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支撑父母心甘情愿的原动力

为什么你会心甘情愿地照顾孩子,特别是小婴儿?

教养的一部分,就是要接受“孩子不把父母的付出当回事”。一切都源于依恋。

依恋不仅让孩子愿意接受成年人的照顾,还会激发出成年人照顾孩子的本能。因为依恋,即便有重重的教养困难,父母也会变得更有耐心,更能忍受孩子的各种过失。而能起到这种双重作用的,只有依恋。

一个本身具备依恋情感的成年人,也会对婴儿的种种依恋行为感到心动——清澈单纯的眼神,天真无邪的笑容,伸手求抱的小肉胳膊,被抱起后立刻趴在你肩头的依赖。这些行为唤醒了成年人心中的“母性”,但这绝不是刻意设计的,一切都源自他们的依恋本能。当我们的“母性”被激发出来,就会不由自主地靠近这些小生命,想拥抱他,甘愿承担起照料他的责任。这时,父母其实是在感受依恋的作用:婴儿的依恋行为,激发出了做父母的本能。而一个人如果没有依恋情感,最终会变得麻木不仁。

只不过,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可爱乖巧的行为也会慢慢减少,但其对父母造成的影响,却会贯穿孩子的整个童年:每当孩子表达出对我们的依恋时,我们就会感慨孩子越来越贴心;每当孩子无意做出各种有意思的小动作或小表情时,我们的内心就变得无比柔软,和孩子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这并非代表我们被孩子掌控了,反而恰好证明我们体验到了依恋的魔力。

然而,同伴导向却破坏了亲子关系中的所有美好。在父母面前,孩子再也没有了那些散发魔力的依恋行为。眼神不再对我们“放电”,温暖人心的笑容也消失不见了,只剩下冷漠和疏远。这时候,即使我们主动爱抚孩子,他们也没有了反应,最多草草敷衍一下我们的拥抱,我们成了一厢情愿的那个人。更糟的是,我们发现自己好像也没那么喜欢孩子了。当失去了孩子的依恋,我们只能靠为人父母的承诺与责任感对待孩子。或许对有些人来说这就足够了,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远远不够。

梅兰妮的父亲,显然就属于不够的这一类。以前,他和梅兰妮非常亲近,但随着女儿的注意力和情感都转向同伴后,他的心被彻底伤透了。梅兰妮的父亲在照顾女儿方面,其实比大部分父母都要用心,但这和他的性格无关,而是源于依恋。也正因此,当他越来越得不到女儿的回应时,当他发现女儿不但不尊重自己、甚至还利用自己时,他便频繁放出各种“狠话”,比如“够了,我再也受不了了”“谁活该管这些破事”,这都表明他的内心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几乎所有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得不到孩子的回应,不被孩子当回事,被孩子利用。只不过因为依恋的存在,我们对这些并不敏感。不光人类,即使是动物也是如此。猫妈妈照顾猫宝宝时,小猫会在妈妈身上踩来踩去,又咬又挠,大部分情况下,猫妈妈都能忍受。但是,如果放进去一只别的小猫,哪怕对猫妈妈只有一丁点儿的身体触碰,哪怕是出于无意的,猫妈妈都会非常反感。除非新来的小猫和它建立了依恋关系,这种情形才会有所改善。同理,当我们排斥孩子时,我们自身的成熟和责任感确实可以帮我们克服这种反应,但因为依恋关系的淡化,我们会很容易被激怒。继父继母之所以口碑总是不好,很可能就是因为和孩子之间缺乏相互依恋。这是我们需要看见依恋作用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都需要借助依恋关系,才能在履行责任时,熬过数不清的波折和疲惫。孩子意识不到自己会影响和伤害父母,也不知道父母为他们做出多大牺牲。在他们能成熟思考前,他们也确实不需要弄清父母付出了多少,可以说,教养的一部分,就是要接受“孩子不把父母的付出当回事”。我们之所以觉得付出是值得的,是因为孩子对我们表现出了喜爱,愿意和我们保持联系,想和我们更亲近,而不是因为期盼他能感恩我们的付出。而这一切,纯粹是因为存在依恋关系。依恋关系一旦扭曲,父母从孩子那里感受不到自然的温暖,会觉得压力倍增,难以喘息。面对同伴导向的孩子,很多父母发现自己完全不知所措,转而怪罪自己不够“爱”孩子,并因此内疚。

而在同伴导向的关系中,依恋的力量却变成了孩子忍受不公待遇的耐力,依恋关系的作用,也从原本让父母实现轻松、持久的教养,变成了任凭施虐的利器。同伴导向的孩子,在受到同伴欺负的时候,很可能会选择宽容,这让很多父母感到惊诧不已,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家连父母的一句教导都不能忍受,却竟然能容忍同伴的无礼要求,甚至接受对方的“虐待”。同伴导向的孩子意识不到,朋友或同学之所以不考虑他的感受,是因为根本不在乎他,他只会假装不在意,或主动为这份依恋关系找到维持下去的理由。

父母应该看见,自己能忍受孩子种种怪异的行为和屎尿屁,源于依恋。 6fCP89/N9ZM9hDLL6OPf7vgW6xgOK2Z3k0E/XzE6y1n3kGhfbQ1ezKVAKH0z9w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