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Modern Living

南昌路是一条美丽的街道。

东起重庆南路,西至襄阳南路,全长1690米,宽14米到15米,最早修筑于1920年,前身是原法租界公董局修筑的军官路。虽然靠近繁华的淮海中路,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模样,住着许多居民。咖啡馆的旁边是果蔬菜市场,充满烟火气息的同时,幽然而静谧。

Lynn的家即是这闹中取静的偶得。

一进门,自然被小书房吸引,阳光充沛,绿植陪伴,是一个非常适合独自安静阅读与工作的地方。

她总是放着音乐,点着蜡烛,喜欢招待朋友,傍晚的时候会出来闲庭信步,看看夕阳落下的样子。

这是住在能散步的街区的好处,悠闲而自如。

这几年看着她从北京搬到成都、搬到云南,又来到了上海,身份也因不同的工作而转换:从旅游杂志编辑、酒店从业者,到自我创业。辗转之间,她是怎样看待她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的?

今天,我在Lynn的家。

Lynn,在林间

2020年,我搬到上海,那时候住在常熟路上海歌剧院一个也很喜欢的房子和街区,后来因为很多时间在云南,就退租了。

去年还是决定搬回来,恰巧住我现在这个房子的朋友要换房子。我之前来过这个房子,很喜欢这个房子的格局,南昌路、思南路也是我喜欢的街区。它在一个独栋的老洋房里,有自己的院子,周围有很多树,鸟语花香的,是我很喜欢的环境。时间恰巧,我就很顺利地搬了过来,是跟自己很有缘分的一个房子。

一个放置自己的地方

我最喜欢的女作家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表达过:“一个人能使自己成为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而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空间,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一个首要条件。这里的空间既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我记得跟之前住在这里的那个朋友交接这个房子的时候,她也非常不舍。对她而言,这间房子就像是《欲望都市》里凯莉的那间小公寓一样,是她放置自己的地方。

这里于我而言也是如此,是一个使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中的基站。

我最喜欢的角落

①老式壁炉

这个家其实很迷你,但生活功能分区很完备。

当时第一个让我想住在这个房子里的因素就是一进门就能看到的老式壁炉,这甚至真的是一个可以使用的壁炉。只是为了安全考虑,我只把它当成了装饰。我觉得家中有一个壁炉是可以让这个家很有温度的,它既是一个视觉焦点,也可以在心理层面带来温暖,让整个家很cozy(舒适)。去年上海是寒冬,似乎我都没有特别感受到严寒,不知道是不是这也起了作用。

②小书房

第二个角落就是我的小书房,这里其实是从卧室隔出来的一个区域。因为有两扇很大的朝南的弧形窗户,采光很好,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心情非常好。我之前去花卉市场挑了一棵很好看的树,加上其他陆续加入的植物,然后这里现在就很像一个迷你花园。

WORK FROM HOME,很舒适

我几乎没怎么上过需要打卡的班,所以在家工作对我来说是非常舒适的一种状态。我可以自己掌握时间,控制自己的节奏。

当然,人都是会有惰性的,需要制定一些规则来约束。一般当我明确有工作时,我会首先确定deadline(截止日期),把在此之前的时间段划分为高效工作日、低频工作日、社交日和休息日几种不同的时间,然后尽量保证每天都有一些固定的生活方式,比如按时吃三餐,每天至少半小时运动(散步),三十分钟阅读时间,有一些固定要做的事情,把一些不可控和无序的状态调整过来。

慢慢建立生活的边界

之前更年轻一点的时候总是很向往远方,觉得生活在别处。所以过去十年间,我陆续在北京待了六年,之后又去英国,回来又在成都、云南陆续工作生活了一年半载。

看了看别人的生活,对我而言是非常宝贵的可借鉴的生活经历,首先会发现“生活并不在别处,生活只在当下”。当然,越是接触不同语境中的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是知道自己需要的和舒适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而且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建立起一个自己生活的边界。有这些边界在,其实你身处何处都是过的自己的生活。

