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泉眼无声琴有声
——惠山篇

先生说

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惠山街,又从寄畅园走到“天下第二泉”,才找到这个安安静静的书院来上课。提到寄畅园,大家会不会想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几个句子?从“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到“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今天“惠风和畅”,我们也“因寄所托”。我们沿着前人的脚步走近惠山,与过去的时光是连接在一起的。

在天下第二泉

我们先来读钟敬文《太湖游记》中关于惠山这一段:

我们终于到了“湖山第一”的惠山了。刚进山门,两旁有许多食物店和玩具店,我们见了它,好像得到了一个这山是怎样“不断人迹”的报告。车夫导我们进惠山寺,在那里买了十来张风景片,登起云楼。楼虽不很高,但上下布置颇佳,不但可以纵目远眺,小坐其中,左右顾盼,也很使人感到幽逸的情致。昔人题此楼诗,有“秋老空山悲客心,山楼静坐散幽襟。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罄(qìng)远寺深”之句。现在正是“四照花开”的芳春(楼上楹联落句云:“据一山之胜,四照花开。”真是佳句!),而非“红树迎霜”的秋暮。所以这山楼尽容我“静坐散幽襟”,而无须作“空山悲客心”之叹息了。

接着来读苏东坡的诗:

惠山谒(yè)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

(宋)苏轼

踏遍江南南岸山,

逢山未免更留连。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孙登无语空归去,

半岭松声万壑传。

读过苏东坡这首诗,再回到钟敬文的文章,他对“天下第二泉”的那些感想,就是从苏东坡的诗句里生发出来的:

天下第二泉,这是一个多么会耸动人听闻的名词。我们现在虽没有“独携天上小圆月 ”,也总算“来试人间第二泉”了。泉旁环以石,上有覆亭。近亭壁上有“天下第二泉”署额。另外有乾隆御制诗碑一方,矗立泉边。我不禁想起这位好武而且能文的皇帝。他巡游江南,到处题诗制额,平添了许多古迹名胜,给予后代好事的游客以赏玩凭吊之资,也是怪有趣味的事情。我又想到皮日休“时借僧庐拾寒叶,自来松下煮潺湲”的诗句,觉得那种时代是离去我们太遥远了,不免自然地又激扬起一些凄伤之感于心底。

因为时间太匆促了,不但对于惠山有和文徵明“空瞻紫翠负跻攀”一般的抱恨,便是环山的许多园台祠院,都未能略涉其藩篱。最使我歉然的,是没有踏过五里街!朋友,你试听:

惠山街,五里长。

踏花归,鞋底香。

你再听:

一枝杨柳隔枝桃,

红绿相映五里遥。

钟敬文说的凄伤之感,也许你们没有。但也有相同的体会,因为时间太匆促,惠山的许多园台祠院都没有进去看一遍。他说:“最使我歉然的,是没有踏过五里街!”我们今天是从五里街走过来的。这首民谣真是美,“惠山街,五里长”,平平常常的句子,因为有了后面的“踏花归,鞋底香”,就有了韵味。“踏花归,鞋底香”,让我想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一枝杨柳隔枝桃,红绿相映五里遥。”前一句让我想起西湖的一株杨柳一株桃,后一句也是强调惠山街五里长,五里的桃柳,五里的风光。钟敬文当年没有走过五里街,读了这些诗,总觉得遗憾,所以他这样写:

在这些民众的诗作里,把那五里街说得多么有吸引人的魅力啊!正是柳丝初碧,夭桃吐花的艳阳天,而我却居然“失之交臂”,人间事的使人拂意的,即此亦足见其一端了。我也知道真的“踏花归”时,未必不使我失望,或趣味淡然,但这聊以自慰的理由,就足以熨平我缺然不满足之感了么?那未免太把感情凡物化了。

接下来钟敬文还逛了锡山,其山顶有龙光寺,寺后有塔。我们今天只是在惠山遥望了龙光塔。惠山和锡山相对,其实惠山的全名不叫惠山,而叫惠泉山,泉水的“泉”。惠山以什么闻名于世?当然是泉水。叫惠泉山,更易让人想起这里的“天下第二泉”。我们来读芮麟的《又向惠泉山下去》:

惠泉山,以泉名,但惠山的胜处,却在登山可以望远近诸山,远近诸湖,和远近的一切!所以游惠山者,必须登惠山,方能见到惠山的雄奇,见到惠山的秀美!

