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征安南与维系朝贡秩序

北宋淳熙元年(1174),交趾进贡,宋孝宗下诏,赐国名安南。此后安南历朝新君登基,都要向中原王朝上表请封,中原王朝册封“安南国王”。在国内,安南效法中原王朝,建立起一套统治体系,自称皇帝,也自成一天下。

元朝开国之初,借着兵威,在中南半岛开疆拓土。元廷曾对安南“诏谕六事”,三次出兵安南。三次征伐,在安南酷热的天气、灵活的游击战术之下,均告失败。“社稷两回劳石马,山河千古奠金瓯”,对元战争的胜利给了安南极大的自信,也有了更为强烈的自主意识。

朱元璋称帝后,遣使到各国宣谕,建立以明廷为中心的朝贡秩序。面对明廷,安南的态度如同高丽等国一般,首鼠两端,既畏惧云南残存的北元势力,又想与明廷建立关系。此时的安南,国内政局动荡,与占城等不时发生冲突。

洪武年间,安南王陈叔明篡夺前王陈日熞(jiān)王位。洪武五年(1372),陈叔明奉表朝贡,以自己之名代替陈日熞。大明并不知安南国内夺权之事,眼看着就要蒙混过关,主事曾鲁精细,发现表文中国王署名有异,提出质疑。安南使臣这才将陈叔明夺位一事相告。安南使臣解释,前王陈日熞病殁后,陈叔明被国人推举而立。朱元璋弄清此事后,认为安南缺乏诚意,拒绝接受贡物,又指责陈叔明僭位。

在内外压力之下,此年十一月,陈叔明禅位,以太上皇的名义掌权,又遣使入明谢罪。朱元璋不想多事,他要的只是安南的恭顺,事大以诚。在安南表现了诚意后,朱元璋接受了安南使臣的解释;洪武六年(1373)正月,命陈叔明且以前王印视事。陈叔明执政时期的安南,在对外交往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陈叔明反对事事效法大明,令军民不得服北人衣样,并推行喃字。洪武二十七年(1394),陈叔明病逝,陈顺宗尚年幼,外戚黎季犛(máo)执掌军政大权。

黎季犛掌权后,对占城及广西、云南等地,不断进行扩张,占据土地,引发冲突。朱元璋多次遣使告诫,令停止扩张,归还土地,黎季犛却不为所动,双方关系恶化。朱元璋去世,安南也没有遣使至明廷吊祭。

建文二年(1400)正月,黎季犛自立为帝,国号大虞,自称乃是虞舜、胡公满之后,上表大明,改姓名为胡一元。为了缓解内外压力,此年十二月,胡一元让位于儿子胡汉苍,自称太上皇。明廷内部正处于内乱之中,一时无暇顾及安南内部的变动。

永乐元年(1403),朱棣登基。胡一元想要缓和双方关系,遣使上表,称陈朝皇室子嗣断绝,自己与陈朝宗室徽宁公主所生之子胡汉苍被拥戴为帝,请求册封。朱棣遣使至安南调查后,同意册封。

永乐二年(1404),广西思明府知府黄广成上奏,控诉安南侵占思明府所辖土地。朱棣令安南归还土地,不想安南并不听从,反而出兵,进一步在广西及占城抢占土地,掳掠居民。朱棣多次遣使,劝说安南与占城修好,停止用兵,但安南不为所动。

永乐二年,安南陈朝老臣裴伯耆入明,向明廷控诉黎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戮忠良,灭族者以百十数”。裴伯耆藏于山中,披沥肝胆,辗转数年,方才入明,请明廷出兵,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后人。

更大的变数,则来自此年由老挝护送进入大明的陈天平。陈天平自述,自己是陈朝王族之人,黎季犛屠灭陈氏时,因在外州幸免。此后被追杀,仓皇逃跑,九死一生,由老挝来大明,请求发兵安南,剿灭黎季犛。为了验明陈天平身份,此年十二月,朱棣让安南来华的贺正旦使与陈天平相见。见到陈天平后,安南使臣错愕下拜,更有痛哭流涕者,由此判断陈天平身份无误。

