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5 关于控制欲:
很多人所谓的“为了你好”,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心情好

1 /

在商场遇到了K姑娘,我刚问完那句“你怎么一个人逛街”,马上就后悔了,因为她张嘴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她前男友有多讨厌。

她说话的时候喜欢跺脚,所以愤懑地讲完一段话,大致会跺七八次脚。这让我打消了“如果能关掉她的声音该多好啊”的幻想,因为真的没了声音,场面看起来就像是有个泼妇在凶我。

我尽可能地保持微笑,并反复斟酌自己说的每个字、词,生怕自己讲错了一句话,让她误以为我想跟她继续聊下去。

听完她抱怨前男友不愿意回消息,不愿陪她逛街,不愿吃她做的饭菜之后;又听她数落了前男友切的菜像橡皮擦那么厚,买的衣服都像三岁小孩穿的那样幼稚,见到熟人连句场面话都不会讲;再听她强调自己有多爱对方,包括要求前男友删除微信里的所有异性好友,退出所有有他前任在的游戏和群,要求他在几分钟之内从球场回到宿舍和自己打电话……

突然,她叹了一口气,我以为她打算结束谈话了,结果她又来了一句:“他是不是从来就没爱过我?”

我也叹了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也许不是不爱了,而是心累了,所以爱不爱就变得不重要了。就像是,两个人之间突然隔了好多座山,他不想再翻山越岭了。”

她的表情变得更难看了。她想替自己解释:“是因为他确实做得不好,我才说他的,菜哪能切那么厚?这么大岁数了怎么就不能穿得成熟一点儿?袜子乱扔,总点外卖,动不动就熬夜,把身体搞垮了,那人不就废了吗……”

我赶紧点头,并找了个借口逃离现场。

我的个人看法是,一个在交往的细枝末节上都想控制得严丝合缝的人,是不应该谈情说爱的,应该坐在路口贴手机膜。

他因为爱你而俯首称臣,可你却从未赐他平身。在对方看来,你的关心就像是镣铐,你递过来的“爱”就像是装满了石头的麻袋。

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恋人有多可怕呢?

他除了插足你的生活,还会试图改变你的习惯,干预你的喜好,左右你的装扮,干涉你的社交。

他不仅不让你和异性说话,甚至将你帮助异性的行为视为精神出轨;如果有异性在场的聚会,他甚至会跟踪到现场,还美其名曰:“我不放心。”

他要求你事无巨细地报告行踪,包括在做什么和见了谁;你不能违背他的意愿,即便是不想参加他和朋友的聚会,都会被质问:“你对得起我吗?”

他会无死角地窥探你的社交软件。如果他要看你的手机,你不能有任何的躲闪或者拒绝,否则就是“有问题”。

他给你的朋友圈点了个赞都能把他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而你只是没能秒回信息就会被他说得像是该被千夫所指。

更可怕的是,就算分手了,他还不依不饶,一天打五六十个骚扰电话。你把这个号码拉黑了,他就换个号码打。你不得已接通了,他就一哭二求三上吊;你狠心拒绝了,他就威逼利诱,甚至以死相逼。

这种人根本就不明白:是个人都不喜欢被控制,被改变,被驯服,即便跟对方说了一百遍“我是为了你好”。

这种人也理解不了:是个人都不喜欢有人为自己牺牲,为自己放弃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夹杂了太多的压力,会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

这种人的问题在于,没有沟通和理解,只有猜忌和消耗,以及自以为了不起的“我都是为你好”。

他所谓的“为你好”,潜台词是:“你就应该理解我的想法,接受我的做法,按我说的去做。就算你觉得不舒服,那也不是我的错,因为我的动机是好的,我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也不必为你的不舒服而自责内疚。”

慢慢你就会明白,很多人所谓的“为了你好”,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心情好。

2 /

看过一部很揪心的剧。男主角出生于富贵人家,被父母视为心头肉,父母都希望男主角能考上最好的医学院,所以天天逼着他学习。父母对男主角的照料是无死角的,但与细致入微的照料捆绑在一起的,是近乎可怕的控制。

当男主角考试不是第一名时,母亲会以“不许吃饭”作为惩罚;当发现他藏在柜子里的飞机模型时,父亲会以“耽误学习”为由当着他的面把飞机模型砸个稀巴烂;而当他的成绩出现滑坡时,父母不经商量就把他养了三年的仓鼠扔进了猫笼里。