我其实并不觉得上海对于我是一个终点或者说是一个扎根的地方,只是目前我确实很喜欢上海,和我现在建立起的生活边界有很好的融合。

城市很重要,也不重要

我觉得城市是承载自己生活的一个容器,它很重要又没那么重要,它可以提供给你需要的生活的支撑。

当然,我承认自己是一个city girl(城市丽人),我还是很难或者说这个阶段很难脱离城市去生活的。而且我喜欢大都市,不管是之前在北京、伦敦,还是上海,都是我很喜欢的城市。这些城市虽然地理、文化有所不同,但都有一个相通点:他们是属于新一代的城市,是有着极大包容度的城市。

我觉得现代人的故乡已经不同于我们父母甚至更老一代的,他们的故乡寄托于地理、宗族,但我们这一代或者下一代的家乡更多的是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带来的物理和精神层面的故乡。我们用价值观、喜好、生活方式筛选出了我们的后天亲人,建立了我们自己的community(社区),它们已经不再基于血缘和宗族。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帮朋友在为我们的养老做计划,就是一帮好朋友老了作为邻里互相扶持,一起老去,子女下一代跟我们可能已经不会有太大关系。这些因吸引而来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又进一步塑造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和风貌。

家里的宝贝

①一幅蓝色小画

这幅画跟着我有十年了,2012年我刚去北京,那个时候在一家杂志社实习。我一个从初中时代到现在的好朋友,她那会儿去澳洲念书了,寄给我的一幅澳洲土著的小画。那会儿我就把它贴在我工作的工位上,一直辗转跟着我,直到现在这个家。其实本来没有时间,时间都是我们创造的,它们也附着在这样的事物和人身上。画。那会儿我就把它贴在我工作的工位上,一直辗转跟着我,直到现在这个家。其实本来没有时间,时间都是我们创造的,它们也附着在这样的事物和人身上。

②大叶伞树

可能因为自己姓林,和树有特别的缘分,很喜欢树,所以搬到这个家的时候,特意去买了一棵很喜欢的大叶伞,也萌发了要好好照顾一个生命的责任感。去年刚搬来它就冒出了一个新芽,今年已经长出一个小的伞了!算是给我这个植物杀手的一个极大鼓励吧!长出一个小的伞了!算是给我这个植物杀手的一个极大鼓励吧!

③蝴蝶椅Butterfly Chair

喜欢中古和家居的朋友对蝴蝶椅一定不陌生,1938年,三位阿根廷建筑师Antonio Bonet、Juan Kurchan和Jorge Ferrari Hardoy 一反当时国际现代主义的严肃风格,共同设计了它,慵懒、优雅、舒适,也成为设计椅中的经典。这也是我目前在家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件家具,大多数时候我都选择窝在上面看书、看剧、发呆。

5 Books with Lynn

“我在床上就是这么看书的!”Lynn跳到床上,把枕头摆在床中间,躺下去,把双脚抬起来,“还能瘦腿!”

疫情隔离期间,Lynn以每三天一本的速度看书,我想让她分享她与五本书的故事。

①一本没有打开的书

这是一本画册,讲邮票历史的,差不多十年前,当时买来要送给一个喜欢集邮的朋友的。不过后来再也没见到,所以这本书也没送出去,就一直“封印”到现在。(之前还包了礼物包装的,后来时间太久都粘不牢了便被我扔掉,它也就不再是一份“礼物”了。)

②一本影响我价值观的书

黑塞的这本《悉达多》也被译为《流浪者之歌》,写的是一位婆罗门青年悉达多一生的求道之旅,其实也是黑塞对于佛陀的看法。会读这本书是因为七年前一个朋友送我的,这也是一本影响了他世界观、价值观的书。而且与书中故事类似的是,他其实也在经历书中类似的求道之旅,这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了更多的代入感。

而且那段时间也是我非常迷茫的一个阶段,甚至有轻度的抑郁。跟随着“悉达多”走完他一生的悟道之路后,也让我重新对生活有了规划和期待。出入红尘之后方知万物可爱,这才是真正的悟道吧。而对我而言,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③一本意外之书

2015年去美国密歇根州看五大湖,去了很多灯塔。我对海洋(五大湖的辽阔和大海有得一拼)和灯塔有种特别的迷恋,当时接待我们的一个当地工作人员,得知我很喜欢灯塔后,在我临走前送了我这本书。书里记录了历史上那些守护灯塔以及和灯塔相关的女性群像,算是那次旅行的一个特别记忆留存了。

