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为此书命名,颇费了一番工夫。虽然“心理健康”这一提法仍然十分必要,但其内在的一些缺陷,与本书多处提及的科学理念相抵牾。萨斯(Szasz,160a) 及存在主义心理学家(110,111)最近开始使用的“心理疾病”一词也存在相同问题。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些规范性术语,而且为了启发大家的思考,在本书中,我们还必须使用这些词语,但相信十年之后这些术语将会被淘汰。

更恰当的术语是“自我实现”,我就一直在使用这个术语。该词强调“充分人性化”,即人类生物特性的充分发展。这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实践中)常规状态,而不是某时某地才存在的状态。换言之,这种状态应相对独立于个人所处的文化环境。这种状态与个人的生物先天特性相统一,而“健康”“疾病”这样的术语,往往强调个人需求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相统一。此术语还具备可验证及可操作的内涵。

尽管如此,“自我实现”这一术语除了念起来有些笨拙外,还导致了以下诸多所料不及的误解:(a)强调自利而非利他;(b)忽略对人生职责和任务的付出;(c)忽略与他人和社会的连接,个人成就不再依赖于“良好的社会支持”;(d)忽略非人类现实及其内在魅力和兴趣的需求特征;(e)忽略无我和自我的超越体验;(f)强调主动作为,轻视被动接受,是其暗含的意思。该术语的确造成了上述误解,尽管我一直不遗余力地指出,实证研究证明自我实现者是利他主义者,是有奉献精神的人,是自我超越者,是社交活跃分子,等等(97,第十四章)。

尽管我对“自我”这个词进行了重新定义,并进行了实证描述,但人们还是因为语言习惯,一听到这个词便自动将其与“自私”联系起来。更令人沮丧的是,一些才华横溢的心理学家(70,134,157a)一直认为,我对自我实现者特征的实证描述完全是凭空捏造的,而不是基于真实的观察。

“充分人性化”或许能避免上述误解,而“人性化消减或不足”是比“疾病”以及“神经症”“精神病”“心理变态”更准确的表述。至少,在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中,使用“充分人性化”“人性化消减或不足”会更好;如果说这些新的提法对心理治疗无所助益的话。

本书中使用的“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是更好的选择,尽管现在还没被广泛使用。这是个遗憾,因为后面我们会谈到,存在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以及匮乏心理学有着很大差异。我相信,心理学家必须将存在心理学与匮乏心理学结合起来,也就是将完美与不完美、理想与现实、优心态与现存态、永恒与短暂、目的与手段相结合。

本书是我1954年发表的《动机与人格》一书的续篇。和该书一样,本书也是由不同时期完成的研究论文集结而成。这本书是一个引子,希望未来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基于实证研究、全面系统、包含人性深度和高度的普通心理和哲学体系。本书最后一章是该体系的大致纲要,是通向该体系的桥梁。本书首次尝试将“健康及成长心理学”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分析动力学”统一起来,将分析与整体、身心待合与身心合一、善与恶、正与负统一起来。换言之,本书拟在普通心理分析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实证基础上,构建优心态心理学、存在心理学和元动机心理学的上层建筑,以突破两大心理学体系的局限。

我发现,要让别人理解我对这两大心理学体系同时怀有的敬意和不满,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有些人坚定地拥护弗洛伊德理论,另一些人则坚定地反对弗洛伊德理论;一些人坚决支持科学实证心理学,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科学实证心理学。在我看来,这种选边站的“忠诚”是不恰当的,我们的任务是将所有真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真理,而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忠诚”。

在我看来,科学方法(作为宽泛的概念)是确保我们掌握真理的唯一途径。但这一点也可能被人误解,出现支持科学和反对科学的二元对立情况。关于这一话题,我曾有所著述(97,第1、2、3章)。在该文中,我对一些传统观点,即19世纪的科学主义,进行了批判。我打算继续这项工作,将科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拓展至新兴的个人实验心理学(104)。