父母全然不管男主角的身体糟糕到了何种程度,不顾男主角花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个飞机模型,也不顾男主角声嘶力竭地跪地求父母饶那只仓鼠一命。在父母看来,男主角热爱的、珍惜的、想保护的一切都是在浪费时间。

在控制欲很强的父母眼里,子女是他们的私有物品,是用来帮助自己完成人生梦想的工具,是糟糕婚姻和失意人生的出气筒。

这样的父母对子女非常慷慨,甘愿为孩子放弃自己的生活,可以倾尽所能给孩子他们能给的一切,甚至会毫不犹豫地在关键时刻为孩子牺牲自己,但这种“浓度极高”的付出隐藏着“附加条件”,那就是“你必须听我的”。

在控制欲的操纵下,很多父母显得前后矛盾。

小时候希望子女百依百顺、听话好管,长大了又嫌子女太过温良恭谦、不争不抢,还语重心长地说“你这样在社会上吃不开”。

小时候教育子女要志存高远,要当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长大了却嫌你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还一脸嫌弃地说“做什么都比不上在老家当个公务员”。

小时候把女孩当男孩养,学武术、学航模,逼着女儿选理科、读研、读博,说“学无止境”,毕业了就想女儿赶紧回归家庭、相夫教子、安于厨房,还跟着外人起哄说女儿“没有女人味”。

更诡异的是:

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听话,却都听不进去子女说的话。

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快乐,却又反对子女做他们觉得快乐的事情。

父母一辈子都在给子女当牛做马,为子女遮风挡雨,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父母,后来变成了子女成长路上的风风雨雨。

以至于当子女反抗父母的操控时,这些父母满脑子都是问号:

“你吃我的、用我的,连身体都是我给的,有什么资格跟我对着来?”

“我都为你付出这么多了,你居然还跟我顶嘴?”

“我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你,你居然不按我说的做?”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一个控制欲很强的父母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他们与孩子说话时惯用命令式的语气,而家庭教育主要以“打击”为主。他们不会询问孩子的意见,也几乎不会跟孩子商量什么。

意味着他们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只按他们的判断给孩子安排一切,无视孩子的隐私和自由。他们眼里的孩子永远做不好一件事、想法是幼稚可笑的、兴趣爱好是在浪费生命,并且不停地拿子女的缺点跟别人的优点做比较。

意味着这个家庭是易燃易爆的,一点儿小事就会鸡飞狗跳,而且火气会轻易烧到无辜的人。比如家里有两个孩子,骂完大的,小的也一定会遭殃。

意味着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很自卑,会习惯性地把过错往自己身上揽,会害怕别人不高兴,会质疑自己所有的选择,会轻易陷入自卑、无助、迷茫中,变成焦虑的行尸走肉。

这样的父母不可能教育子女什么是耐心、宽容、理解、尊重,所以当他们的子女长大成人后,就很难对年老的他们有耐心、宽容、理解、尊重。

而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父母在年老体弱的时候会突然对子女低声下气、唯唯诺诺。

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做小孩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做老人的时候,又要小心翼翼地讨好孩子。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你给他讲解问题的时候一直有耐心,能心平气和,那么现在就不必小心翼翼地向孩子学习怎么使用智能手机。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他丢了零花钱、弄坏了东西,你能不斤斤计较,能给予他安慰,而不是辱骂、打击,那么现在,你就不必因为被电信诈骗而小心翼翼地解释好半天。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偏爱或厌恶时,你能好好沟通、探究原因,试着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指责批评,那么现在,你就不必面对眼前难以下咽的营养品,还要小心翼翼地解释自己真的不喜欢这个味道。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想踢球时,你没有拿着棍子逼他练钢琴,那么现在,你就不必小心翼翼地告诉孩子“我不想去老年大学拉二胡,我就想去公园里跳广场舞”。

想对全天下的父母们说的是,从你强势干预子女的那一刻起,你的子女就成了受害者。你传达给他们的信息是:“你不行,你自己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我来替你处理。”

这种过度控制所造成的伤害,不只是发生在当下,它还会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父母与子女之间并非占有的关系,而是一场有始有终的缘分。做父母的不能让孩子在童年时感到贫瘠,也不能让孩子在长大后觉得窒息。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要给予充分的关爱,在孩子长大后要学会得体地退出。

不要让本该温暖的亲情变成了附有一堆条件的冰冷交易,也不要让本该伟大的爱变成了道德层面的博弈。

好的家庭关系是,彼此独立,但在感情上互相支持;而糟糕的家庭关系是,互相瞎掺和,但在情感上无法沟通。

还记得那则公益广告吗?如果你换一下字与字之间的顺序,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什么都不能跟人家比,谁像你一样没有用啊。”

“没有谁能像你一样啊,不用什么都跟人家比。”

3 /

有个著名的少儿节目主持人讲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十几年前,因为她老公总是不配合她教育子女,所以她就带她老公去看心理医生。在她看来,自己天天研究儿童心理、家庭教育,外行的老公怎么就不能配合一下呢?