我们今天的遗憾是虽然走过五里街,却没有见到惠山的雄奇。我们没有登山,当然就见不到惠山的雄奇。老实说,惠山不算高,即使我们登上去了,我们也不会觉得雄奇。至于惠山的秀美,我们有没有窥见一二呢?在哪里窥见的?可不可以在钟声里窥见一二呢?我们在钟声里听见了惠山,这钟声是惠山寺的钟声,在惠山寺的钟声里听见惠山,在惠山寺的钟声里窥见一点惠山的秀美,在泉水里窥见一点惠山的秀美,在寄畅园里窥见一点惠山的秀美,可以吗?

芮麟说:“我,今年惠山究已到过多少次,连我自己都记不得了。”可以猜想他是哪里人啊?(童子:无锡人。)他是本地人,假日经常到惠山来:

每逢休假,只要风和日丽,城里是再也守不住的,纵使一个人,也要到寄畅园去独坐半天。

我需要山水的灵气!我想:看不见山,望不到水的生活,必得会很快地把我窒死,闷死!我是一个少不了山水,从来不肯辜负山水的人!

四月十六日早上,便和一邨决定了游全惠山的计划。十时,便驱车出发。

到五里街,那“一枝杨柳隔枝桃,红绿相映五里遥”的五里街,即觉不断的岚翠向面前扑来。微风中,枝头晓雾未散,朝露犹滴。锡山,龙山,龙光塔,和无数的花影树影,尽在水里,栩栩欲浮上岸来。灵机动处,口号一绝:

惠山道中

绿杨如雾草如烟,

不断岚光扑眼鲜。

又向惠泉山下去,

寻春不负好诗天!

芮麟写五里街,和钟敬文一样,想到了“一枝杨柳隔枝桃,红绿相映五里遥”。惠山街,五里街,多少年来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惠山道中》这首诗前面三句都平平常常的,但有了最后这句“寻春不负好诗天”,就有了诗意。

这里有人有山有水,芮麟就是在水中看见了锡山、龙山、龙光塔和无数的花影、树影。我们到过寄畅园,寄畅园的中心也是一汪水,就是养着鱼的地方,水是它的眼睛,水是这个园子的灵气所在。如果知鱼槛没有那一汪水,只有假山,那个园子就失去了灵动的感觉。芮麟接下来到了寄畅园。我们继续读:

我觉得惠山名胜中,最清幽的便是寄畅园和隔红尘,贯华阁和北茅蓬,也还不俗。可惜隔红尘屡经驻兵,已破败不堪,那样好的去处不修葺(qì)起来,实在是我锡人之耻!

入门,见知鱼槛已有人在,便到池南岸的茅亭内休憩。

寄畅园在从前是盛极一时的,后虽毁于兵燹(xiǎn),但因他的地位占得太好,整个的惠山,看来竟像在他园里的,明山秀水,仍掩不了他妍丽的风度!

杏花,李花,桃花,正盛开着,摇曳于波光峦影间。

芮麟说惠山最清幽的地方是寄畅园和隔红尘,隔红尘就是钟声传来的地方,我们后面要读的一篇文章会讲到。

与惠山对话的课堂

芮麟到寄畅园,本来想先去知鱼槛,就是我们看见的养鱼的地方——上面抄了一段庄子的文章,还有人记得吗?(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就是知鱼槛。“寄畅园在从前是盛极一时的,后虽毁于兵燹,但因他的地位占得太好,整个的惠山,看来竟像在他园里的”,为什么这样说?当我们站在寄畅园的一处水边,前面是水,后面是一座房子,看到对面山上有塔,那山那塔是不是就变成寄畅园的风景了?但其实它们离寄畅园还很远。这靠的是一个“借”字,在园林里常常借景,你开一扇窗,窗外是一座山或者是一个湖,是不是全部都借过来了?寄畅园借的是山,蠡园借的是湖,都是借。寄畅园的位置好,好在可以借景,惠山一带的明山秀水明明不在它的园里,却都好像在它的园里。当你会背《兰亭集序》,会背《前赤壁赋》《醉翁亭记》,它们也好像是在你生命里一样,你可以随意地借用王羲之、苏东坡、欧阳修他们的文章,景可借,文也可借,但要借得恰当,不能照抄。

芮麟此次游惠山是4月16日,是春天花开得最好的时候。因此他说:“杏花,李花,桃花,正盛开着,摇曳于波光峦影间。”那一天跟我们今天一样,游人特别多:

惠山顶上的人,像蚂蚁般在蠕蠕地动,初看,还以为是树影呢。问茶役,方知今天原是上巳日,怪不得游人这样多!年来我比从前更爱山林了,也比从前更不宜于城市了,但生活的重担压着我,还得局促城市,为生活而苦斗。自己想想,也觉可怜!

