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敦煌张家

文字学家认为:最早的文字是用锐器刻写在硬物上,主要形式为简单的刻写符号,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叠加和重组,便萌发了后世的文字与书体……

东汉张芝被认为是中国草书中今章草的创始人。汉朝之前古草书(篆草与章草)均已出现,甚至有了一定的规模,历史记载的代表人物是史游。史游被公认为是古章草的创始人,他是汉元帝刘奭(读音shì,盛大,前49—前33年在位)时代的人,据说史游在草隶的基础上修改了隶法而创造了古章草。

由古章草演化为草书,这里就引出了一个重量级的草书(含今章草)创始人——张芝。

章草归为草书类。提到章草,必先说草书。草书分篆草(也称草篆)、隶草(也称草隶)、行草、狂草及章草。章草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由隶书经草写演变而成;第二种说法,是始于篆书的演变。我们现在常见的章草,是现代章草,脱颖于汉代,也许更早些,由隶书演变而成,系“今章草”的前身。与“今章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汉朝400年,最懂书法的皇帝应该是汉章帝刘炟(读音dá,释义:火起,爆。公元76—89年在位)。刘炟是位厚道长者式皇帝,在治理国家中,顺应民意,宽厚善良。传说他喜欢用草写笔法分解隶书,写出隶书的草写体,这种简捷便利的书体因刘炟的爱好而流行,后人以章帝的章来冠名,史称“章草”,但此说后世也有争议。

汉朝虽然沿袭了秦朝大量的制度,但官方用字还是发生了变化。秦以小篆为官方书体,汉初还在应用小篆,到了东汉时期,隶书已经成为书写的主流用字,后来出现了草书,还出现了行书和楷书的萌芽。除正式的篆书与隶书外,还由篆书演变出篆草,隶书演变出隶草。官方用字篆草居多,民间与下层官吏多用隶草,最终衍化成汉代最经典的字体——汉隶。继而,篆草渐渐被淘汰,隶草进入日常生活。

到了汉章帝时代,由于皇帝的偏爱,隶草登上了大雅之堂。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章草已经分出古章草与今章草。古章草在古代用得比较频繁,它笔画连写而有省略,相邻字不连笔。今章草也叫今草,相邻字彼此连写,在章草的基础上省略了点画波磔,书写更加自由迅捷。

章草归为草书。草书的历史是什么呢?

现存最早的草书墨迹是西汉的草书——马圈湾汉简。它是1979年在敦煌汉代烽燧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共1221枚简牍。都是兵将或小吏书写的,有浓浓的隶书的意味,风格上完美体现了从隶书到草书的过渡,那种跳跃和随性,它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体现出一种质朴的律动和绵长。

马圈湾汉简让我们知道在张芝出生前一百年文字的模样,知道在边远的敦煌,书写的审美标准。这批汉简以章草居多,章草是西汉中期与新莽之间敦煌境内日常应用的主要字体,文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有大家风度。这种在敦煌广受追捧的书体,百年后终于在张芝手中得以改进与定型。张芝成为继李斯之后,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

张芝,字伯英,敦煌渊泉人。《后汉书》说他的父亲张奂是敦煌酒泉人,一千多年后,清代的训诂学大家钱大昕考证,确认张芝是东汉敦煌郡渊泉人。渊泉是汉代敦煌郡所辖六个县中的一个。渊泉又在哪里呢?专家们认为在今甘肃酒泉市瓜州县四道沟老城一带。

是这样吗?甘肃瓜州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的宁瑞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参与瓜州文物普查二十多年,他根据古籍、考古发掘出来的悬泉置木牍位置记载,分析地理与地貌,结合今天的地形和泉水特征、古耕地遗存、古道走向,认定敦煌市瓜州县布隆吉乡的旱湖脑古城就是汉代的渊泉郡。

这个淹没在丝绸之路上的古城,为什么会出张芝这种文化的巨人?敦煌,到底还藏了多少中国文化的秘密?

1991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中,敦煌悬泉置古驿站轰动全球,发掘了2.3万枚汉简、460张麻纸,其中24件为西汉麻纸,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书写的纸张,比蔡伦造纸早了一百多年。悬泉置东面一百里是瓜州,再东面一百里是渊泉。一个小小的驿站,都有这么多的文字遗存,可以想象,不远处的渊泉遗址是否也有着同样精彩的地下遗存。

如此偏远的西域,怎么会有张芝这样的文化巨人?查看一下张芝的家世,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委。原来,张芝家族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敦煌人。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司隶校尉张襄上书,奏报霍光妻霍显毒杀许太后一事,宣帝因为霍光有大功,没有追查。张襄害怕霍光报复,自清河绎幕(今山东平原县王杲铺镇,北京往南320公里),举家西奔天水,病逝后,儿子迁居敦煌,“家于北府,俗号北府张”。从此,在北府安家,敦煌张氏被称为北府张,张芝的上几辈人估计又迁到了渊泉县,北府张在敦煌发展了近两百年后,已经成为敦煌的高门望族。

