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两种模式下的相互成就

冯 芸

当下,无论是从金融到科技,还是从科技到金融,两者的相遇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代表着金融和科技两种不同的相遇路径。前者的演变是一种典型的发端于金融行业内部并向外延展的模式,而后者的蓬勃生长则更多地源于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互联网科技及其生态圈由外而内向传统金融业的渗透。互联网科技并非无所不能,传统金融机构也远非不堪一击。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让互联网科技企业与银行彼此共生互助,构建良好的生态圈,将成为各方更加关注的焦点。

金融与科技的相遇,从两个方向派生出一对概念:金融科技(FinTech)和科技金融(TechFin)。

根据上海科技金融博物馆的词条介绍,“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是由向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中介机构等主体及其融资行为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而“金融科技”是指通过利用各类科技手段创新传统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效率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提出的定义,中国人民银行在2019年8月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指出:“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其中,现代科技成果主要包括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等新兴前沿技术,又形象地称为ABCD技术。

但是,无论如何定义,不可回避的一点是,金融和科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金融与科技的相遇:两种模式

无论是从金融到科技,还是从科技到金融,这一对概念中,“金融”和“科技”二者均不可或缺。如果非要说区别,那么可能更重要的在于变革力量的起源,有时起源于金融业,有时则起源于科技本身。

在美国,金融与科技的相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两者的相遇以信息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开始。由于信息技术的助力,从那时开始,美国的信用卡出现暴发式增长,成就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的银行和信贷公司纷纷收缩信贷,大量中小企业和消费者无法获取贷款。此时出现了P2P lending这种借贷模式。通过P2P平台,使金融服务的触达面变得更广,触达速度变得更快,从而明显提高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服务力度。

这种新生事物的生长动力源于金融业内部的生长痛点,借助于互联网科技的力量开始在体系外成长,是一种典型的发端于金融行业内部并向外延展的模式。

在中国,金融与科技的相遇,其变革的力量更多地源于蓬勃生长的互联网科技及其生态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019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为1 220亿GB,比2018年增长71.6%。

庞大的规模往往孕育着强大的力量。在互联网科技的基础上,中国开始出现网络金融服务业态。后期则更多地借助移动互联网科技,通过移动端App大幅提升与用户的触达面。

金融和科技的相遇,孕育出众多不同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型金融产品。在这种格局中,传统银行业的保守和谨慎,与互联网巨头的激进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金融和科技的相互成就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科技颠覆了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但是公众对传统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心并没有动摇;相反,随着P2P网络借贷平台在国内的清理整顿,互联网科技逐渐脱下无所不能的外衣。

目前互联网产业向金融业务的延展,主要集中在以信贷和支付为主的消费金融领域,这与互联网行业与生俱来的特点密不可分。

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在于与消费者的触达面和触达效率,由此积累下来的海量另类数据,以及科技企业特有的快速响应模式;传统银行的优势则在于资金规模、风控能力和公众信任。

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科技企业与银行彼此共生互助,构建良好的生态圈将成为各方更加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应该而且也正在相互成就对方。

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不仅体现在科技公司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和数据资源上,还体现在金融机构对科技公司的投融资服务,助力科技公司,特别是初创型科技的成长上。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向金融业的快速扩张,从一开始靠的就是另类数据,而不是征信数据。它们依靠海量另类数据,对客户进行风险评级和欺诈概率分析,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央行征信体系在部分人群中的空缺。据估计,这部分征信盲区规模超过5亿人。

与此同时,针对个人隐私保护和数据滥用、数据盗用等问题,无论从个体意识,还是从法律监管层面上看,目前都处于相当宽松、尚不规范的阶段。中国也没有类似美国公平借贷的法律规定。例如,国内许多银行明确地将55岁以上甚至50岁以上人群的贷款需求拒之门外。

这种制度和文化特征,给了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另类数据,提高借贷触达面和触达效率的巨大空间。但是,随着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法律监管对另类数据使用权限和范围的收紧,互联网企业在这一领域的上升势头无疑会得到抑制。

面对汹涌奔来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传统的金融机构远非毫无还手之力。相反,在这种相遇过程中,传统的金融机构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传统银行,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完善的风控体系和公众信任,仍然拥有强大的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此外,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正在努力把自己变成科技型企业。中国平安就将原有logo上的“保险、银行、投资”六个字,改为“金融、科技”,传达了中国平安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科技型个人金融生活服务集团的品牌愿景。虽然金融机构对于新兴科技的追赶,整体上还落后于科技公司,但是随着传统大型金融机构对科技投入力度的大幅提升,将会极大地拓展原有的业务范围,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作者: 冯芸(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金融科技行业研究团队负责人)

来源: 《文汇报》,2020年10月14日 6WknLycB+W+/mjsxfUY4k5pHq/3k8yd8Kxyh3FCi1QxccExRKnMG4A1G+JBZz28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