…………

南望三万六千顷的太湖,竟小得如一个大水荡,七十二峰,尽收眼底。水天合处,隐约可见湖州的一角。北望白汤圩(wéi)如一条水沟,运河如一道白带,通惠路如一撮黑线。东望无锡城,活像一个蜂衙(yá),五里街活像一条蚯蚓。西望钱桥,藕塘桥,数十里田野村落,都一一陈列面前了。

我们何尝是在看山水,简直是在看一个沙盘里的“无锡地理模型”!

谁说惠山没有什么可看呢?他自己不会看,不懂看而已!游惠山原不在惠山的本身,而在惠山四围的景色啊!游山水原不在山水的躯壳,而在山水的情趣啊!

登到山上,远远看去,山下城里的房子就跟蜂窝一样,五里街变成一条蚯蚓,运河就像一条白带。这样的风景今天可能看不到了,即使登上山顶,跟芮麟看到的也不一样了。但他这句“游惠山原不在惠山的本身,而在惠山四围的景色啊!游山水原不在山水的躯壳,而在山水的情趣啊!”说得精彩。我想起《醉翁亭记》中的几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看到的是山水的躯壳,在意的却是山水的情趣,是“寻春不负好诗天”的情趣,要在山水之间寻出诗来。他这一路走来就寻到不少诗。如:

甲戌暮春重到惠山三茅峰有感

十年阔别又重游,

如梦前尘感未休。

抛却闲愁千万斛,

且将山水豁吟眸。

(童子:他前面说自己一年来惠山好几次,为什么这首诗里又说“十年阔别又重游”?)

他说这一年不知道来了多少次惠山,指的是惠山街、寄畅园那一带,这首诗写的是惠山三茅峰。他十年前登过一次,所以是“十年阔别又重游”。

现在我要将你们带到一个人面前,这个人只来过一次无锡,听说他的祖上是无锡人:他出生在台湾,然后到西方接受教育,做过新亚书院院长,后又成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他是一位社会学家,叫金耀基。他有一篇《最难忘情是山水》,记录了他的一次江南之行。这一行他到过南京、杭州、无锡。他在无锡走的路线跟我们一样,先是到鼋头渚,看烟波浩渺、帆影点点的太湖,看了太湖看蠡湖,然后到了惠山。他说:

无锡的古迹名胜能不为太湖所淹尽的不多,寄畅园、惠山寺就有这样的魅力。

这一句是转折,他的笔触要离开太湖了,因此来了一句“无锡的古迹名胜能不为太湖所淹尽的不多”,他举了两处,首先就是寄畅园——“寄畅园应是苏州之外最美的园林之一了”。这是对寄畅园很高的评价,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独步天下。寄畅园是北宋词人秦观的后人秦金在明代建造的一处园林。大家都会背秦观的那首《鹊桥仙》中的句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金做过兵部尚书,告老还乡后他把元代几个和尚住的地方改建成园,称为凤谷行窝,他的后裔秦耀将此园改名为寄畅园。继续读金耀基的文章:

寄畅之名,想是从《兰亭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借意而来,而寄畅园之不输拙政、网师者,亦正在其“借景”之妙。

这个园子不大,今天人又多,感觉很拥挤。但金耀基当时的感受与我们此刻不同。我们继续读:

园不过十五亩,但入其园,顿觉天地宽畅,惠山诸峰,飘落在树梢之上,锡山的龙光塔更飞移到池边水榭。园内与园外连为一景,园林建筑中借景手法之高卓,无以复加矣。

关于借景,我们前面已讲过。这段有两个说法要注意,惠山诸峰“飘落”在树梢之上,锡山的龙光塔更“飞移”到池边水榭,都是借景之妙。

金耀基很有文学才华,他有三本散文集,都写得非常好:一本叫《剑桥语丝》,一本叫《海德堡语丝》,一本叫《敦煌语丝》;一本写英国,一本写德国,一本写中国敦煌。他是一位非常有文学才华的社会学家、教育家。他的文章就这样随意写来,处处都显得自然,转折也转得很好。接下来他要重点写寄畅园的中心,我们继续读:

