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出生时就没有右胳膊,而她的双胞胎妹妹伊莱恩则完全正常。伊迪丝没有被身体的严重缺陷而限制,她用一只胳膊和一只手,完成了妹妹用两只手才能完成的所有事情。在学习爬行的阶段,她用脚后跟在后面踹、屁股跟着往前蹭的方式挪动,跟上了妹妹的速度。她还学会了自己穿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梳头发乃至洗澡——所有这些事情她只用一只左手就足以完成。后来她变得很擅长做家务,甚至学会了缝纫。现在她已经结婚,成了一位非常称职的家庭主妇,而且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
艾伦五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这让他的右腿肌肉萎缩,虚弱无力。他的妈妈鼓励并帮助他加强锻炼,医生也强烈建议他学习游泳,而且艾伦自己也从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到了十六岁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身体的缺陷,并成为高中游泳队里的主力队员。
四岁的米兹是四个孩子当中最小的,她出生时患有严重的视力障碍,不过没有完全失明。可是,当她已经长到四岁时,生活仍然不能自理,还需要别人替她穿衣服,喂饭,就连走路也要别人牵着她的手。家里的每个人都会帮她做这做那,想方设法地逗她开心。面对自己的缺陷,米兹的选择是放弃努力,让别人替她做所有的事情。
读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批评意见,认为我们讲得过于简单化了,完全没有提及其他人对这些残疾儿童的影响。其实,我们这样做是有原因的。通过这些故事,我想阐明每个身体残疾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出决定;而且,每个孩子的决定对周围人所产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伊迪丝早早就决定要跟上妹妹成长的步伐,这赢得了妈妈的钦佩,也让妈妈愿意鼓励她那么做。艾伦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这当然给了他的妈妈动力,尽力帮助他练习游泳。米兹则选择完全放弃,任自己什么都不做,从而换来身边所有人的怜爱和殷勤的帮助。假如这几个孩子最初做出了不同的决定,那么他们的故事一定会有不同的结局。
在孩子学习协调自己内在环境的同时,他还会与外在环境相交融。婴儿的第一个微笑,就是他第一次与外界的接触与交往。婴儿以微笑回应周围人对他的鼓励,而且他发现,他用微笑回应对方的微笑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于是,他与外在环境建立人际关系的第一个行动就此完成。孩子能感觉到自己一个微笑所创造的愉快气氛,这种与外在环境相交融的能力,随着他们协调内在环境能力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可是,如果在这样的场合遇到障碍,孩子也会做出他的决定,要么选择放弃,要么想办法调整。
外在环境中有三种因素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发展。首先是家庭氛围。与父母的相处经历,对孩子来说便是他对这个社会的认知。父母建立起一个家庭的环境氛围,孩子则通过这个氛围来体会小社会中的经济、种族等影响。孩子会从中汲取家庭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并努力顺应由父母设定的行为模式或者标准。孩子是否有物质优越感,取决于家庭中的经济情况;孩子对待不同种族的态度与他父母对此的态度一致。如果宽容是某个家庭中的行为典范,那么孩子们就可能接纳宽容,认为那是他们应该抱持的价值观。如果父母看不起跟他们不同的人,孩子们则有可能会放大这一点,自视高人一等,看轻其他种族,或是社会地位不如他们的人。他们也很容易察觉到父母之间对待彼此的态度。
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如果父母之间和睦相处、友好合作,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很有可能也是这种模式,而相互合作也会成为这家人的行为标准。如果父母彼此怀有敌意,或者相互争夺家庭的主导地位,那么孩子之间往往也会形成同样的相处模式。如果父亲在家中一言九鼎,而母亲温顺依从,那么“男权至上”可能会成为这个家庭的主要行事原则,这在男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只不过,在男女高度平等的今天,女孩子同样可能选择走“强权”路线。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范本,孩子往往以此为据,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如果妈妈是家中的主导人物,孩子则可能模仿她的做法,希望自己能在家中获得类似的重要地位。父母之间若是竞争激烈,那么竞争便可能成为这个家庭的行为规范。父母给家庭设立怎样的环境和氛围,那么家中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其影响而表现出一定的共同特质。但是,即使在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往往也不会一模一样,相反他们各不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