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雷雨过后,当我们站在室外猛吸一口空气,会发现空气格外清新,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氧气说起。
在世界化学史上,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氧气是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尔海姆·舍勒在1772年和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在1774年各自独立发现的。其实,世界上第一个发现氧气并对它做了许多研究的,是我国古代学者马和。在一千多年前,马和写过一本名叫《平龙认》的书。在书中,马和认为:空气中有阴阳两气,阴气可以从加热青石、火硝、黑炭石中提取,水里也有阴气,它与阳气紧密混合在一起,很难分开。这里的“阴气”,就是指氧气。
1807年,德国的化学家马丁·海因里希·克拉普罗特在俄国彼得堡科学院宣读了论文《第八世纪时中国人的化学知识》,详细介绍了马和发现氧气的问题。
克拉普罗特见到的《平龙认》是一本手抄本,这本书现在没找到。关于马和发现氧气的详细情况尚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是,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学者马和已经对氧气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
氧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也是分布最广的元素。据统计,氧元素几乎占地壳总质量的一半——约占百分之四十九。 在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百分之二十一(按质量计算约为百分之二十三)。据计算,大气中氧气总质量达1000万亿吨以上!海洋也是一个巨大的氧的仓库,因为水是氢和氧组成的,氧元素占水总质量的百分之八十九,而地球表面有四分之三是被水覆盖着的!在动物体内,占总质量一半以上的也是水。一个体重为70千克的人,大约含有40千克水——其中氧占36千克(不含水的部分也含氧)。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是氧的大“旅馆”,如沙子(二氧化硅)中含氧百分之五十三,黏土含氧达百分之五十六,石灰石含氧达百分之四十八,其他许多矿物绝大部分也都是氧化物,如铁矿、铝矿、锡矿、铜矿、锰矿、锌矿等。
氧原子的原子核,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组成的(指O 16 而言)。在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氧的化合价是-2价。1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少量纯净的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大量的氧气,则呈浅蓝色。在-183℃以下,氧气可变成蔚蓝色的液体,温度更低些甚至可得到雪花般的固态氧。现在,人们用分馏液态空气或电解水来大量制取氧气。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和绝大部分元素化合变成氧化物。在化合时,常放出大量的光和热——燃烧,因此,氧成了重要的助燃剂。煤、木柴、汽油等,没有氧气便不能燃烧。在纯氧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猛烈,甚至连铁丝都能在纯氧中猛烈燃烧,射出炫目的白光。利用乙炔、氢气在纯氧中燃烧制得的“氧炔焰”和“氢氧焰”,在工业上被用来切割或焊接厚厚的钢板,因为那炽热的火焰能使钢铁迅速熔成铁水。把棉花浸在液态氧中,居然成了炸药,可以用来开矿、劈山。
呼吸也离不了氧气。人和动物在呼吸时,都是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吐出二氧化碳。从化学本质上讲,呼吸作用就是缓慢的氧化,燃烧则是剧烈的氧化。人一星期不喝水才会死亡,但如果停止呼吸,六七分钟便会死亡。氧气,过去常称“养气”。这个名字是我国清末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取的,意即“养气之质”,是人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后来为了统一起见,气体元素偏旁一律写成“气”,才出现“氧”字——从“养”字转音而来。
据统计,成年人每分钟要呼吸16次,每次大约吸入半升氧气,一天需吸入11000多升氧气!医疗上,给严重的肺结核病人呼吸纯净的氧气,可以大大降低他们肺部的负担,每分钟只用呼吸7、8次就够了。登山运动员、飞行员也随身带着氧气囊,以便在缺少氧气的地方补充氧气,从而正常进行工作。
氧气的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在雷雨天,氧气受电击时会产生少量的臭氧。臭氧的分子含有3个氧原子——O 3 。浓度较高的臭氧具有一股臭味。纯净的臭氧是天蓝色的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如银与氧气不会直接化合,而遇臭氧便被氧化成过氧化银;松节油、酒精和臭氧相遇,便立即燃烧。在工业上,臭氧被用作氧化剂、漂白剂和消毒剂。更有趣的是,浓度高的臭氧固然很臭,但是稀薄的臭氧非但不臭,反而给人以清新的感觉。雷雨后,空气格外新鲜,是因为游荡着的少量臭氧,起着净化空气和杀菌的作用。很多有机树脂也很容易被氧化放出臭氧。也由于此,一些疗养院便设立在松林里。
在大自然中,氧气有三种性质稳定的同位素,即O 1 6 、O 1 7 、O 1 8 。普通的氧,就是由这三种同位素混合组成的,其中O 1 6 最多,占百分之九十九点七六,O 1 7 占万分之四,O 1 8 占千分之二。
化学上,以前曾用氧原子质量的十六分之一作为原子质量的单位,叫作氧单位。现在已改用该原子的平均质量与C 1 2 (即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作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