“锦汇漪(yī)”是园中央的一泓池水,大不逾二亩,但寄畅园的烂漫锦绣全部汇摄于此。池中心一侧,有水榭知鱼槛,与对岸石矶鹤步滩相对峙。水池由南向北,长廊临水曲曲不尽,池边有郁盘亭、清响月洞、涵碧亭等。山影、塔影、树影、花影、云影、鸟影尽汇池中,锦汇之名,谁曰不宜?

这一汪水叫“锦汇漪”,里面养着鱼,因此池边的水榭名为知鱼槛。金耀基说“寄畅园的烂漫锦绣全部汇摄于此”,他刻意用了“烂漫锦绣”,“锦绣”这个词能换成别的词吗?不能,换成别的词就不恰当了。因为水名“锦汇漪”,所以用“锦绣”最为恰当。大凡用词重要的不是漂亮与否,而在于恰当与否,恰当就好,美就是恰当。我们看看,为什么叫“锦汇”呢?金耀基给出的解释是哪一句话?我们把它读出来:

山影、塔影、树影、花影、云影、鸟影尽汇池中,锦汇之名,谁曰不宜?

这里有多少个“影”啊?从远处的山、塔,到近处的树、花,再到天上的云、鸟,从远到近,再从近到远,这些影子本来是散的,散在一个很大的空间中,但是因为有了这一池水,它们都汇在这水里。其实水里还有鱼,还有落下的树叶。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满池落叶、落花,池水太脏了。人太多了,破坏了风景。

“康熙、乾隆都曾六度游赏此园,题咏不绝。”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就很喜欢这个地方,不忍离去,回到北京,就在颐和园仿造了一个惠山园。他第五次南巡回京后,总觉得惠山园无法与寄畅园媲美,就将惠山园改名为谐趣园。我们大部分人去过那里,那里有种着荷花的池子。金耀基感叹说:“乾隆不算俗人,亦颇能欣赏山水之胜,居然不知寄畅‘借’来之景,乃天造地设,尽得自然之机,岂可乾坤另造?”借景之妙是江南园林的精髓,若无自然之景可借,全靠人工建造,终究缺乏灵气。

金耀基到了惠山寺,真正令他留恋的是与竹炉山房毗邻的云起楼,而不是被茶圣陆羽品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石泉水。他说:

初不知有云起楼。入得寺中内院,仰头抬望,直不信此处有如斯景色。在翠柏青松之间,一组随山起伏、叠叠层层的古建筑,隐隐现现,渐次升高,宛若悬在天半的仙阁楼台,令人有出尘之想。原来中间一层,就叫“隔红尘”!传说康熙游惠山时,想召见一位道行深厚的高僧,谁知这位高僧拒绝见驾,说:“化外之人,早已隔绝红尘,名利富贵,已成身外之物。”结果有人替康熙在山坡上造了一条曲折的回廊,于高下交接处就叫隔红尘,表示已身入仙境,皇帝就可以与高僧交谈了。传说尽多穿凿附会,却是增添了山水之玄美。隔红尘最高层有楼三楹,就是“云起楼”。云起楼原为惠山寺“天香第一楼”故址,取名云起,是用“山取其腾踔如龙,楼取其变化如云”之意。在“云起楼”不能不想起新亚书院的“云起轩”。云起轩为饶宗颐先生所取,轩不大,亦非华美,然马鞍山之雄奇,八仙岭之峻秀,吐露港之清丽,尽在眼底。坐看云起时,因可忘忧,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轩自不陋!