④一本现在想推荐的书

彼得·汉德克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前段时间看了两遍他的纪录片 In the Woods, Might be Late ,记录了他创作的一生。恰巧发现买了这本书很久没看,了解了他的人生之后再去看这本书,有了一些跟作者自身的视角相似的观察和体悟。这本书本身也是自传体小说,从一个儿子的角度记录了他自杀的家庭主妇母亲的一生。

一个曾经快乐、对生活有着积极向往的年轻女孩,被战争和对女性禁锢的社会一步步逼迫到最后走上自杀之路的故事。彼得·汉德克,了解他的人会知道他很擅长大量词汇切片式的细节描绘,正是这些详尽的生活细节,不断累积,直至母亲自杀。

⑤一本枕边书

疫情的第三年,东航坠毁,俄乌战争,从2020年开始的世界混乱就如“黑天鹅”一般让我们措手不及。这虽然是一本关注投资、商业领域的书,却也让我从那些思辨里学习到一些应对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黑天鹅”生活的智慧。

关于我的可持续Tips

尽量少用塑料袋,我出门采购基本都会自己带编织袋,商店打包物品可以手拿,能不用塑料袋就会选择不用。一些好看的包装袋我也会保留,下次送礼物时可以用上。

用水培方法让小葱再生,实现葱自由,发芽的蒜头也可以水培成青蒜(这个疫情居家大家可能都学会了)。

每个品类的物品都尽量选能力范围内最贵的,买少一点,用不上的东西上闲鱼卖掉。我也会在闲鱼买一些使用不是很高频但品质好的东西,比如小型家电啥的。

学会分享,饭菜做多了就会叫朋友来家里吃饭,一些不常用的物品或者一些多出来的食物我就会送出去,给朋友,给每周来家里做清洁的阿姨。

我是夏天不太喜欢吹空调的人,可能也比较耐热,可以吹自然风纳凉的情况下就不会开空调。

可以骑车和步行的距离就不要打车。

Q&A

关于家

家是盛放最完整自己的一个地方,建造一个自己的家也是一个建造自己的过程,家的完整性也是自我的完整度的体现。在成年以前,它由父母来进行建造,而在成年之后,它由自己来建造。当它日渐丰满,你还不能忘了为它留一扇门,让另一个可以和你一起生活的人进入,并一起建造。它可能也会经历坍塌、飘摇,但是总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修缮甚至重建。所以,我觉得家也是不断生长的,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一样的。

关于曾住过的最喜欢的住所

一个是我在北京最后住的住所,在建国门,是一个loft,在顶层,有很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很美的日落,天气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西山。在北京,可以找到一个舒适的住所其实并不是很容易,但我在房子这件事上还算是有些运气吧。这个小区靠近通惠河,我在北京的几个住所都是在通惠河边,街对面就是日坛公园和老使馆区,环境很好。那会儿我每天骑自行车穿行去三里屯上班,非常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我也是跟我的一个好朋友住的这个房子,这个朋友也是我到北京的第一个室友,她也成了我在北京的最后一个室友,还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好朋友。

另一个是我当时去柏林玩,住在一个Airbnb(爱彼迎)找的公寓里。公寓主人也是之前在伦敦,然后刚搬去柏林的。那个公寓在Strausberger Platz(德国柏林施特劳斯贝格广场),东西柏林交界的一个地方,有种苏维埃的宏大叙事和五六十年代摩登感并存的秩序美,楼下还专门有本书写这个广场的建筑和公寓。这间公寓的楼梯和格局很好,窗外还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有段时间我很喜欢一些德国电影,当时住在这间公寓里的感受就很像《再见列宁》里那个柏林夏天的场景。

结束语

Lynn提到的彼得·汉德克的纪录片《我在森林,也许会迟到》,我也是最近才看。它如同一首诗,一条溪流就这么流淌下来,在2022年的今天看到这样的画面、这样的言语,令人说不出话来。他让我保持谦卑。

他说:“风总是在夜晚回家的时候来。”

他说:“从差劲、算计、科技的世界跳脱。”

他说:“窸窣的树叶变得甜美,在乡间走动,我会追随你。”

愿诗意的生活与我们同在。 micRoNVJAjdQuYINYT5xf1lWGh9Obv/QtZwYBUV8V6jk+70Qxmgse3SE5Gmud1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