传统观点认为,科学不适用于心理学研究,但我认为这样的限定是不必要的。关于爱、创造力、价值、美、想象力、伦理、快乐的问题不必都抛给“非科学家”——诗人、预言家、神父、戏剧家、艺术家或外交家。这些人可能有着非凡的见解,也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有力的假设,且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是正确的,但无论他们有多肯定,都无法令整个人类相信他们的观点。他们只能说服那些持相同观点的人,以及少数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有科学才能让怀疑真理的声音消失,只有科学才能克服信仰与观察之间的巨大差异,只有科学才能推动进步。

但将科学引入心理学研究的尝试现在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这种尝试(其中的一些形式)甚至被一些人视为——至少是对人类最高贵的品质和追求的——威胁。一些敏感人士,特别是艺术家,担心科学不但无法将心理学关心的问题整合起来,反而会令其四分五裂、乌七八糟,从而导致心理学的毁灭而不是发展。

我认为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只要扩大和深化科学概念的本质、目标和方法,我们就能够让科学助力人类取得积极成就。

我希望读者不要觉得此论调与我前一本书所呈现出的文学和哲学基调不一致。无论如何,我自己没有这种感觉。到目前为止,要将一个宏观理论讲述清楚,还是需要用到文学和哲学的表达方式。此外,由于本书大多数章节最初都是我撰写的演讲稿,故一定会用到不少文学和哲学的表达方式。

与我前一本书一样,此书也有不少基于一些初步研究、证据片段、个人观察、分析推理以及完全凭直觉而得出的结论。在表述上,我力求让这些结论既可能被证明是正确的,也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换言之,这些都只是假设——是等待验证而非已经确定的结论。无论这些结论被证明是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与心理学的其他分支学科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有着重要作用。这些结论很重要,我相信应该能够促进相关研究。基于上述原因,我将本书视为一本科学类书籍,或者是“前科学”书籍,而不是人生建议、个人哲学或文学读物。

梳理一下当今的心理学流派,能更好地定位此书。不久前,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人性理论是弗洛伊德理论和实验—实证—行为主义理论。其他理论都不够全面,其追随者组成了许多分散的群体。然而,最近几年来,这些分散的群体迅速聚集,逐渐形成了关于人性的一个综合性理论,我们也许可以将其称为“第三势力”。这个群体包括阿德勒学派(Adlerians)、兰克学派(Rankians)、荣格学派,以及新弗洛伊德学派、后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学派的自我心理学家以及逐渐取代塔木德而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比如马库斯(Marcuse)、惠利斯(Wheelis)、马默(Marmor)、萨斯,布朗(N.Brown)、林德(H.Lynd)以及沙赫特尔(Schachtel)等]。此外,库尔特·戈尔茨坦(Kurt Goldstein)机体心理学的影响力也在稳步上升。格式塔心理学、勒温心理学、普通语义心理学,以及以奥尔波特(G.Allport)、墨菲(G.Murphy)、莫雷诺(J.Moreno)和默里(H.A.Murray)为代表的人格心理学也正在崭露头角。新兴的存在心理学和心理治疗学也非常有影响力。其他几十位心理学家,可以大致归为自体心理学派、现象心理学派、成长心理学派、罗杰斯心理学派、人本心理学派等。这里无法全部列举。一个简单的方法是根据最可能发表某一类论文的杂志进行分类。心理学现在有五大学术期刊,全都是最近创立的。这五大刊物分别是:《个体心理学学刊》(弗蒙特大学,Burlington, vt.)、《美国心理分析学刊》(220 W.98th St.,New York 25,N.Y.)、《存在精神病学》(679 N.Michigan Ave.,Chicago 11,Ill.)、《存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评论》(Duquesne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以及最新开创的《人本心理学学刊》(2637 Marshall Drive, Palo Alto, Calif.)。此外,《末那》(P.O.Box 32,112,El Sereno Station, Los Angeles 32,Calif.)杂志是面向非专业知识分子的一本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刊物。本书所附参考书目,尽管不全面,但也提供了不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论文和著作。本书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IQGNHaDLWXjb+yOUvlSpCI4BzOpTfaxWQkLZXvXlTA3r+3U+Oxswnd2wSA+XJzD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