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恒昌福面坊”原来是块宝地

博文女校是当年毛泽东、周佛海等中共一大代表住宿的地方,但这所学校早在1932年便从上海滩消失了。

不过,虽然早已关门,但寻找一所学校的旧址,毕竟要比寻找当年李汉俊家要容易一些。

杨重光派出沈子丞前往上海市教育局,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上海中小学注册簿。总算顺利,博文女校记录在案:“博文女校创办于1917年,董事长黄宗汉 ,校长黄绍兰……”

该校曾三度迁址:最初在贝勒路,后来迁至蒲石路(今长乐路),1920年时迁入白尔路(后改名蒲柏路,今名太仓路)。

据此线索,杨重光前往太仓路寻访老居民。虽然路名更换、门牌变动,在老居民的协助下,还是找到了一幢镶嵌着红砖的青砖二层楼房——这便是毛泽东、周佛海等当年下榻之处。

棘手的是寻找李汉俊的住处——中共一大会址。沈之瑜约了杨淑慧,沿着贝勒路慢慢地走着、走着,诚如本书开头所写及的那样……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杨淑慧的双眉紧蹙着。她有点为难了:

“沈同志,李汉俊先生家里,我去过几次,可是现在我仅有的一点印象影迹皆无了。我记得,当时李家的房子是新造的,前门正对着马路,路边一片荒凉,大门对面是一片菜地,那里有一家吹玻璃的棚屋作坊。可是,眼下的贝勒路两旁全是房子,已经面目全非了,昔日的影子没有了!”

“别着急,慢慢地找。”沈之瑜安慰她道。

博文女校内中共一大代表所住的房间

慢慢地、慢慢地踱着,杨淑慧极力搜索着当年残存的印象。30年前,她曾随丈夫周佛海去拜访过李汉俊,也曾给李家送过信件。然而,毕竟已经30年了,天翻地覆,人世沧桑……

行行复行行。当她走到贝勒路与另一条马路的交叉路口,猛然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她向路人打听那条横马路的名字。

“这是兴业路。”她得到这样的答复。

兴业路?她还是平生头一回听见这一路名。她摇摇头,否定了自己头脑中闪过的那似曾相识的印象。

看到她迷茫、疲惫的神态,沈之瑜对杨淑慧说道:“我看你有点累了,早点休息吧,改日再找。”

过了数日,杨淑慧忽地来到了沈之瑜的办公室。她面含喜色,看得出,有好消息!

果真,有了眉目:原来,这几天她又独自到贝勒路细细寻访,终于证实她那似曾相识的印象是对的。

那兴业路,是1943年与贝勒路一起改名的。兴业路原名望志路,是在1914年以当时上海法国公董局总工程师望志的名字命名的。1943年根据《关于交还租界及撤废治外法权之协定》的规定,废除了“望志路”这一路名,改用广西东南部的兴业县县名来命名,称为“兴业路” ——与兴业路平行的另一条马路,便用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县名来命名,叫“兴安路”。

在黄陂南路与兴业路的交叉口,亦即当年的贝勒路与望志路的交叉口,杨淑慧对着一家横写着“恒昌福面坊”大字招牌的房子凝视良久,觉得很像当年李汉俊家。不过,当年的房子是青砖中镶着红砖,而如今旁边却是白粉墙上面写着一个四块床板那么大的“酱”字,这是她从未见过的。房前是一个菜摊。在贝勒路上反复逡巡,她唯觉得此处与记忆印象相似。

她把自己的意见告诉了沈之瑜。

这样,寻找李汉俊的旧居,总算找到了一点头绪。但是,印象只是印象,有待于进一步查证。

于是,沈之瑜前往那里调查。那里的居民都说,酱园的董老板是“老土地”,住的时间最长,最熟知那儿的情况。

那家酱园,挂着“万象源”招牌,老板叫董正昌,卖酱油、酒、醋、盐之类。听他娓娓道来,这才廓清30个春秋的变幻:

原来,在1920年夏秋之际,一位姓陈的老太太出资在那里建造了五幢房子,并成一排。每幢房子一楼一底,独门出入,黑漆大门,黄铜门环,米色石条门框,门楣上装饰着矾红色浮雕,外墙是清水青砖,镶嵌着红砖——当时的上海,流行着这种式样的石库门民居。石库门这名字,源于大门四周用石条作为门框,被叫作“石箍门”,后来从“石箍门”演变成“石库门”。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民居四分之三是石库门房子。

石库门房子脱胎于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只是由于上海市中心地皮金贵,所以不能像北京四合院那样有宽大的院子,而且住房也不能是平房。走进石库门之后,通常是一个小天井,天井后为两层主楼,主楼中间为客厅,两侧是左右厢房。在客厅之后又有一天井,这个后天井之侧通常是灶间以及后门。石库门往往是成排建造,前后有高墙,与外界隔绝,闹中取静,很受居民欢迎。

这一排新建的石库门房子,坐落在望志路上,自东向西,门牌分别为100号、102号、104号、106号、108号(后来改为兴业路时,门牌改为70号、72号、74号、76号、78号)。

姓陈的老太太建造了这五幢房子,并不是给自己居住,而是出租,坐收租金。租下106号、108号两幢房子的,是一位姓李的先生。李先生把两幢房子的隔墙打通,变二为一。后来,李先生搬走了。

1924年,董正昌把这五幢房子全部租下。他对这五幢房子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把100号、102号、104号改为三楼三底,把104号的天井改成厢房,又把外墙粉成白色,写上巨大的“酱”字。这样,那三幢房子成了“万象源酱园”。他又把106号、108号改成二楼二底,把106号天井改成厢房,租给了亲戚居住——他成了二房东。

后来,他的亲戚在106号开了当铺。不久,又改开“恒昌福面坊”,屋里安装了摇面条的机器,生产挂面,外墙也刷成白色。

如此这般,那一排房子变得面目全非。难怪杨淑慧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这才敢说那儿有点像……

董正昌所说的那位姓李的先生,显然是李书城——李汉俊的胞兄。

李书城当年的“官儿”不小。他是孙中山的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参议,租下那两幢房子居住。弟弟李汉俊从日本留学归来,住在哥哥家中。周佛海的《往矣集》中说中共一大是在李汉俊家中召开,亦即在李书城家中召开。李家,也就是后来的恒昌福面坊——望志路106号、108号——便是中共一大会址!

一个重大的历史之谜,终于初步弄清了…… zJfp0rFj7zc5tSWFT8qjm7UVf1oRYiIQNcqaHvzJD7wS0mU6ij4i30JbbiJh9I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