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桓温伐蜀

常璩在成汉做史官,在李势继位后做了散骑常侍。李势是成汉末代皇帝,整个形势与李雄建都立国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汉经历了多次内部纷争与手足相残之后,已经日渐衰微,而这时候又面临着东晋的讨伐。

我们知道,西晋王朝自从发生了“八王之乱”,王室内部相互残杀,元气大伤。其后又发生了“永嘉之乱”,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乱建立了多个非汉族政权,从而导致了西晋王室的衰落和被迫南迁。

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自从曹魏统一北方,晋武帝攻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西晋王朝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氏实行的是门阀政体,其政权由少数几个高门巨族的人物掌握。这样的政治格局,加深了社会各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统治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就是王室内部矛盾的大爆发,也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政治结构所致。其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了严重的内忧外患,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八王之乱”后纷纷举兵南下,导致中原沦陷,继而又建立了许多政权,彼此攻战,致使百姓四处逃难,形成了流民潮,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正是由于晋廷的虚弱腐败和民族之间复杂尖锐的矛盾,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纷争不断,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中原陷入长期分裂混战的状态。

东晋王朝在江东立足之后,力图收复失地,念念不忘的主要是北伐中原。但北伐与收复失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东晋王朝一直在筹集力量和等待时机。而李雄建立的成汉占据了蜀地,也一直是东晋王朝耿耿于怀的。出兵西征,收复蜀地,灭掉成汉政权,也是东晋王朝的一项重要战略谋划。由于受到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攻晋的牵制,东晋迟迟没有出兵伐蜀,主要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到了李势坐上成汉皇位的时候,东晋出兵的良机终于来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评论当时的情形说:“蜀之宜伐久矣……至李寿死,李势立,骄淫虐杀,此天亡李氏之日,不待再计而宜兴师者也。” 成汉偏安一隅,李势胡作非为,不得人心。一直希望收复蜀地的东晋王朝,不久便开始了对成汉的讨伐。

率军攻蜀的是东晋权臣桓温。桓温是东晋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是当时有名的贵族官宦子弟。《晋书》卷九十八记述,桓温小的时候就得到了温峤的夸奖,称他将来会成为英雄人物。桓温十八岁时,为父亲报仇,手刃了仇人的三个儿子,可知桓温从小就是个好勇斗狠的厉害角色。

桓温长大后,娶了南康长公主,拜为驸马都尉,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是东晋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女,为皇后庾氏所生。《太平御览》卷一五二记载:“南康宣公主兴男,明帝长女,庾后所生,初封遂安县主,适桓温。”又记载:“桓温尚南康公主。温与庾翼友善,恒相期以宁济之事。翼尝荐温于明帝曰:‘桓温少有雄略,愿陛下勿以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托其弘济艰难。’翼卒。以温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 《晋书》卷七十三也有记载,庾亮是东晋明帝皇后之兄,庾翼是庾亮的弟弟,都是皇亲国戚,东晋明帝病死后他们都辅佐成帝,庾翼“见桓温总角之中,便期之以远略,因言于成帝曰:‘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 有的记载是向东晋明帝推荐,有的记述是向东晋成帝进言,总之是希望朝廷重视桓温。年幼的成帝对舅舅庾翼的举荐当然是言听计从的,对驸马桓温给予了提拔重用。

东晋初期的几位皇帝在位时间都不长,晋元帝司马睿在位六年,晋明帝司马绍在位三年,晋成帝司马衍在位十七年,晋康帝司马岳在位二年,晋穆帝司马聃在位十七年。桓温在晋明帝、晋成帝、晋康帝三朝先是担任了琅邪太守、徐州刺史,后来成了朝中的权臣,到晋穆帝时已被任命为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假节,可谓权倾朝野了。

桓温在东晋逐步掌权之后,建功立业之心更加强烈,决定出兵攻取巴蜀之地,以此来扩张东晋的势力,同时也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功勋。当时李势的兵力比较薄弱,而东晋的军队比较强悍善战,桓温雄心勃勃,对形势的判断非常乐观,觉得率兵伐蜀犹如探囊取物,是有绝对把握毋庸置疑的事情。当时晋穆帝司马聃年幼即位,康献太后临朝听政,桓温决计伐蜀,没有人能阻拦,东晋朝廷只能同意他率军西行。但实际上,东晋朝廷认为蜀地险远,桓温远征蜀地,孤军深入,胜负难料,甚以为忧。譬如《世说新语·识鉴》就记述了当时朝臣对桓温伐蜀的担忧与争论:“桓公将伐蜀,在事诸贤咸以李势在蜀既久,承藉累叶,且形据上流,三峡未易可克。唯刘尹云:‘伊必能克蜀。观其蒲博,不必得,则不为。’” 尽管朝廷对伐蜀的行动非常担忧,桓温却胸有成竹,于东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率领数万人的军队,誓师西征,溯江而上,水陆并进,很快就进入了防御薄弱的蜀地。成汉兵少将寡,疏于防范,很多要害之地都没有驻军,给了晋军可乘之机。

桓温的进军很顺利,长驱直入,由长江进入岷江与青衣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到达了彭山一带,在彭模(据史料说在彭山东南十里)这个地方驻扎下来。桓温命令参军周楚、孙盛率兵守护水师辎重,他亲自率领晋军的陆路主力直捣成都。从彭山到成都只有两百里左右,晋军声威雄壮,突然打到了家门口,使得整个成汉朝廷都陷入了恐慌。

