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中南海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

我第一次接触陈云,是在1978年。当时,我在采写20多万字的《高士其传》。听高士其说,陈云在延安时曾称高士其为“红色科学家”。为了慎重起见,我希望能够得到陈云的证实。

于是,我前往北京三里河,拜访陈云夫人于若木。当时的于若木每日骑自行车上班,她在办公室里很热情地接待我。她谈了自己对高士其的印象之后,对于“红色科学家”之称表示无法肯定,要回家问一下陈云……

两天后,我给于若木打电话。她在电话中说,已经问过陈云,他不记得曾称高士其为“红色科学家”……

陈云的记忆力极好。他说“不记得”,其实也就是说,他没有讲过那样的话。这是陈云给我的最初的直接印象。

此后,我在各种采访中不断接触关于陈云的生平史料,很多人谈起了陈云。我开始注意起陈云,做了写作陈云传记的种种准备:

我曾专程前往陈云家乡——上海青浦练塘——采访,受到热情接待;

我在江西南昌,来到陈云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的工厂采访,还拜访了当时负责陈云生活的马骏以及陈云所住招待所的所长;

我在北京采访了陈云的老秘书……

在陈云去世之后,由于香港明报出版社的“催逼”,于是我坐到电脑前,把有关陈云的词组如“于若木”“青浦”“练塘”等等输入电脑。

那一段时间,我主要在上午与夜晚写作,下午则用来处理其他工作。

那一段时间,明报出版社不断来电话询问进度。他们告诉我,《明报》已经刊出“叶永烈新著《陈云全传》”的大幅广告,还刊登了《陈云全传》的封面。这新书广告,在香港《明报》登了几次。

那段时间,妻帮助我把书中的引文——陈云的文章——从《陈云文集》中输入电脑。

一个星期之后,明报出版社便要求我把已经完成的部分“拷”入软盘 ,以特快专递寄去,以便编辑能够早日着手工作。那时候,还没有“伊妹儿”——“E-Mail”——所以只能寄特快专递。

从1995年4月12日着手写作《陈云全传》,到4月27日完成《陈云全传》,正好半个月!

我按时交出25万字《陈云全传》的全部软盘。

明报出版社以一个星期的速度推出《陈云全传》。据明报出版社总经理朱令华小姐说,这是明报出版社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出版速度。

这样,陈云去世还不到一个月,《陈云全传》已经在香港各书店里出现了。

当我把《陈云全传》送给陈云夫人于若木的时候,她告诉我,她在香港工作的女儿早已托人把《陈云全传》送到她的手中。

于若木对《陈云全传》十分满意,使我深感欣慰。

《陈云全传》毕竟是在短时间内赶写而成,未免匆促成书。之后,我又对《陈云全传》进行全面修订、补充,写成40多万字的《陈云之路》。

我前往北京中南海,对陈云夫人于若木进行详细采访。她回忆了她与陈云在延安结识的全过程、陈云的家庭生活、陈云的经历以及陈云晚年的生活,还谈了于家的身世。她说,她是第一次谈这些问题。我非常感谢陈云夫人于若木的支持,她使我获得了独家的第一手的访谈资料。

采访陈云夫人于若木

她的谈话,我除了写入《陈云之路》,还写成长篇专访《访陈云夫人于若木》。

写罢,我把专访初稿航寄于若木审阅。

1995年7月13日傍晚,我接到于若木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文稿已经收到,翌日她要去北戴河,可以带到那里看,不过,要到7月18日回北京才能寄给我。

我在7月21日收到她的来信和修改过的文稿。我看了一下她的信,果真是18日从北京寄出的。

她改得很仔细。有的细节,经她补充后,非常生动。

比如,文章中写及,陈云在家中总是喊她“陆华”——她原名于陆华。她则补充了一笔,说她在给陈云写信时,称他“云兄”。

又如,初稿中提及,她生了大女儿,“陈云为女儿取名陈伟力”。她改成“于若木为女儿取名陈伟力”。她补充了一句:“儿子的名字为陈云所取,女儿的名字则为于若木所取。”他们家这样的“取名规则”鲜为人知。这样,我后来再度去京,又请她详细谈了陈云和她给孩子取名的经过,“挖”出了许多新的故事。

再如,初稿中提及,陈云不记日记。于若木补充了这么几句:“但每天气象他都记录,每天生活起居也作记录,大便的时间、量的多少都记。”这又从一个小小的角度反映出陈云的细心。

连初稿中的用词,于若木都很细心地加以斟酌:

文章中写及陈云生活“简朴”,她改为“俭朴”;

写及她父亲“主办”山东第一师范,她改为“创办”;

写及1994年春节陈云在荧屏上亮相,“海外舆论普遍认为陈云健康情况良好”,她把“海外”改为“海内外”……

这些一字之易,显得更为准确,也表露出她的认真。

她是营养学家,连医学名词都帮我改正。

比如,文章中提及陈云晚年患吸入性肺炎,大夫不得不使用抗菌素杀菌,可是这么一来,把肠内有益的“双曲杆菌”也杀死了,减弱了消化力。她把“双曲杆菌”改为“双歧杆菌”。

又如,文章中写及陈云晚年从喝牛奶改为喝豆浆,“这主要是考虑到豆浆的胆固醇低,更适宜于老年人饮用”。她把“胆固醇低”改成“无胆固醇”。

这些科学方面的改动,充分表明她对自然科学的熟悉。

她送给我三封很珍贵的信的复印件,并同意在文中加以引用。这三封信是陈云去世后才在北京集邮市场上发现的。这三封信,是陈云、她和她的妹妹在1939年从延安寄给正在英国伦敦的她的大哥于道泉的。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些信居然流落到北京的集邮市场。幸亏被薄一波的儿子薄熙成发现,买了下来,送给于若木。由于于若木的帮助,我有幸得以首次公开披露了这三封信。

陈云

8月8日,我又对她进行补充采访。她回答了我一批新的问题。其中,她谈到一些文章,由于已是好几年前发表的,她怕我查找费事,后来就复印寄我。

这篇专访发表之后,在海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海外诸多报纸转载。于若木告诉我,当她后来前往法国访问的时候,巴黎的《欧洲时报》特地选择了她到达巴黎的那一天,以整版篇幅刊登我的这一专访。

《陈云之路》在北京安排出版,按照规定,必须办理报审手续。经过前后将近四年的时间,有关部门终于完成对这本书的审阅,并给予肯定。在《陈云全传》出版之后五年,《陈云之路》于2000年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上海《解放日报》闻讯,全文连载了《陈云之路》。

此后,我对《陈云之路》作了很多修改,增加许多新的内容,书名改为《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于2014年由新华文轩北京出版中心策划、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pGOQ3wmtjtu78oA973IE8In2F55C47GpA2ObQYZkPcyAi0ytBVskj0NrV4jZYSN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