张芝的爷爷叫张惇,在张芝二十岁时任汉阳郡太守。父亲叫张奂,是东汉的名将,《后汉书》有他的传记,母亲为大家闺秀尉氏。

张芝的童年在敦煌度过,他的家东面有一条河,叫党河,家在敦煌古城中。印象中父亲很少在家,母亲告诉他,你父亲从小就喜欢读书游学,年少时就去长安(今西安)附近交游学习,他的老师是朱宠,是欧阳学派桓郁的弟子。你父亲觉得《牟氏章句》太过啰嗦,就把四五十万字的书减到九万字,有人把他删减的内容上奏给汉桓帝,汉桓帝下诏交给东观,东观是皇家的藏书馆和编修国史的地方,进出的全是大儒名师,都很称赞你父亲的才华。后来你父亲被举为贤良,策试得了第一名,当上了议郎。你也要好好读书,不辱没敦煌张氏的名望。

张芝的家族是敦煌张氏,敦煌的名门望族,家里来往的都是一些能文会武的亲朋,大家在一起,谈论的都是一些天下大事,都喜欢谈论诗词歌赋。

该上学的年纪,家里给张芝和弟弟张昶请来了名师,拿来的识字课本是李斯的《仓颉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史游的《急就章》。还给他们拿来了毛笔、石砚、丸墨、水碗和麻纸,从识字和写字开始学习。

汉初,太史考学童,以《史籀篇》《仓颉篇》《八体六技》为准,会背诵九千字以上,才可以入门。前两种为篆书,后一种为隶书。再通过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书六种字体的考试,才能走上尚书、御史等官位。文字和书法的能力是未来仕途的基本能力。

张芝喜欢的是《急就章》。一共2023个字,三字一句,先是姓名,其次是物名,最后五官,都是跟寻常生活有些联系的。张芝发现,《急就章》中那些姓氏的祖先原来都是有故事的人,“石敢当”,说的是石姓始祖石碏(读音què),作为春秋时的卫国大夫,他敢作敢当,大义灭亲。

《急就章》用三言、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写成,内容包括姓氏、饮食、服装、佩饰、臣民、器物、虫鱼、音乐、宫室、植物、动物、疾病、医药、官职、法律、历史、地理等,相当于一部袖珍百科全书,张芝从这本书里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张芝很喜欢模仿书中的文字。

据说张芝周岁生日时,依据敦煌当地习俗,众多亲朋好友去张府看孩子怎么“抓岁”。席上摆着玩具、点心、文房四宝、金银、铜钱等,小张芝对其他物品视而不见,伸手抓住毛笔,还高兴地挥来挥去,亲友们纷纷给张奂道喜,恭喜张府有文曲星下凡了。

儿时的张芝一直喜爱握笔习字,吟诗唱赋。张奂觉察到儿子禀赋过人,便请名师多加栽培。张芝天资聪明,记忆力强,功课做完后,有时候偷着跑出去玩一会儿。一次,母亲发现兄弟二人不在课堂上,便到门外把二人找回家,带到炉火前,用水浇灭炉灶中的柴火,指着饭锅说:“就差最后一把火,饭夹生了,再升火,饭也不好吃了。读书练字不成器,就跟这锅饭一样,就差最后那把火。”

这句话点醒了张芝,从此他更加自律,勤学不惰。

读着史游的《急就章》,张芝奇怪史游怎么知道那么多东西,他是干什么的呢?他怎么就会把字写得跑起来呢?

母亲告诉他,史游生活在汉元帝年间的宫廷太祝之家。他把篆草写成了章草。太祝是从道学那儿来的,道学从巫祝那儿来的。史游的篆草,可能受到道家祭祀符号的启发。商朝末年,太祝祭祀符号就是符号加文字了。

母亲说,现在管祭祀的叫太常卿,负责祭祀天地宗庙鬼神,九卿之一,级别正三品。太常卿这个职位很高很神圣。怎么个神圣呢?每当皇上祭祀时,太常卿要安排一切过程,丝毫不能出错,要监督祭司提前几天,早早单独入住神庙的僻静院落沐浴斋戒,跟的随从都得是没结过婚的男孩子。

净身的方法非常特殊,先用猪血涂全身,尔后取上游干净河水吊到半空,从头浇下,冲净全身猪血,然后入干净泉水中再次冲洗,换上由处女养的蚕丝编织的丝绸大袍。净身需在太阳初升时进行,太阳升至一竿高时,净身完成。太常卿是关系到神鬼护佑、国运昌盛的人啊。

张芝问母亲,史游是不是从篆书里取出字的轮廓,从祭祀符号里取出简单的连笔符号,两个一凑,就写成草书了?

母亲一愣,她完全想不到这个孩子对文字有如此的悟性。

令母亲更没想到的是,张奂后来由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转大司农后,也被皇上封为太常卿,负责四季的祭祀,严格选拔太祝,监督每个祭祀过程,最后看到祭司裹着华丽飘逸的绸服,庄严地主持完祭祀大礼才能松口气。 sZOZ/iMo7I4uyd2Olii1D6rr35mSTZuCaGhAWlU1o0wAt1SjT3nsMCjj8kCLP/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