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莱斯夫人为她的邻居奥尔巴尼夫人倒了杯咖啡,打算坐下来跟她聊聊天。这时,七岁的马克冲进厨房,后面跟着他五岁的弟弟汤姆。马克熟练地爬上橱柜台面,打开了最顶上的一扇橱门,汤姆也动作娴熟地紧跟马克爬到了橱柜台面上。
妈妈喊道:“从台面上下来。我是说真的!下来!”
“我们想要拿一些棉花糖!”马克对她大声喊道。
“你现在不可以吃棉花糖,马上就到午饭时间了,不行。赶紧下来!”
马克抓起一袋棉花糖从橱柜台面上跳下来,汤姆也跟着跳下来。紧接着,汤姆从哥哥手里抢过棉花糖袋子,两个男孩一起冲出了厨房。普莱斯太太朝他们喊道:“你们给我回来!我说过了,现在不可以吃棉花糖!”但她的话音被砰一声关上的纱门阻断了。
普莱斯夫人叹了口气,对她的客人说道:“唉,你瞧瞧这俩孩子!我简直不知道该拿他们怎么办。他们从来都是这样,跟野孩子似的,片刻也安静不下来。”
我们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但凡有家庭聚会的地方,都少不了孩子们做出的令人讨厌的行为。原本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游乐园玩,但很少真正能玩得很开心。兴奋又疲惫的孩子们没完没了地叫喊着“要玩这个,要玩那个”。心烦气躁的父母断然拒绝:“不能再玩了!”可是随后又因孩子喊叫哭闹而妥协。不胜其烦的爸爸们掏出钱包,花的钱往往超出了他们的预期。在这样的公共场合,打孩子屁股也不足为奇。最后,妈妈们只能不耐烦地拉着不断反抗的孩子们回家。回到家,他们都觉得今天这趟出门太没意思了。
餐厅里也一样,孩子们的行为举止经常令人头疼不已。他们可能会闹脾气,大声叫嚷以吸引父母的关注,或者因为坐不住而来回乱跑,让餐厅里的其他客人无法安心用餐。有的孩子只有耐心哄劝,才肯吃饭。
在超市里,孩子们常常围着单向旋转闸门和防护栏杆上蹿下跳。许多孩子在货架间的走道里跑来跑去,要买这个要买那个,父母若不答应就又哭又闹。
在所有这些公共场合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发脾气、索要无度、尖叫吵闹的孩子,以及疲惫不堪、心烦意乱、绝望无奈的父母。
在家里,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也同样令人伤透脑筋。许多孩子不肯帮忙做家务,他们吵吵闹闹,噪声不断,对父母既不体贴也不礼貌,有时候甚至对其他成年人也表现得极其不尊重。孩子们常常与父母们对抗,而父母们束手无策。
面对孩子的抗拒不从,我们往往无可奈何。为了能让他们遵从某种要求,我们尝试用各种方法安抚他们,恳求、哀告、哄骗、贿赂,乃至打骂、惩罚。一位孩子奶奶绝望地说:“现在的孩子真不听话!”孩子不守规矩、不听教导的行为如此普遍,以至于大家都习以为常,以为“孩子就是这样的”。
在学校里也一样,许多孩子不愿意承担学习的责任。老师只好要求父母敦促孩子做好家庭作业,但是没有告诉父母不用对抗或对战,引导孩子写作业的方式。新闻报道中关于不良少年的头条消息日益增加,而这些不良少年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法官们要求家长禁止孩子们晚上外出游玩,却没法告诉家长该如何做到。美国针对少年犯罪的研究已经有了堆积如山的论文,可极少有谁能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对此,许多父母越来越感到烦恼和无助。他们希望能培养出快乐的、懂事的、自信的孩子。然而,他们的孩子经常感到不开心、不满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不但不听话,而且不把家长放在眼里。根据美国儿科医生和精神病专科医生的报告,有严重心理疾病儿童的数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为了改善这种局面,家长们纷纷报名参加各种育儿培训班、互助学习小组以及学校为家长举办的讲座,阅读大量讲解育儿理念的书籍、宣传册和报刊文章。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亲子教育的真正意义。现在的家长似乎已经丧失了养育孩子的能力;而老一辈的家长却仿佛不用人教,就知道该怎么养育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呢?在过去,有一套由整个社会作为支撑的传统育儿体系,家家户户都遵循着同样的养育模式。然而,到了现在,如何做父母,成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必修课。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造成当下育儿困境的是成年人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不够成熟,不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或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我们确实见证了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人们对危害社会的事情越发关注,人们的道德标准与过去相比也更高了。至于安全感,每个时代都有令人缺乏安全感的社会压力,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或者原子弹和氢弹。
我们还听到了很多“不够成熟”的说法,这既指年轻的父母,又指他们的孩子。“成熟”这个词,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术语,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一个人“不幼稚”的状态。说一个人“不够成熟”,则隐含着批评一个人还带有孩子气。在应该“举止有礼”和“行为得体”的社会期待下,我们似乎更愿意看到一个人懂得世故,善于隐藏真实感受。实际上,“成熟”意味着一个人心智得到完整的成长,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美好状态,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达到。完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用一生来完成。因此,为何要用“成熟”来苛求一个尚在少年时代以及青年时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