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元素的发现

人们对化学元素概念的认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深入的。人们对各种化学元素的认识,也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深入的。

早在古代,人们学会钻木取火时,便认识了碳——木头烧成乌黑的木炭,这木炭就是碳。学会了取火,学会了制造木炭,这就为冶炼一些容易被还原的金属提供了技术条件。例如把绿色的孔雀石(铜矿)和木炭一起煅烧,铜便被木炭从孔雀石中还原出来,变成火红的铜水。

同样的道理,锡、铅、汞、镍、锌等较易被还原的金属,也都相继被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另外,有些元素在自然界中有纯净的单质,也很快被人们发现了,如天然的金、银和硫。

这些化学元素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而发现这些化学元素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其中,人们发现的元素中最重要的要算是铜了,因为纯铜可以用来制造各种生产工具。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在河南省安阳市的小屯村发掘到许多孔雀石、木炭、碎铜块以及铜制的矛、刀、斧、钟、鼎等。安阳一带并不产孔雀石。据考证:安阳是我国古代的“铜都”,那些孔雀石是从外地运来炼铜用的,而木炭、碎铜块则正是古代炼铜的遗迹,至于矛、刀、斧之类铜器则说明我国古代应用铜制造武器和生产工具。据考证,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2700年便懂得炼铜了。后来,人们又发现,如果把铜矿和锡矿放在一起冶炼,炼出来的合金更容易浇铸,机械性能也更好,于是便普遍用这种办法冶炼。现在发掘出来的古代炼制的铜器一般都含有锡,含锡的铜是青铜。由于那时广泛用青铜制造各种生产工具,所以那个时代在历史上被称为“青铜时代”。

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铁。铁比铜难还原,炼铁所需的温度比铜高。因此,只有在炼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才可能学会炼铁。先发明炼铜,而后发明炼铁,这充分说明“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铁矿比铜矿普遍,铁的机械性能在很多方面优于铜,因此,铁很快就取代了铜,被大量地用来制造各种生产工具。于是,继“青铜时代”之后,便出现了“铁器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冶炼铸铁的国家。铁制工具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公元1世纪后,铁成了我国使用最普遍的金属。到了公元997年,即宋太宗时,我国铁生产量竟达1.5万吨。这在近1000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铁的年产量最高的国家!

另外,我国发现和使用锌和镍,也都早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南北朝(公元4世纪)时就会炼制黄铜——铜锌合金。在唐代的文献中,有用“炉甘石”(即锌矿,化学成分为碳酸锌)制黄铜的记载。明代的文献中更有炼“倭铅”(即金属锌)的记载。我国发掘出土的西汉时期(公元前1世纪)的白铜(即铜镍合金)器中,经化学分析,证明含镍。在《广雅》一书(公元3世纪成书)中,也记载着“鋈”。“鋈”就是白铜,亦即铜镍合金。

我国唐代炼丹家马和对空气的成分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发现了氧气。

至于铝,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们于1953年发掘江苏宜兴周墓墩的周处墓时,曾发现尸骨腰部有铝质的金属片,从而说明我国古代已会制铝。但后来的考证 对这一提法表示否定。这一问题尚待进一步探讨。

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提倡和重用金丹术,沉醉于追求点金石与长生之丹,结果在漫长的1000多年中,只在炼金、炼丹的偶然机会中,发现了砷、磷、铋三种元素。那时,化学正处于“中世纪的黑夜”之中。

到了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生产迅速地向前发展,特别是冶金、染料、制药、酸碱等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大量发现新元素提供了技术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在18世纪,人们接连发现了氢、氮、钛、铬、钼、碲、钨、铀、锰、氯、钴等元素。到了1800年,人们共发现了28种化学元素。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发现的化学元素就更多了。在那时,报纸、杂志上,接二连三地发表关于发现新元素的消息。仅在19世纪的头50年中,就发现了27种化学元素。特别是在1800——1812年这12年中,人们就发现了19种新元素,发现的速度达到了最高峰。

19世纪,人们发明了电解法,用这一新技术发现了一系列过去没法还原的,较活泼的金属元素——钠、钾、镁、锶、钡,并用钠、钾等活泼金属元素去还原非金属化合物,发现了新的非金属元素——硼和硅。

随着化学分析技术的提高,特别是光谱分析的发明,人们又继续发现了镉、镧、铟、铽、铒、镱、铊、镝、硒、钌等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是地球上比较稀少的元素。到了1869年,人们共发现63种化学元素,其中金属元素48种,非金属元素15种。这些新元素,有的是直接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的。例如,当时巴黎郊区有一家硝石工厂,工人们在制造硝石时,发现铜槽常常很快就被腐蚀。为了解决这个生产问题,人们着手寻找腐蚀铜槽的原因,结果发现在碱液中含有一种腐蚀铜槽的物质。经过提纯,这种物质变成了一种紫黑色的晶体。人们再仔细进行研究,发现这种晶体原来是一种未知的元素——碘。也有的许多元素,是人们在科学实验中发现的。例如,铯、铷、铊、铟、氦等新元素,是在研究光谱技术时发现的。铯的拉丁文原意是“天蓝”,是因为它的光谱谱线是天蓝色;铷的谱线是暗红色,铷的拉丁文原意是“暗红”;铊和铟的谱线分别为翠绿和蓝紫色,铊的拉丁文原意是“绿色”,而铟的拉丁文原意是“蓝靛”。至于氦,因为是人们在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的,所以它的拉丁文原意是“太阳”。

19世纪末,人们在对空气进行研究时,接连发现了六种新的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人们先是在太阳光谱中发现氦的谱线,只是表明在太阳上有氦,而后在空气的研究中制得了氦,证明氦在地球上也存在)这六种气体的化学性质都很不活泼,叫作惰性气体。氖的希腊文原意是“不活泼”,即惰性气体;氪的希腊文原意是“隐藏的”,即隐藏于空气中好多年才被发现;氙的希腊文原意是“生疏的”,即为人们所生疏的气体;氡的希腊文原意是“射气”,因为它是放射性元素镭蜕变而产生的一种放射性气体。再加上人们在这一时期发现的几种新元素,总共发现了79种化学元素。

到了20世纪,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几种较难以被发现的新元素,这些元素在地球上很稀少。1913年,人们发现了镤;1925年发现了铼;1945年发现了钷。因此,到了1945年,人们便发现了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天然元素,连没有稳定同位素的锝、钷两种元素也被发现了。

化学元素只有这些吗?不,随着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人们又用“原子大炮”——加速器,射出中子或质子,制造人造元素。

1940年,人们用慢中子轰击铀,制得了93号元素——镎。1941年,又用氘原子轰击铀,得到镎238,但镎238不稳定,进行β衰变时,得到了第94号元素——钚。1944年,用具有四千万电子伏特能量的高速α质子轰击铀238,制得第95号元素——镅。同年,科学家还制得了第96号元素——锔,在随后的几年又制得第97号元素——锫,第100号元素——镄,第101号元素——钔。1958年,制得第102号元素——锘。1961年,制得第103号元素——铹。后来,人们又制得了第104号元素——和第105号元素——。

第105号元素,是不是最后的元素呢?2016年6月8日,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宣布,由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在最近几年制成的4种人造化学元素获得承认,进入元素周期表,即第113号元素、115号元素、117号元素和118号元素 。科学家们还在继续制造人造化学元素。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化学元素家族的成员在不断增多! Sgiapl4LIey1GJEN43UihufnW2UJGymNKL1o9dqJHQvBWEs1yykqWYccXteqxWq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