有了“隔红尘”的传说,我们是不是在钟声中也能听得一点红尘之外的声音?一句“增添了山水之玄美”,这位社会学家就说明白了。你们说,他为什么对云起楼恋恋不舍?(童子:因为新亚书院有云起轩。)这应该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另外可能是他想起了王维的诗句“坐看云起时”。

金耀基对天下第二泉没有多费笔墨,但许多人来惠山都是冲着泉水来的。早在唐代,惠泉就已知名于世,经过茶圣陆羽品定为“天下第二泉”后更是身价陡增。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特别喜好惠泉的水,怕水味变质,还专门设了“水递”。诗人皮日休有诗讥讽:

丞相常思煮茗时,

郡侯催发只嫌迟。

吴关去国三千里,

莫笑杨妃爱荔枝。

无锡人盖绍周的《天下第二泉》中说:

“水”本来是不值钱的东西,能用来作为输出品,远达千里以外者,恐怕除了惠山泉,不会有第二处。

泉其实有两个,昔日用大石头砌成井形,一圆一方,圆的是正泉,方的是副泉。民国报人张慧剑一行二十几人到了这里,“在那咸淡二泉眼里,丢了许多铜元,看它翻腾而下,大家高兴的了不得”。赫森的文章这样说:

所谓二泉者,就是两口井,一只是阴泉,一只是阳泉。据站在旁边的本地的人说,这两口泉,永不见涨,也永不见涸。一样的一桶水,外面的只有一百斤,这里却有一百五十斤。我取了一些来看,果然水质纯厚得很,所说五十斤之差,大概也不是没有缘故的。

作家钱歌川曾说泉水甘美。学者陈柱尊在《忆无锡》一文中说:

古华山门内为第二泉,泉南有茶亭,亭下有池,池中多红鲤……

惠山泉所以独异而第二泉尤异者,或曰以惠山多锡,锡能变味致甘也。惠山他泉,脉浅发于山表,斯泉源深,发于山骨,故于味特甘云。

这是天下第二泉的来由,算是一种说法,陈柱尊和钟敬文一样想起了苏东坡的那首诗。

明代诗人李梦阳有一首《二泉歌》,其中有一句“我歌泉和两知音”。一千多年来,这天下第二泉的知音是谁?是陆羽,是苏东坡,是明代的文徵明、李梦阳,还是唐代那个宰相李德裕?他们真的懂得二泉的心吗?

二泉书院的课堂

直到20世纪,有个人在这里出现,天下第二泉获得了灵魂的再生,这个人就是阿炳。阿炳是位盲人,一位民间艺人,他的《二泉映月》是可以载入中国音乐史的。

我们来惠山,到底是来寻找寄畅园的主人,还是来寻找阿炳的?天下第二泉孕育了阿炳的音乐。阿炳的《二泉映月》拉出了人间的沧桑、人生的忧患,他的命运是悲凉的,但是他的音乐是高尚的、善的,也是美的。在他的二胡声中,我们可以真正听见泉水的声音。其实我们在天下第二泉没听见泉水声,只听见了钟声、鸟声和你们的读书声;如果把阿炳的《二泉映月》放在这个场景中,听见了《二泉映月》,也就听见了天下第二泉的声音。凭着这一曲《二泉映月》,阿炳就可以不朽了。他可以跟荣氏兄弟,跟钱穆他们一样,作为无锡人永远被记住。一个人只要在某个方面有创造性,他的创造能给许多人带来安慰,或给很多人带来激励,那他的一生就有价值。阿炳的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他是一个心中有光明的人,他是能看得见音符的人。虽然他看不见惠山,也看不见天下第二泉,但是他的音乐把他的内心世界向我们敞开,让我们看见了他的心灵。

我们先来读一下作家碧野的《〈二泉映月〉的诞生》:

在无锡锡惠公园的龙光塔下,有一口泉。泉流清澈,泉水甘美,被誉为“天下第二泉”。泉前有一座惠山宫观。20世纪初,观里有一个小道士,名叫阿炳。

阿炳从小就喜爱大自然的音乐。山顶龙光塔上的鸟叫,观前百年大白果树上的蝉鸣,观后“二泉”流水的淙(cóng)淙,红色宫墙下秋虫的唧唧,都给了他很大的乐趣。每当清晨醒来,只要他听见远村的鸡啼或惠山周围水田的蛙声,他就会感到一种安慰。老山林,古宫观,和他一起沉浸在静夜中,一种细微的感觉使他好像听见草儿在微风下轻轻地吟咏,“二泉”在月光下低低地歌唱。

后来阿炳开始学习民乐,拉二胡。阿炳练二胡,胳膊经常肿疼得整夜难眠。手指磨破了,揪心地痛,但他咬紧牙关,一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二胡。

