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明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性,最主要的体现是明朝所处的国际环境非常特殊。同时,明朝的保守性也是历代王朝之最,其“保守封疆”的政策影响了整个明代。本书将讨论这个保守性极强的大明王朝,在大航海时代的国际环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表现。

有明一代,大陆战略是王朝的主线,农耕社会是王朝的主要面貌。但大明王朝不同于其他王朝的地方在于,从16世纪之后,随着航海大发现,全球连为一体,明廷遇到了新的挑战。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到来,冲击着大明王朝的朝贡体系。而新元素的出现,并未给大明造成过大的影响,进入大航海时代后的明廷,延续的仍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思维。

朱元璋开国后,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陆地之上,对海洋相对忽视,采取了一系列被后世称为“海禁”的政策。执着于天命之说的朱元璋,建立起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制度。在朝贡体系之中,只有得到大明王朝的许可,各国方可进入中国,进行朝贡。从陆地到海洋,朝贡体系在当时的远东地区,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朱元璋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通过朝贡关系,建构了天下秩序。在朝贡体系之中,周边各国向作为“华夏中心”的大明王朝称臣,每隔一段时间前来朝贡,而大明王朝则给予册封和赏赐。

对于扩充疆土,朱元璋没特别大的兴趣,他一直坚持“保守封疆”的政策。在他看来,“若邦有道,固封疆,勿外求,则永为世福;若越境而殃他民,则福命未可保也” ,故而他列举不征之国。但面对游牧部落,他必须用兵,洪武一朝,持续不断地对北元发起打击。草原游牧各部无数次对外扩张,乃是世界史上主要的动乱摇篮,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威胁。在洪武一朝,将海外夷国(不征之国),与西北“胡戎”对称,两者是区分对待的。

至朱棣时期,天下稳定,虽一度曾有帖木儿的威胁,但因其突然去世,而未引发两个大帝国的战争。朱棣时期,将部分力量投到海外,一度曾有郑和七下西洋,这领先于欧洲。可郑和的下西洋,仍然是大陆战略与朝贡秩序的产物。下西洋,是为了宣示天威,吸纳各国来朝;是为了采购香料香木和奇珍异兽,作为祥瑞,进献皇帝。下西洋,不是为了开拓土地,虽有贸易,但仍是官方主导下的朝贡贸易。

郑和之后,在朝贡贸易之外,明廷仍严格限制民间的海外贸易,以确保官方对于各类能带来暴利物资的控制。可香料及其他各类海外贸易所带来的暴利,吸引着一批中国商人走海贸易,在东南亚各地开拓,并有了最早的移民拓殖。对商人私下走海,明廷屡屡打击,却不能制止。

正德十二年(1517),葡萄牙人出现在广州城外,标志着中国开始融入全球一体化。葡萄牙人乘着坚船带着利炮,远涉重洋来到中国,通过各种手段,试图打开中国的大门,却未能如愿。明廷对在广东盘踞的葡萄牙人,采取武力驱逐,葡萄牙人逃往福建、浙江沿海,转而在双屿岛开展贸易,取得了极大繁荣,又引来了明廷的新一波打击。在与葡萄牙人的交战之中,明廷认识到了葡萄牙坚船利炮的威力,有识之士发出了“师佛郎机以制之”的呐喊。

嘉靖二年(1523),日本大内氏与细川氏使团在宁波爆发冲突,斩杀中国军民颇多。此后中国与日本的勘合贸易渐渐终止,对日贸易被中国海商集团所垄断。中国海商集团与日本倭寇合流,又获得了葡萄牙人的犀利武器,形成了猖獗一时的“嘉靖大倭寇”,给中国沿海各地带来了巨大冲击。至隆庆年间,明廷在月港开关,有限许可商人出海贸易,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随着海上贸易的发达,葡萄牙、西班牙在东南亚区域的扩张,导致了地缘格局的改变,原先的朝贡体系开始衰落。而中国商人在海外的开拓,是官方所禁止的,也得不到官方的庇护。中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殖民者的屠杀,明廷的反应却是“商贾最贱”,被杀乃是咎由自取。

明中后期的中国沿海,虽有海寇侵袭引发的冲突,但民间走海贸易带来的繁荣,却影响了整个南方。来自墨西哥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了明廷僵化的货币体系,带来了白银的货币化。无数白银的涌入,带来了明中期之后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涌现出了一大批市镇,乃至被后世称为“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后期涌现出的繁荣,只停留在社会层面;社会服务于朝廷,财富服务于权力,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私人财产也无法律保护,盛世之中,却无资本主义的萌芽。

