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始创于1942年,至今已有70余年历史。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上海市第三批中医临床优势专科、金山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特色专科、上海市模范集体。
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特色自制制剂敛痔散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八代人一脉传承,不仅完整继承了敛痔散制作工艺和古法炼制精髓,还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传统技法,让敛痔散的药用价值和传统工艺演绎别具一格。敛痔散用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炮制过程繁琐,成药周期长,又必须手工制作,能经过八代人的传承,得以完整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几千年来,中医外用药秘方、经验方虽然众多,但到目前仍然在临床上使用的外用药已经极为少见,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使敛痔散沿用至今,敛痔散为中医肛肠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学源流》认为“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中药外敷是中医众多外治方法中的一种,将各种膏剂、散剂等直接涂抹于患处,发挥清热解毒、活血消肿、除湿止痒、止痛止血、生肌收敛等作用。代表中医典型的外用药,敛痔散秉持中医药传承情怀,选料精良、制作工艺独特,虽然历经150余年的岁月锤炼,但其配方、用药及炮制方法未曾改变。敛痔散已成为独树一帜的中医外用药,再现“内病外治,外病内治,辨证施治”的中医特色。作为沿用古法炮制的地道中药,敛痔散的制作融合了中药“洗、浸、煮、漂、煅、淬”等多种手段,是目前上海甚至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中药炮制技艺。近年来,我们更与上海张江中药现代制剂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敛痔散方医院制剂研发”“敛痔散质量标准与稳定性研究”及“敛痔散药理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为下一步申请院内制剂做准备,从而使百年传承的敛痔散不断发扬光大。
敛痔散的制作以纯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而中药自制外用药又受到种种限制,加上医药科技的迅速发展冲击,传统手工制作器具日渐散佚,敛痔散已濒临失传。目前,掌握敛痔散制作技艺的吴伟光副主任医师已近80高龄,在临床上一直采取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的方式传承,没有详细的文字资料记录。因此有必要将敛痔散加以记录和保护,从而使中医药一技之长、一药之功能得以保存,并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造福更多的肛肠病患者。
我们经过近2年的不断挖掘、整理、总结,将敛痔散的有关资料汇编成《敛痔散基础与临床研究》一书,并付梓出版发行,以冀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敛痔散,为祖国肛肠事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上海工匠,上海市名中医,第五、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陆金根教授的指导,感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肛肠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王琛主任医师和胡全林、陈红根两位医师对本书提供的宝贵意见,感谢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敛痔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伟光老先生不顾80多岁的高龄,耄耋之年仍对本书的认真审核校对,感谢阮克峰、赵立杰、张继全、胡小苏四位老师对本书基础研究工作的贡献,感谢全体编写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反复修改。
然而,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本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编 者
2022年3月
当您步入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新病房的住院大厅,正对住院部大门口耸立着的浮雕文化墙格外引人注目,它由“竹行桥”“三百园”“枫泾古戏台”“宋代名儒陈舜俞之白牛居子图”“古镇牌楼”及“枫泾南镇”“施王庙”“性觉塔寺”“三元坊”等人文典故环伺左右;而由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痔科八代人历经170余年一脉相承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敛痔散,则以“行医江南”“病卧枫泾”“得幸照料”“感恩赠方”“传承流芳”等情节片段,呈拱门而立,构成一则散点透视、中心突出的江南民俗画卷,向人们娓娓诉说着枫泾古镇千年历史的发展变化和枫泾痔科特色、自制外用药敛痔散的传奇故事。
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新沪上八景之一的枫泾古镇。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以及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一种国内罕见的地域文化现象。正是这拥有1 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孕育了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枫泾痔科。
枫泾痔科作为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特色重点品牌学科,在上海市金山区及青浦、松江、奉贤、平湖、嘉善等周边地区享有很高声誉。枫泾痔科临床所用敛痔散历经八代人的传承,制作工艺不仅完整继承了中药古法炮制精髓,还在临床实践中对传统炮制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从而使敛痔散不仅具有临床价值和药用价值,而且更具有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工艺价值。敛痔散是中医外用药典型代表之一,尽管经历170余年的岁月洗礼,但其配方、用药、炮制方法始终没有改变,因此成为传统中医外用药的一朵奇葩。
由于枫泾痔科对制作敛痔散的每一味中药都精心选料和严格把关,炮制方法独特,因此敛痔散早已成为独有特色的中药外用药,体现了“外科之法,最重外治”的中医治疗特色。敛痔散的制作严格按照中医传统炮制加工方法,它的制作融合了中药“洗、浸、煮、漂、煅、淬”等多种传统炮制技艺,是目前上海乃至全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之一。由制炉甘石(四黄汤淬炉甘石制成)、龙脑冰片和血竭炮制而成的敛痔散,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之功效,特别适合于内痔、外痔、混合痔、肛瘘、肛周脓肿等肛肠病手术后的创面换药。
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痔科(现更名为“肛肠科”)敛痔散的制作采用最为传统的方法,全部以纯手工完成,无法用机械取代,劳动强度大,每料制作需要1周以上方能完成;中药自制外用药又受到种种限制,加上医药科技迅速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制作器具日渐散佚,敛痔散已濒临失传。“敛痔散制作技艺”一直以口传心授、手把手教的方式传承,无详细文字资料记录,因此有必要把敛痔散加以记录和保护,继续传承,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多的贡献。我们正在采取各种方法进行有效保护,从而使中医药一技之长、一药之功能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经过枫泾痔科八代人的一脉相承和不断努力,2009年5月,“敛痔散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金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6月,“敛痔散制作技艺”更入选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12年10月,“敛痔散及其制备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18年11月,“一种敛痔散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进入实质审查的生效阶段。
敛痔散创于清代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经过八代人的一脉相传,敛痔散的配方、用药、炮制方法始终没有变,它的制作融合了中药的洗、浸、煮、漂、煅、淬等多种传统炮制技艺,敛痔散是中药外用药的一个典型代表。
中药的炮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制药技术,它对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炮制可使药物增强疗效、减低毒性、改变性味和性状、扩大应用范围,使药物达到治病目的。敛痔散用药不多,通过炮制,又吸纳了四黄汤中黄连、大黄、黄芩、黄柏四种药物的成分,达到了一药多效的作用。敛痔散在临床上收到良好的效果,是前人的经验总结。
敛痔散秉承了中药传统炮制技术,但又不拘泥常规配方,用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炮制过程繁琐,成药周期长,又必须手工制作,能世代相传,得以完整保留至今实属不易。几千年来,中医外用药秘方、经验方流传甚多,但到目前仍在使用者已经极为罕见,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经过不懈的努力,才使敛痔散一直延续使用至今,敛痔散为中医痔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敛痔散制作技艺和百年传承,记载了中医中药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敛痔散专药专用,疗效确切,制作技艺独特,又具有工艺价值、临床学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