不久,他患了严重眼疾,又没钱医治,眼睛最终瞎了,人们叫他“瞎子阿炳”。

因为眼疾,阿炳被迫离开了道观,在街头流浪,靠拉二胡讨饭度日。夏天的夜里,银河已经西斜,他冒着露水,仍然坐在田野上谛(dì)听着鸟叫,谛听着蛙鸣,他在沉思;秋天的夜里,在清冷的月光下,他穿着单薄褴(lán)褛(lǚ)的衣衫,站在龙光塔边,远远地谛听着那久已不许他接近的“二泉”的流水声,他在沉思……

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阿炳无限灵感,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他的感情,他的希望,他的理想,流荡在他的十指间,流荡在他的琴弦上,流荡在人们的心坎里。人们听着听着,有的沉思,有的叹息,有的流泪,有的唏嘘……

…………

惠山春天的月夜中,夜风忽然送来一阵清越而激荡的声音,这声音多么熟悉,多么悦耳啊!惠山街的人们发出了惊喜的呼喊:“阿炳的二胡!阿炳又拉二胡了!”

于是人们从四面八方奔向惠山脚下,簇拥着阿炳走进了惠山观,密密匝(zā)匝地把阿炳围在“天下第二泉”泉边的巨石上。

阿炳颤抖着双手,在这春宵月下的“二泉”边拉起了他的二胡。阿炳的二胡声,是如此激越,如此悲愤,如此苍凉!月色朦胧,偶尔从云缝里洒下来一缕清辉,月光虽然只是刹那间映照在“天下第二泉”的闪动的水波上,却给予人们无限光明与希望……

这就是“二泉映月”!

“偶尔从云缝里洒下来一缕清辉,月光虽然只是刹那间映照在‘天下第二泉’的闪动的水波上”,这个画面很美,可惜阿炳看不见了。他虽然看不见月光,但他用二胡把月光下的天下第二泉那份美好拉了出来。人们在他的二胡声里面可以听见忧伤,可以听见欢乐,可以听见人世间的不平,也可以听见一个人有所追求的勇气。他的二胡声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难怪吴小冰会这么评价:

阿炳在穷困潦倒中死去,这是悲剧;《二泉映月》永留人间,这是喜剧。到底孰悲孰喜?生与死,荣与辱,阿炳到底想到了什么?

是的,看人世是悲剧或是喜剧,似乎都不必。人在世时就努力活着,终结时释然就是死,这是一个最好的态度。但能在生时有几分想到自己会死的,于是不至于太狂蛮也不至于太怯弱,在临终时想到自己已努力地活过,也就无愧于来到这个世上。

百年之后,大家一个样!面对屈辱,就尚且让其唾面自干吧,阿炳就是这样走过的。

不朽的阿炳,不朽的《二泉映月》!悠悠乐声伴我从浓雾迷漫中找寻我失去了的路……

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听一听《二泉映月》,想一想阿炳,是不是可以得到安慰?阿炳都看不见了,至少你还能看见这个世界。把自己所做的事尽最大可能做到极致,像阿炳一样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哪怕是在绝境中,照样会有花开。

大家还记得赛珍珠吗?我们在南京大学的草坪上讲过她的《中国之美》,她说自己不是在卢浮宫而是在一个老太太身上找到了法国的美。一个在小溪边洗衣服、脸上爬满皱纹的老太太,抬起头来朝她笑,她在老太太的笑容中看到了法国的美。讲到中国之美,她举了几个例子,其中有个又老又聋的王大妈,王大妈是一个寡妇,终日靠给人缝衣谋生,她的桌上有一个缺口的瓶子,整个夏天都插着不知从哪里来的鲜花。她虽然贫穷却一样追求美,她也可以代表中国之美。美不一定在寄畅园的主人身上。

