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意听你说话,却愿意听同伴说上一晚上?
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跟你说,却愿意跟同学说?
孩子认为父母不重要,同伴更重要?
很多人以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但其实这是孩子心目中依恋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同伴关系威胁到了亲子关系的地位。
依恋起到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对成年人和孩子进行排序。
在人与人建立关系时,依恋脑会根据对方主导作用的强弱,自动进行排序。大脑天生就为各种关系分配好了角色:支配者和依赖者,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付出者和接受者。即使是成年人间的依恋关系,也是如此。比如在婚姻关系中,夫妻会根据实际情况和各自意愿,自动变换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角色。而在成年人和孩子的关系中,孩子理应扮演依赖者和被照顾者的角色。
父母导向中的孩子,会开启对父母的依恋模式,自愿接受对方的照顾和引导。孩子会本能让父母照料自己,自觉地依赖父母,向他们寻求帮助,并听从他们的指导。这就是依恋最本质的特点:当一方具备依恋意识时,就会自动服从另一方的管理。但是身为父母我们很难看见这一点,总以为孩子拒绝跟自己沟通愿意跟同伴交流是沟通的方法出了问题,而未想到是关系出了问题。
同伴导向中的孩子,即使也启动了和上面一样的程序,结果也不容乐观。依恋脑原本是用来为亲子关系服务的,但在同伴导向的影响下,它会功能失灵。而本该在亲子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动力,却让不成熟的同龄人构建出了一种不健康的主导和服从关系。
在孩子之间,如果发挥主导作用的孩子热情负责,他确实也能给予同伴一定的教养和照顾。但如果,发挥主导作用的孩子本身自卑颓废、爱挑衅、以自我为中心,那他就很可能会欺凌同伴。我们不能把孩子的航标放在那些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身上。
同伴导向的主要危害是,打破了亲子之间的等级关系。一旦孩子心中没有了排序意识,就不会认为父母比其他人重要,对父母也就没有了敬畏。父母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失去了父母该有的教养权威,这时如果父母稍微表现出主导意愿,孩子反而会觉得他们做作、虚伪,还会认为父母是想凌驾于自己之上。这是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必须看见的一面。
前面提到的3个孩子,就是受到了同伴的“引诱”,准备逃离父母。虽然克里斯汀只有7岁,但父母已经在她的依恋排序中失去了主导地位。她不尊重父母,对父母粗暴无礼,尤其是有同伴在场的时候。而肖恩和梅兰妮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梅兰妮觉得父母和自己的地位完全平等,认为父母没资格对她指手画脚,而她也不想被父母掌控。梅兰妮的态度,让父母很震惊也很崩溃。父亲出于本能,努力地想让女儿摆正位置。遗憾的是,没有依恋的帮助,他什么都做不了。当苦口婆心没有任何效果时,父母应该看见,没有依恋力量做支持时,最多只能通过威胁让孩子顺从自己,而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会更加影响亲子关系,并对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造成影响。可以说,当孩子对父母不再亲近时,教养中至关重要的等级结构也就垮塌了。
与父母关系疏离不是唯一让孩子疏远父母的原因,其他因素也会让孩子心中的依恋顺序大乱,等级结构坍塌。比如,当父母强加给孩子各种要求、而孩子又完成不了时,依恋顺序也可能发生错乱。我和马泰一个是心理医生,一个是内科医生,在我们的从医经历中,我们见过太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倾诉和依赖的对象,他们常常跟孩子抱怨夫妻间的各种问题,使得孩子成了父母的情感垃圾桶。这些孩子,没有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遇到的困惑,慢慢地,学会了压抑自己的需求,转而主动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这种依恋等级的颠倒,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写过经典三部曲,专门研究亲子关系对性格发展的影响,在第一部《依恋》中,他写道:“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如果长期颠倒,基本上可以断定父母心理出现了异常,这种异常回过头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病态。”角色的颠倒,会扭曲孩子与世界的各种关系,成为孩子未来各种压力的最大来源。
简而言之,父母导向的孩子,会更愿意接受能管理他和为他负责的人,对这样的孩子而言,他们会觉得父母的引导很正常。如果孩子心中的排序被打乱,那么,无论他真实内心是多么依赖父母,也都会不愿接受父母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