李势平日都在宫廷里享乐,此时接到探报,得知晋军来了,这才手忙脚乱地调兵遣将,慌忙迎战。但当时成汉能够调集的兵力并不多,擅长领兵作战的将领就更少了,李势命昝坚率兵数千人去阻击晋军。昝坚奉命领兵,从成都匆忙出发前去迎敌,诸将都建议在陆路设伏,以邀击进攻成都的晋军,而昝坚不听,自以为桓温会先攻犍为郡城,于是率兵经武阳城,经由鸳鸯碕渡到达犍为。哪知道晋军的目的是直接攻取成都,走的是奔袭成都的另一条捷径。关于晋军入蜀后的神速进兵,刘琳先生认为:“其路线当是由今双江镇溯府河东岸至顺河场,西渡府河至府河场(《载记》所谓‘从山阳出江南’当即指此)。然后顺山梁穿过牧马山而达成都南之白家场、石羊场。此线历来有小径,为彭山至成都最捷近之路。温欲速进,故避开犍为郡城及武阳县城。” 昝坚不了解桓温用兵的情况,判断严重失误,结果走错了方向,错过了迎战的机会。等昝坚得知消息率军掉头时,晋军已经快速逼近成都了。昝坚急忙率领蜀兵回援成都,匆匆忙忙地就向晋军主力发起了攻击。晋军有备而来,两军刚一交战,昝坚的部众就遭到痛击而溃败了。昝坚带着一些残兵,退到了成都东门附近,据垒而守。

李势在昝坚率兵出发后,又派遣弟弟李福与从兄李权分别率领部众,兵分两路进攻驻守在彭模的晋军。李福率兵先发起攻击,遇到了周楚的强力反击,战败而退。李权在进兵途中就遭遇了桓温亲自率领的晋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晋军三战三捷,蜀兵四散而逃,李权带着几名亲兵,从小路逃回了成都。

桓温率军乘胜而进,很快就杀到了成都南郊。李势得知派出的几路兵马迎战桓温都失败了,知道大事不妙,便集中了驻扎在成都的所有人马,全力以赴,迎战桓温。成都当时有大城与小城之分,双方在成都小城附近与笮桥一带进行了激烈的交战,晋军攻势凌厉,蜀军的抵抗也很顽强,相互厮杀,拼死相搏。此战关系到成汉的生死存亡,李势督军力战,蜀军拼命厮杀的时候战斗力还是不弱的,在激战中杀死了晋军的参军龚护,阻挡了晋军的攻势。晋军虽然强悍,但因为长途奔袭,连续行军,将士疲劳,战斗力还是受到了影响。

这时晋军都准备暂时鸣金退兵了,意欲调整兵力然后再战。但晋军中的鼓吏听错了传令,开始奋力敲击进军鼓。军令如山,晋军的将士们为急促的进攻鼓点所激励,于是继续奋力攻城,又借风势射箭放火,射燃了成都小城的房屋,火借风势,将整座小城都给烧了。晋军的凌厉攻势加上迅速蔓延的熊熊火势,影响了蜀军的士气,晋军终于突破了蜀军的防线,李势的部众大溃而逃,退入大城拼死防守。桓温督率晋军,乘胜进攻大城。这场进攻成都之战,颇具戏剧性,在关键的时间点上,由于晋军鼓吏的误操作,竟然一下子就取得了胜利。

晋军乘胜而进,兵临城下,继续采用火攻,开始放火焚烧成都大城的几个城门。李势率领残兵败将困守于成都大城之内,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惶恐不安。散骑常侍常璩与中书监王嘏,这时都劝李势向桓温投降,止戈息战,归顺东晋。李势犹豫不决,问身边的侍中冯孚。冯孚是李势的亲信近臣,对李势说,东汉初吴汉征蜀,尽诛公孙氏,当下降晋,恐怕也难以保全。李势害怕被诛杀,决定保命要紧,于是带着亲信近臣和一些侍从,宫中的金银细软和财富之类都顾不上携带,连夜出了成都东门,与昝坚的残兵会合,惊慌失措地向北逃亡。史书说李势夜遁九十里,逃到了葭萌(《晋书》卷一百二十一说是走到了晋寿)。李势逃走了,守城士兵也随之溃散了,桓温于是顺利地占领了成都。

葭萌是蜀地北边的一处关隘,位于现在的广元昭化。古蜀开明王朝末代蜀王封其弟为苴侯驻守于此。秦惠王派司马错伐蜀,利用蜀国的内乱与矛盾,轻而易举就攻取了葭萌与成都。三国蜀汉时期,葭萌也是比较著名的险要之地,刘备率兵从荆州入川,也是先取葭萌,然后取了成都。葭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蜀地的北方门户,但失去了成都,这里就成了一座孤单的关隘。李势兵败如山倒,逃到葭萌之后,进退失据,跟随他的只有很少的残兵,已经失去了扭转局势的所有希望。晋军占领了成都,很快就会追击而至。跟随李势北逃的部将邓嵩、昝坚等人,这时也劝李势降晋。

李势走投无路,于是写了降文,派散骑常侍王幼到成都送交桓温,准备向桓温投降,同时传令各州郡都投戈释杖,放弃抵抗。然后李势又主动返回,“舆榇面缚”,去见桓温。桓温“解其缚,焚其榇”,接受了李势的投降。随即派兵护送,将李势迁往东晋都城建康,随同迁徙到建康的还有李势的弟弟李福、从兄李权及亲族十余人。成汉政权就此灭亡。 +zmhYri8C2gSrkamHEZnppK80xlabNfePHbczA6HH0npNoHPtees7LxE6qtm2xy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