今天下午我们来惠泉山下的锡惠公园,从寄畅园到天下第二泉,你们觉得哪个人物可以成为今天下午最重要的人物?如果以阿炳来代表惠山乃至代表无锡,是可以的。一个肉眼看不见世界的人,依然有这样的创造力,能把这么美好的音乐贡献给人世间,他一定是一个有美好心灵的人,一个心里透亮的人。他的心是看得见世界的。可能也有人想选寄畅园的主人,秦观的后裔秦金、秦耀他们,这些名字都是金灿灿的、耀眼的。你们有没有发现,阿炳的名字也很好。阿炳的“炳”是彪炳史册的“炳”。阿炳虽然看不见了,但是阿炳的音乐看得见这个人世,也让我们看见了他。虽然他是一个穷人,甚至曾沦为乞丐,但是这个乞丐可以创造出天下最美的音乐,这个乞丐是一个有尊严的、高贵的乞丐。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身份是乞丐还是富翁,而在于他的内心。他能拉出《二泉映月》,他就有高贵的心灵,要不然这样的音乐不可能从他的心灵里流淌出来。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境况中,而是他的心里是不是始终保持着一种高贵的追求。

人的价值不是由他的外表决定的,也不是由他的地位决定的,这些可以说是硬件。你的硬件是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脚之类,你的软件是你的心灵、你的思想、你身上的文化储备。硬件是看得见的,软件是看不见的。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的软件部分。所有的教育、读书,其实就是让你不仅拥有你已经拥有的硬件,还要让你拥有健全的软件。阿炳的眼睛看不见,可以说他的硬件部分不好,缺少了人最重要的硬件,但是他的心很高贵。他仍然能创造出美好的音乐。在本质的意义上,他的人生并不失败。今天我们依然能透过他的音乐,听见他内心的声音,他的声音就藏在音乐里。

如果说寄畅园的主人把他的心灵藏在那一泓水——“锦汇漪”中了,那么阿炳就把他的心灵藏在他的《二泉映月》里了。天下第二泉也因为这一曲《二泉映月》获得了灵魂。

今天下午,我们在惠山的对话就到这里。

童子习作

杯中酒

金恬欣

寄畅园,是惠山的玉杯。

假山环绕着一湾浅浅的水,草木摇曳的影子汇聚在水波上,鱼自由自在地游着——真是一番盛况。

这园林虽美虽雅,但似乎还缺点什么。

出了寄畅园,惠山寺悠扬的钟声在晚风中飘荡。它飘到我的耳畔,犹如一阵断断续续的二胡声……

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拉着弦,他看不见的眼窝映着十五的圆月,虽然苍白却有力。二胡的弦随着泉水的流动微微颤动,将少年心中的情绪泻尽——那一刻,少年的眼里升起了希望。

阿炳的琴声有魔力。他的琴声仿佛将人间的沧桑拉出,将天堂的极乐拉出。

二胡,是阿炳的眼睛;二胡,是阿炳的酒。这把破旧不堪的二胡,使阿炳看见大千世界,看见万千人心。当他拿起这把二胡,一切都与他无关,他只是那个拉着二胡的少年。二胡如酒,将阿炳带入一个仅属于他的世界。

这酒真烈啊。酒中,凝结着多少夜晚他流下的泪珠,凝结着多少年他留下的伤痕。阿炳拉着拉着,醉了。

如果说,惠山缺一个灵魂,阿炳就赋予了惠山灵魂。

二泉映月

冯彦臻

几十年前

阿炳死了

他没有得到荣华富贵

他得到的

只有无限的沧桑

与凄凉

《二泉映月》的演奏

却从未停过

今天

它依旧拉着

它拉出了西湖与太湖的距离

拉出了钱锺书的寂寞

和梅园梅花的香味

在惠山的钟声中

可以听见惠山

在《二泉映月》的曲子中

我听见了二泉

沉睡了百年的无锡

在阿炳

拉出《二泉映月》

第一个音符的时候

苏醒了

惠山一游

解芷淇

小路蜿蜒在两座石山之间,潺潺的小溪在边上流淌着,这聚满“古色”的小路,因人太多,美感全挤跑了。

今天是个大晴天,本来就热得够呛,又撞见人山人海,我真想躲进空调房里凉快凉快。看!就连池中的鱼儿也像枯叶似的随流飘荡。好不容易到了美人石边,美人石看上去一点都不像亭亭玉立的美女,倒跟壮士有几分相像。或许当年的乾隆皇帝也如此认为,故将此石改名叫介如峰。

再向前走,看见一块风水宝地,傅老师在那里给我们上了一课,给我们讲了阿炳的故事。阿炳是一个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人,他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和音乐的人。听着他的《二泉映月》,我不禁想到了二泉泉底亮晶晶的钱币,可见大家是多么希望得到泉神的保佑呀!

