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任务三
树立职业精神与创业精神

人在一生中会面临许多不同的状况,如逆境、挫折、压力,而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像创办企业一样,具备创业的精神与意识,以及创业者的品质,积极应对生活变化。创业导向的生活态度同时还要求人们积极探寻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通过努力与创造,让生活更加美好。下面从职业精神与创业精神两个方面探讨创业导向的人生态度。

课堂活动

活动主题:讨论老板与企业家的不同之处。

活动内容:同为创业成功的人,有的人被称为老板,有的人被称为企业家,他们之间有哪些差别?请同学们通过综合分析,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该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创业的意义和创业导向的人生态度。

(一)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与创业活动密切相关,表示从事某职业应具备的精神、能力和自觉,体现了人在做事时的态度和精神面貌。许多创业企业未能成长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执行力缺乏和团队文化薄弱,而执行力和团队文化的核心就是职业精神。

1.什么是职业精神

现代职业精神提倡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关注社会利益,热爱工作,将生命、信仰与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使人们不再只是把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愿意在职业发展中融入自己的理想,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职业精神主要包括以下3点,如图1-2所示。

图1-2 职业精神

2.职业精神的培养

职业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生存的需要。通过职业精神的塑造与培养,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员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个人也能够敬业乐业、钻研积累而有所获。

(1)执行力的培养

对执行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对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培养团队精神有利于集中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作用,对于创业而言非常重要。如果缺乏团队精神,就会出现内部沟通不良、互相拆台的现象。团队精神的要求包括两点:一是独立性,成员要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有独到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承担好自己的职责;二是合作性,即成员要有明确的目标、共同的承诺、坦诚的沟通、相互信任的合作,同时求同存异,能与意见不同的人合作,并顾全大局,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将国家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吃苦耐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教育培养中的重点内容。对于创业者而言,这种精神有利于提升其道德素质、意志品质和环境适应能力。需要付出大量时间、精力的创业活动,更需要创业者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这往往要求创业者做到在体力上不畏艰辛,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在精神上要有坚韧的品质,能坚持,不轻言放弃。若遇到困难便退缩,终将一事无成。

(2)专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能力往往是在业务学习和职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能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不同职业所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等一般能力,以及营销能力、编程能力等为完成某特殊领域的活动所必备的特殊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包括注重专业知识水平的积累,如通过培训和网课多看相关图书与视频;积极参与相关的职业实践,并尽可能往高度专业化方向发展自己的能力;制订专业的学习计划;等等。

(3)责任感的培养

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程度,它要求个体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同时对自己负责。良好的责任感是个体必备的品质,责任感不足的人往往很容易被现实和挫折打败。

(二)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创业的动力,也是创业的支柱。没有创业精神就不会有创业行动,创业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创业精神对创业至关重要。

1.什么是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主要表现为勇于创新、敢当冒险、团结合作、坚持不懈等。

国内外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创业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做出了以下概括。

第一,如果个体表现出创新、承担风险和主动进取等行为,那么他就具有创业精神。

第二,创业精神体现了创业者为开发机会而集中独特系列资源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第三,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在个性方面所具有的特征,如机会捕捉能力、高成就动机等。

创业精神有3个层次的内涵:一是哲学层次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观念,是人们对于创业的理性认识;二是心理学层次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是人们创业的心理基础;三是行为学层次的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是人们创业的行为模式。

创业精神的实质是以创新为基础的行为与思维方式,即不满足于现状,改变旧有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2.创业精神的作用

创业精神是一种心理上的内在动力机制,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人们投身创业实践活动的方向及强度。

创业精神对个人、企业、国家来说,能产生以下作用。

(1)创业精神能够使个人成功地创建自己的企业。

(2)创业精神能够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获得更大的成长。

(3)创业精神能够使人民变得富裕、国家变得强大。

3.创业精神的培养

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培养创业精神的有效思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1)宣扬优秀的创业文化

校园是学生成长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高校应想方设法将创业精神有机地融入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活动中,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具体来说,高校可以经常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或成功的校友到校做报告,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利用他们的创业激情感染大学生,使他们成为激励大学生创业的榜样;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方式,着力营造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当代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说过:“学校不应只强调教育,还应重视文化;有了文化,教育自然就在其中。”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融入关于创业精神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及相关风险意识的教育,在校园中形成推崇创新、尊重创业、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2)培育创业人格

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曾在30年中追踪研究了800人的成长过程,结果发现,他们中成就最高的20%与成就最低的20%的最明显差异是个性差异。高成就者具有谨慎、自信、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等心理特征。这说明个性特征对个体的创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格教育同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高校要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压力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采用运用创业案例剖析创业者的人格特征等方式,让大学生掌握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与优良人格特征的方法。

(3)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高校必须强调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爱护和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其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大学生勇于突破,突破前人观点,突破书本知识;通过开设创新创造类课程、举办主题技能竞赛,让大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4)强化创业实践

高校要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一定的创业模拟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例如,在校内外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与社会、企业联合开展大学生实习、见习活动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校应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自己,形成正确的创业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r6zAS8/LOOeitmXgUJRyUYm98GD9GE/itjWdfeATooES/l4cplu3du/ICz+BWh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