对朱棣而言,由于其夺取侄儿朱允炆之帝位,得位不正,迫切地需要证明自己的正统性。无疑,为被篡夺王位的安南陈氏王族伸张正义,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永乐三年(1405),朱棣遣使至安南,谴责胡汉苍。胡汉苍遣使者入明谢罪,又迎请陈天平回国即位。如果不发一兵,即能恢复陈朝正统,无疑将极大地提高朱棣的声望。可安南给了朱棣一记响亮的耳光。

永乐四年(1406)三月,五千明军护送陈天平返回安南,遭到安南军队伏击,全军溃败。陈天平被俘后,据安南方面审讯,其人本名阮康,乃是陈朝宗室陈元辉的家奴。陈天平随即被杀,俘获的大明士兵则被发配义安种田。朱棣得知后愤怒至极,决定对安南用兵:“蕞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

永乐四年四月,“敕蜀王(朱)椿于三护卫选马步军五千,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选马步军七万,隶西平侯沐晟,就云南操练听征。”此后明廷征调各地兵马至云南,预备远征安南。永乐五年(1407),朱棣发布“平安南置交趾三司郡县诏”,“乃命征夷将军成国公朱能等率偏师带甲八十万以讨之,特敕将士:其临阵来敌者,杀无赦;其来降者,悉宥之”。 八十万人马,只是虚张声势,实际出动兵力并不足八十万。朱能在到达龙州后病逝,由张辅代领总兵官,领军入安南。

远征安南,背离了朱元璋开国后定下的“不征”国策。但此一时彼一时,朱棣登基后,重新构造了天下秩序。朱元璋以一介平民崛起,驱逐蒙古人所建立的元廷,恢复华夏衣冠,其得国之正,毫无争议。作为天下之主,朱元璋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打击北元上,并不愿意干预海外之事。朱棣则不同,他得位不正,需要功业来证明自己。安南在往日,一度曾是中国郡县,若能收复故土,也是极大之功。朱棣曾云:“今安南虽在海陬(zōu),自昔为中国郡县,五季以来,力不能制,历宋及元,虽欲图之,而功无所成。” 打击黎季犛,收取安南,能让朱棣脸上增光,向后世证明自己。

出兵之后,明军在安南势如破竹。永乐五年(1407)三月,明军击溃黎氏集团主力,黎氏父子乘小舟逃脱。五月,黎季犛父子被擒获,押解入大明。此战前后不过五个月,深入安南千里,获得大胜。安南素来是难以攻取之地,宋元两朝,都在此遭过重挫。明军的大胜,给了明廷上下以极大鼓舞。战后朱棣将安南划入大明版图,由交趾布政司直接进行统治,不想却是一着败笔。

唐朝以前,安南一度由中原王朝统治。但宋元之际,安南独立已久,且形成了自身的文化体系,对中原王朝的认可度不高。朱棣击溃黎氏集团后,最明智的选择是由安南人自行治理,现在交由交趾布政司管理,反而引发无数是非。占领安南后,明廷在各地设立儒学,教授四书五经,推广明廷官定学说,挑选安南生员到国子监读书,又更改安南地区的一些“夷俗”。

明廷在安南不谓不用心,推行了一系列稳定社会秩序、争取民众支持的措施,但安南却不吃这一套。永乐六年(1408),安南各地民众纷纷聚集,抗击明军。在各支反明军队中,黎利领导的军队,以逸待劳,逐渐壮大,日后建立了黎氏王朝。安南与明军的战斗,持续经年,强大的明军无法消灭在各地游击的安南军。

至朱棣去世,朱高炽继位后,明廷改变了对安南的战略,希望能招抚黎利。朱高炽登基不久就去世,宣德帝朱瞻基即位后,以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不征安南为由,决定从安南撤军。朝廷内大臣分裂,一派支持撤兵,理由自然是朱元璋的不征之策;一派反对撤兵,理由是“太宗皇帝平定此方,劳费多矣。二十年之功,弃于一旦,臣等以为非是”

因为朝中大臣反对,且撤兵时机不成熟,明廷在安南继续进行战事。明军在安南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耗费巨大,持续苦战无果,撤兵已是必然。可事关国体,事关朝贡体系的维护,明廷需要有个体面的方式撤军。而最体面的方式,则是寻找到陈氏王朝后人登上王位,再从安南撤兵。黎利也敏锐地把握到了明廷的心思,宣德二年(1427)九月,黎利遣使至交趾隘留关,求见明军将领柳升等人,“乞罢兵息民,立陈氏后主其地”