“踏遍江南南岸山……”穿着现代上衣现代裤子的我,吟着诗仿佛穿梭到过去的时光。

倒映

林家璐

《二泉映月》

不朽的名篇

倒映着阿炳的一生

泉水汩汩

阿炳在泉水边

想象着粼粼波光

想着

悲喜

爱恨

苦乐

究竟是什么

泉水汩汩地淌着

他的眼睛虽看不见

却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拿起二胡

月光下

微风中

他的二胡声微荡

激励了多少人

鼓舞了多少人

给了多少人信心

二泉映月

二胡映心

二泉

张舜宇

“铛,铛……”一阵钟声从惠山寺中传出。钟声叫醒了天下第二泉。泉水细细流着,召唤着阿炳,使阿炳拉出了美妙的《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一定要在晚上听吧!或许是天下第二泉的水声引来了“独携天上小团月”的苏轼。月亮开启了阿炳的音乐世界,使阿炳拉出了《二泉映月》。二泉所映的是阿炳心中的那团月亮。

阿炳的二胡与天下第二泉是密不可分的。二胡是阿炳的生命,是他的全部。

阿炳心中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因此他能用二胡拉出人间的酸甜苦辣,拉出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他的音乐就像桃荷菊梅一样在人间绽放。

惠泉

曲木子

锡惠公园有一口泉,叫惠泉,被称为天下第二泉。

天下第二泉本来只是水质好,但自从有了阿炳,有了他的《二泉映月》,这一眼泉水就变得非常美了。阿炳是一个盲人,但是他眼盲心不盲,他的心是光明的,他的心能看见惠泉,能看见惠山,能看见龙光塔,能看见世界。从他的《二泉映月》中,我们可以听见他内心的声音。

高贵与财富无关,与地位无关,与身份无关。它与人的心灵有关,你的心灵越高贵,你也越高贵。阿炳的心是高贵的,他也就是高贵的。

阿炳在穷困潦倒中死去,这是悲剧;《二泉映月》永留人间,这是喜剧。

三叶草

陈禹含

我拿起一株三叶草,静听阿炳的人生乐曲。

一、萌芽

阿炳从小听遍大自然的声音,天空飞过的鸟儿发出的声声鸟语,都被阿炳所捕捉。每种大自然的声音,阿炳都深深地喜爱。在幼年的时候,他的心田里就已经埋下一颗不起眼的三叶草种子,并慢慢发芽。阿炳的人生拉响了第一声。

二、生长

阿炳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乐器生涯,他苦练二胡,每一刻,他的身边都有二胡,他有一个自己的二胡世界。不久他得了眼疾,只能离开道观,出去流浪,但他还是不停地拉,不停地拉,他用一个个音符编织出一个精神世界。每一声,他都在沉思。它——三叶草,默默努力着;他——阿炳,默默付出着,那两根弦不停地跃动。

三、命运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一首深沉而不失激昂的曲子响起来了,大家都欢喜地围向他——阿炳,他拉奏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都在跳跃。三叶草立起来了,雨后天晴时三叶草更显出自己的精神了……不正与阿炳一样吗?

四、尾声

那三叶草早已不在,但它的后代被一群童子做成一个个小灯笼,点亮每一个“阿炳”前行的路。

阿炳看见的二泉

张雨涵

谁说阿炳是盲人,

他的眼睛,

沉淀于二泉,

埋没于尘土。

虽然他眼睛看不见,

但他的心不盲,

虽然饱经折磨,

但他心灵的眼睛,

仍然明亮。

或许他不知道王守仁,

但他的心里一定知道,

光不仅在烛上,

只要心中有光芒,

就无须眼睛与烛光。

那仍是二泉,

流水淙淙。

用颤抖的手,

轻轻拨动二胡上的弦,

拨出所有辛酸与激愤,

所有反抗与倔强。

那是月光流水,

那是升腾跌宕,

那是步步高昂,

那是一个人的倾诉,

那是永恒的《二泉映月》!

阿炳虽是盲人,

但他仍能看到,

月光下的二泉,

陪伴他一生的二胡,

跳跃的音符,

和他心中的《二泉映月》…… 0QxnVBGF3xodqgmseEnRFfTjnU03f5WDs7C8FOyOmlPZzqAF6E8dawl60ullRqM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