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ETF的来龙去脉

ETF的诞生并非偶然,其发展历程与市场所处阶段、监管环境等息息相关。早在ETF出现之前,指数编制的逐渐成熟、指数投资理念的发展和场外普通指数基金的实践都为ETF的正式推出创造了条件。ETF推出以来至今,市场也经历了规模由小到大、品种持续丰富的漫长发展过程。

1.2.1 积基树本

投资组合理论为指数投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首次对风险和收益进行了量化,通过均值—方差模型确定最佳资产配置组合,理性投资者构建的最佳资产配置组合应当是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最大化收益,或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对风险最小化。威廉·夏普(William Sharpe)在此基础上又对投资组合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延伸,他将单只股票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即影响市场整体的宏观性风险,如利率风险、政策风险等,非系统性风险指与该股票具有强烈关联、由特殊因素引起的特定风险,如公司经营风险、合规风险等。系统性风险难以避免,但通过构建投资组合分散投资的方式能够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尽管夏普极大地提高了投资组合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但市场中仍客观存在着一部分无法被模型解释的投资收益。1970年,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在市场信息公开透明、投资者理性且能对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判断的情况下,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均能及时准确充分地在股票价格中得到反映。即在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中,投资者无法通过分析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换言之,如果投资者获得了超额收益,其原因在于他所处市场并非是一个完全有效市场。尽管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很少能够完全实现,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发展,市场有效性在不断提高,获得高于市场水平的超额收益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1.2.2 小荷初露

在投资组合理论蓬勃发展下,第一只指数基金于1971年问世,但受到当时市场环境的影响,指数基金并没有立刻受到投资者的青睐。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持续性牛市行情的推动下,被动化投资才真正得到市场关注。受制于监管环境,在经历了虚拟指数证券、指数仓单等多种形式的尝试后,基于单位投资信托结构的ETF最终得以问世。ETF的可交易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投资便利性,尽管在市场发展早期规模较小,但增长速度极高。从美国市场来看,从1993年的不足5亿美元发展至2002年的1021亿美元,10年时间增长超过200倍。基金管理人在丰富ETF投资标的方面也不断做出尝试,将投资范围从本地股票市场扩展至债券市场以及全球市场。

1.2.3 如日之升

2003年以来,ETF进入蓬勃发展期。产品投资边界进一步拓宽,策略类ETF、商品类ETF、货币ETF、外汇ETF、杠杆ETF、全透明的主动管理ETF等陆续出现。至2019年底,全球市场挂牌交易的ETF超过6970只,资产规模超过6万亿美元,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美国ETF市场规模占全球总规模的比例超过70%,ETF不仅在家庭投资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美国养老金管理重要的底层投资工具之一。ETF市场保持连续十年资金净流入,并在2019年首次记录到ETF规模超越场外指数基金规模。在中国境内市场,自2004年第一只ETF——上证50ETF诞生以来,也经历了超过十五年的发展历程,2019年底,境内上市ETF数量共263只,资产管理规模7112亿人民币,投资范围覆盖股票、债券、商品等大类资产。ETF为不具备专业选股能力的投资者带来市场长期增长收益,为专业投资者资产配置组合提供多元化选择,同时在市场波动行情中能够发挥股票市场压舱石与稳定器的功能。ETF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图1.2 全球ETF数量与资产管理规模

资料来源:ETFGI。 rLv3SAHeQ3/J7FVnymdKJ7tFNy11ZehQ1TFjlS4Yh9mklLGN9dOmSgWBc5RdKHI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