在白银冲击中国的同时,部分来自欧洲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影响了中国部分知识分子,却未能引发中国的科技变革。在明末清初中西的交流中,西学传播的主要是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物理、机械、炮术、医学等自然科学和技术,缺少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方面的内容;且所传入的西方科学知识,仅限于在宫廷、上层封建士大夫和少数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深入到社会阶层中去。明中期之后,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的繁荣,在思想上也产生了突破。王阳明心学主张良知在心,知行合一,肯定工商业,主张“觉民行道”。王艮开创了泰州学派,贴近平民,贴近社会,主张百姓日用,皆是学问。面对思想的风暴,明廷采取了高压政策,风靡一时的思想风暴在铁拳之下烟消云散,明代未曾完成思想启蒙,更未能产生深刻的社会变革。

西方人到来之后,明朝的对外关系开始由朝贡模式进入到中西对峙模式,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有着强大的信仰支撑,有全套的产品制造体系。经历了宗教革命、启蒙运动,欧洲人走出了蒙昧,发展出了完整而成熟的、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信仰体系。一个个欧洲商业城市浮现,各类出色产品销往世界,参与竞争。更重要的是,这个新的体系之下,欧洲有强大的自信,有对牟利的追求,有无畏的冒险精神,不论是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他们都可以与中国比肩。

此时的中国,在思想上墨守成规,未曾意识到外界改变,未曾意识到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自1517年葡萄牙人来到广州后,明廷对葡萄牙、西班牙,乃至对随后而来的西方列强的态度,一直延续到1644年明亡。之后的清廷,亦延续了明廷的思维,直至1911年。

就大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后世有各种解读。大明之亡,其根本因素是明廷自身陷入无可救药的溃败,陷入中国王朝周期兴亡率之中。当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后,明廷未曾有过新的认知,新的改革,一切仍然是农耕社会、传统王朝的延续,以及天朝的自大与傲慢,对外的鄙夷与轻视。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尽。仓促成立的南明小朝廷开始重视与澳门葡萄牙人之间的关系,希望得到军事上的支持。动荡之中的南明小朝廷后宫,在传教士鼓动下,也皈依了天主教,希望能得到赐福,渡过难关。南明小朝廷后宫甚至遣出传教士作为使者,前往欧洲,寻求教皇的帮助。当使者卜弥格从欧洲无功而返时,苦命的南明小朝廷已进入最后的时光。南明小朝廷覆灭之时,郑成功挥兵攻占台湾,开创了一方局面,在一定时段内影响到了清代的海洋格局。

概而论之,有明一代,官方延续的思维仍然是一以贯之的“朝贡天下”,即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周边各国感受着中国的光辉,唯有得到大明皇帝的恩许,方能进入天朝体系之内,从事有限的朝贡贸易。虽有郑和下西洋,却仍然是大陆思维的延续,是在宣示天恩,在周边营造出稳定的朝贡秩序,其中衍生出来的副产品才是贸易。进入16世纪之后,大明王朝所处的时代,有了新的变化,随着航海大发现,世界连为一体,老思维面对新变化,僵硬保守的结果就是,中国民间海商力量纵横四海,引发了海疆之乱。为了平息海疆,将战略重心放在北方,也受内部白银货币化的推动,明廷有限地打开了大门,对外开放,这就是“隆庆开关”。隆庆开关之后,中国商人不再顾及各类限制,在白银的诱惑之下,扬帆四海,从事海外贸易,形成了一股股海商(寇)势力。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则远涉重洋,驶入中国沿海,迫切地试图打开天朝的大门。可在官方层面,在朝贡天下的思维之下,大明王朝傲慢地对待着这些夷人,或是以武力清剿,或是以寇治夷,最后干脆闭眼无视,将海外贸易彻底拱手让出,交给了中国海商(寇)集团,偶尔睁眼之时,还要加以打击,以示天威。当新的全球贸易秩序形成之后,明廷并未参与这个秩序的营建,相反是极为排斥的。中国的海商(寇)集团,对新的秩序却是充满了激情,积极参与,奈何在明廷与西方各国的双重打击之下,他们却无法在此新秩序中立足,他们的命运,或是被招安,如郑芝龙;或是被剿杀,如王直;或是远走海外,如林道乾。由全球海洋贸易而营建出国际新秩序的过程,在此后的三百余年间,一直由欧洲国家主导着。而在东方,朝贡天下的思维,在明清易代之后,仍被大清王朝所坚持固守。直到19世纪,英国人以坚船利炮轰开了天朝的迷梦,将中国被动地纳入了到新的全球体系之下,此时,朝贡天下,让位于了全球贸易。

袁灿兴
2022年5月30日于太湖之滨 JfEz1NbPORRal5nbpQj8nmuHdbFUt+22b6QsezsXvrS4ozT67H5Vdy3yKpKuQoU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