她试图通过见心理医生来改变老公,但心理医生却找他们俩单独谈话,其中有句话影响了她未来十几年的夫妻关系。

医生说的是:“我见完你们两个人之后,发现你老公一点儿问题都没有,都是你的错。”

十几年后,她突然跟老公谈起这件事,就问:“当年那个心理医生跟你说的是什么呀?”

她老公笑呵呵地答:“他跟我说的,和跟你说的,是同一句话。”

你对某人的表现感到失望,往往是因为对方没能满足你的期待,但事实上,你的期待本身才是问题所在。就好比说,辣椒本来就是辣的,你就不该因为它辣就说它“死性不改”。

不要因为别人不能成为你希望的那种人就愤怒,因为连你自己都很难成为你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

也不要总是抱怨:“你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呢?”“你怎么就不能配合我一下呢?”“你为什么总是那样,为什么不能体谅我一点儿呢?”“我都这么累了,你怎么就不知道心疼一下我呢?”

你只需记住一个原则:谁痛苦,谁改变。

一切心累的感觉都源于你内心的控制欲——总想对自己说了不算的事情说了算。

你觉得是朋友就应该要听你倒苦水,你觉得为人子女就应该满足父母的期待,你觉得做人妻子就应该做好家务,你觉得是个男人就应该养家糊口。

你觉得“应该”的事情越多,你就越不懂得珍惜和感激,你就越习惯于轻视别人的努力和价值,你就有越多的不满。与之对应的是,对方越付出越不甘,越努力越觉得无力,越是被你嫌弃就越嫌弃你。

你的脚本该穿38码的鞋子,却因为遇到了一双款式和颜色都超喜欢、但只有37码的鞋子,你还是决定买了,安慰自己说:“多穿几次就撑大了。”但穿了几个月之后,你就会懊悔自己当初的错误选择,后悔这几个月为它受的罪。

从那之后,你再买鞋子时,不管多好看,都只会选择38码的,因为你明白了,喜欢和合适是两回事。

我的意思是,你喜欢什么样的人,就去追求什么样的人,而不是轻易地开始一段感情,然后拼了命地把对方改造成你喜欢的样子。

就好比说,你喜欢猫,就要接受它掉毛、铲屎麻烦、偶尔挠人和偶尔黏人,而不是只接受它的乖。

最好的心态是:我改变不了别人,就试着改变我自己;我改变不了事情,就试着改变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我避免不了伤害,就想办法让这次的伤害降到最低。就算我暂时对周遭的一切毫无办法,我也会试着去改变一下发型,改变一下家居的布置,改变电脑桌面或者整理文件夹,改变心情或换一种风格的背包……

有了这样的心态,做父母的也许会失去一个完美的孩子,但会拥有一个快乐的孩子;做伴侣的可能无法拥有一个满分的另一半,但会拥有一段快乐的在一起的时光。

我们普通人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让自己快乐一些。不跟人做比较,不对人抱太高的期待,以及不试图去改变谁,关心但不能介入,理解但无须苟同,依赖但绝不拖累,拥有但不会控制。

4 /

哦,对了。特别提醒三点:

一、张三对流浪猫很友好,不代表张三对人也好;李四对朋友很仗义,不代表李四对恋人会很专一;王五对父母很孝顺,不意味着王五会对妻子温顺。一件事只能代表一件事,不要用完美的想象去脑补你对某个人的期待。如果交往之后,你发现某个人跟你想的不一样,这只能说明你最初的预设崩了,而不是别人的人设崩了。

二、如果一个人口口声声说希望你幸福,却催着你进入一段连你自己都不太确定的婚恋关系,那么他要么是不理性的,要么就不是真心为你好。

三、狠心去给阿猫阿狗们做绝育的铲屎官们,不要总强调你是为了它们好,你只是为了自己好。 I00S4Y8VS7eeaI4I9kuGk5ItJ2V222dumhAndCLuOfLv89ayagQKsThxX12jpPM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