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益耦合的DFB,有它的好处,单纵模,窄线宽,但它的缺点就是破坏了有源层,响应发光效率,降低可靠性。
本节聊一下半导体激光器中,DFB的历史。
1953年,微波在谐振腔内振荡,产生电磁波干涉,对特定波段放大,这叫受激辐射微波放大。
微波,是电磁波谱中的一段,波长较短。
光,也是电磁波谱中的一段,波长更短。
1960年,实现光在谐振腔内振荡,产生光波(电磁波)干涉,对特定光波段放大,这叫受激辐射光放大。
这就是第一个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增益物质是红宝石。
MESER:受激辐射微波放大。
LASER:受激辐射光放大。
两者很多通用的理论,都是用电磁波来表征的。
之后的激光器家族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做增益的材料,咱们光通信用的是半导体增益物质,其他也可以,固体晶体材料,液体比如染料,气体比如二氧化碳……这都可以做增益物质,实现激光。
1970年,在研究染料激光器时,发现在谐振腔内采用光栅的结构,可以实现动态单模,当时的光栅是涂在玻璃板上的。
1972年,贝尔实验室的专家们,就用电磁波耦合理论分析光栅的作用,发现用光栅做谐振器,相比较FP腔来说,可以实现动态单模。
FP,一般的情况下是多纵模,当然也可以把FP设计成单模,可一旦加上调制(信号的10101……),它的单模就被破坏掉了,这种载流子不变是激光器单模,调制信号后就不是单模的现象,叫作“静态单模”,原因是载流子浓度变化改变波长。
我们当然希望,激光器无论哪种状态下,都可以维持单纵模的特性,所以用光栅可以实现动态单模的特点,打动了很多人。
光栅,在有源层内是增益耦合,在有源层外是折射率耦合,增益耦合从理论上讲是单纵模,折射率耦合理论上是双纵模(这种方式的激光器,要挑,也是咱经常用着用着跑出来双峰的现象)。
1973年,这种光栅做激光器谐振的技术,从染料激光器,实现了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是在GaAs材料体系上实现的,就是咱们最常用在VCSEl的8xx波长的那种材料。
在GaAs激光器中,有源层直接刻蚀光栅,发现会破坏有源层,导致发光效率低,而且不能长期工作。
GaAs材料体系,从理论上讲,无法实现光纤低损耗的1 310nm和1 550nm这些波段。
1979年,科学家们才找到适合1 310nm和1 550nm的材料——InP以及基于InP的InGaAsP。
1981年,日本东京大学,做出来第一只可以低温长期工作的1 550nm波段DFB,这个材料体系,这个结构,一直到现在都在支撑着咱们光通信的需求,只是在不断地优化而已。
而基于GaAs材料的边发射DFB激光器,波长太短,大多是用于光通信之外,比如传感、测量等(基于GaAs的面发射激光器,是光通信的一个大类啊)。回到DFB中的光栅设计,增益耦合,破坏有源层,这不好,那就接着优化折射率耦合吧。
折射率耦合的DFB,理论上是双模,就是两纵模,俗称双峰,从均匀光栅,改为非均匀光栅,重点是突出一个纵模,灭掉另一个纵模。这里边的四分之一相移光栅、CPM光栅等,都是非均匀光栅。
这里边,日立公司提出的非均匀光栅,效果最好。日立的激光器这一块,这些年已经变化到OcLaro,现在合并到了Lumentum,也是目前5G前传中唯一可以实现工业级应用的25G激光器。
DFB的折射率耦合方式中,3种光栅。
均匀光栅:
1/4相移光栅:
CPM(corrugation pitch modulated)周期节距调制光栅:
从均匀光栅到相移到CPM,从左往右性能越来越好,工艺也是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