嫉妒恨,而所有这些情绪都有可能刺激你重新燃起做事创业的热情和自律。因此,在特定情境中出现的小概率事件很有可能会成为改变命运的催化剂。

除了充满偶然性的“机遇”外,还有非人为、非随机的必然性的诱因,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分支。

其中一个分支叫作“本能”,它是一种集相对确定性、内在逻辑性和长期普适性于一身的客观因素。举例来说,周末的夜晚在视频网站上暴刷爽剧常常会让人无法自拔。不过即使追剧追得再凶,总会到了某个时刻我们不得不关掉网页、合上电脑然后钻进被窝。因为人困了累了就要睡觉,这是人类本能,如果长期无视这种本能需求,那么健康状况早晚会亮起红灯。

除了“本能”外,还有一种必然性的诱因叫作“冲动”,在它的驱使下,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违背初衷的非理性行为。比方说我们有可能明明正在追求健康苗条,也知道自己需要健康饮食和加强锻炼,但还是突然心血来潮叫了杯肥宅快乐水,顺便翘掉了本来约好的健身课。“冲动”是能够快速占领大脑的不速之客,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话,我们便会心里痒痒得像猫抓一样。因此,必须充分发挥自律能力来不断克服冲动的影响。

还有一个与冲动的作用机制类似的诱因——“习惯”,也是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才能加以培养或克服的。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比如开始练习冥想),需要依靠自律能力来推动和加以维系,直至这种习惯成为我们的第二本能。

反过来说,一旦某种习惯升级成为第二本能,那么想要打破它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尤其对于诸如毒瘾等一些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引发强烈依赖的不良嗜好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想要战胜习惯的力量,那么抵制诱惑的自律心和与欲望做斗争的意志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上的“理性”。这种因素能够对达成某项目标,或是实现某个积极的、理想的结果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在大学校园里保持自律并发奋苦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如果学生们意识到在校时期的勤勉上进有利于今后开启理想的职业生涯,那么理性驱动便会促使他们更加自律自强。

遗憾的是,人很难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理性。以下两个行为诱因——“愤怒”与“激情”便是由强烈的情感和冲动所引发的。例如某人可能会在某个情绪激动的时刻做出伤人的举动,从而使自己的声誉受损。因此我们需要调动自律来对大脑的决策和思考方式进行干预,从而克服这种蕴含着潜在危害性的情绪冲动。

亚里士多德七大行为诱因中的最后一项叫作“享乐”。在基本的需求得以满足后,人们可能会出于自身喜好而引发非理性的纵欲行为。如果你本来只是为了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前往商场,结果最后却疯狂采购了很多计划外的东西,大包小包堆满了整辆购物车,那就说明你还不够自律,没能克服自己对于物质的享乐主义思想。

大多数人总是对激励因素抱有积极态度,认为只要自己能够得到更多激励,便可以变得更加努力,进而取得更大的成功。不过在培养自律的问题上,激励因素其实是中性的。人们对于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他们能否有效运用自律能力来实现自身目标。

能否发挥足够的自律能力来避免和抵制负面因素,能否准确把握有助于保持自律的正面因素,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画重点

● 自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样重要的是寻得合适的激励因素来代替自律。人们对于自身行为动机的判断未必符合实际,所以坦诚面对自己非常重要。不断有研究证明,物质财富的激励效果其实并不理想。相较之下,进取心、自主权、工匠心和使命感等才是更加牢靠的激励因素。亚里士多德的激励理论介绍了包括外源性和内生性因素在内的其他一些行为诱因。 JGrpnoA+sT5ALIkGy0oungKFw8RP8ox2hg0V7eKliVpv7hHNJMkMck1WaZ+4uL/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