十月,明军前方将领与黎利订立停战协定,明军撤出安南。黎利以陈氏王朝后人陈暠的名义上表明廷。表中陈暠自称逃避老挝二十年,近来国人得知自己尚存,请回国继承王位。陈暠又主动替明廷找到台阶,让其可以体面撤兵:“众云天兵初平黎贼,即有诏旨访求王子孙立之,一时访求未得,乃建郡县。” 意思就是,当初未曾找到陈氏后裔,才建立交趾布政司,现在陈氏子孙归来,明廷自然该退兵了吧。得到陈暠表文,宣德帝找到了体面的方式撤兵,兴奋不已,向群臣出示表文,群臣顿首称善。

至于这个陈氏王朝后人陈暠,不过是黎利操作出来的傀儡而已。陈暠本是丐者之子,假称自己是陈氏之后,黎利正需要找个台阶给明廷撤军,自然将他迎立,建元天庆。陈暠实际上处于黎利控制之下。对于黎利的花枪,大明朝廷一清二楚,“上知其妄,然置之不问”。宣德帝此时只想早日结束在安南的战争,哪里还管你是不是“事大以诚”,当即承认了这个伪陈氏后人。

宣德三年(1428)正月,所谓的陈氏王朝后人陈暠“服毒而亡”。刚从安南脱身的明廷,心中还是有很多怨言,遣使安南,逼黎利继续寻找陈氏后人,“以宁一方,以副朕体天爱人之心” 。这明明白白是在恶心黎利,意思是:你既然奉陈氏王朝为正统,那就去寻后人吧。黎利的回复也很干脆:“大集国人,遍求陈氏子孙,的无见存。” 意思是:自己就是寻不到陈氏子孙,而国不可一日无君,还得我黎利出面,来布宣圣德,宣扬皇威。

宣德三年(1428)四月,黎利即安南王位,改元顺天,国号大越,开创黎氏王朝。宣德六年(1431)六月,明廷诏命黎利权署安南国,双方恢复朝贡关系,中南半岛得以稳定下来。到了成化朝,太监汪直得宠,想要立下边功,怂恿明宪宗朱见深征讨安南,后因朝臣劝谏而作罢。

嘉靖六年(1527),安南权臣莫登庸篡夺黎氏王朝政权,自立为帝,改元明德,控制清化以北地区,为“北朝”。原黎朝统治者出奔清化,托避于安南实力人物郑绥。郑绥控制清化、义安、顺化、广南四道,为“南朝”。嘉靖十一年(1532)二月,南朝黎宁遣使北京,控诉莫登庸篡国弑君,请明廷出面干预,征安南之议再起。

嘉靖十五年(1536),皇子出生,按制当颁诏安南。礼部尚书夏言认为,安南不来朝贡已有二十年,“今宜暂停使命”。就明廷而言,讨伐安南有天然理由,如“逆臣篡主夺国,朝贡不修”。嘉靖十六年(1537),礼、兵二部与廷臣会议征讨安南,列出莫登庸的十大罪状。

嘉靖帝经历大礼议之争后,也希望能有功绩来证明自己。嘉靖帝想用兵安南,立下不世武功,可又害怕重蹈宣德朝的覆辙,故而犹豫不决。此外,朝廷内就征战与否,存在争议,反对用兵的大臣不在少数。经过多番商讨之后,最终明廷形成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调集大兵到边境线上,对安南形成威胁之势,达成“迫降”目的。

嘉靖十九年(1540)六月,明军在两广集合完毕,形成进攻安南之势,以实现“迫降”。当年十一月,莫登庸带领文武大臣入镇南关,“输中款而投降”。此番安南投降后,明廷汲取往昔教训,并未派兵进入安南搅浑水,而是继续由莫登庸统治。

嘉靖二十年(1541)二月,明廷降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以莫登庸为都统使。通过迫降,明廷实现了战略目标。首先,收回了被安南侵占的钦州四峒土地与人民;其次,通过展示军力,警告了安南,稳定了西南秩序,保持了朝贡体系的稳定。此后,中南半岛在朝贡体系下,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P/ta/qD+WJtGJ/cJzrJbLZZoqf/JCzQwHfGKn+1V+xvE4y/rYYlPypQNJFK9eU7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