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请雨的法术

早期儒家用礼仪取代神道设教,规范祀典,成为政治格局中的主流。儒家不仅主持祭祀,原先由巫觋主要负责的法术,也改由儒生完成,请雨便是其中之一。

雩祭是求雨的经典方式,《周礼·春官》说:“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西汉大儒董仲舒不取此法,改用阴阳五行理论设计仪式,《春秋繁露》专门有“求雨篇”,分别按照春、夏、长夏、秋、冬五季操作。

汉代有关请雨的刻石不在少数,《金石录》载汉堂溪典《嵩高山石阙铭》云:“中郎将堂溪典伯并,熹平四年(175)来请雨嵩高庙。”据《后汉书·灵帝纪》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使中郎将堂溪典请雨,因上言改之,复为嵩高。”这是能与史书记载相契合的请雨刻石,遗憾清代重新发现时,仅存残字,无法句读。

幸运的是,二〇一一年在驻马店市驿城区胡庙乡境内的石龙山顶上又发现一块请雨摩崖刻石。这块请雨铭汉安帝永初七年(113)立,汝南郡吴房县令张汜“以诏请雨”,乃“洁斋诣山,为民谒福”。据《后汉书·章帝纪》,建初五年(80)久旱伤麦,皇帝忧心惨切,乃下祷雨诏,其中专门提到“祷五岳四渎及名山能兴云致雨者,冀蒙不崇朝遍雨天下之报”,张汜所奉的应该就是这类诏书。

请雨是地方官员的公务活动,自然要遵循官方“祭祀手册”规定的程序。张汜请雨在该年闰十二月,按照《春秋繁露》,冬季求雨有若干繁琐,其中一项是“舞龙六日,祷于名山以助之”,刻石说“乃骘田岳,造灵作乐”,大约就是指此。非常幸运,仪式还没有结束,就下起雨来,即所谓“觚胙未终,甘雨漯落”。

北方冬天难得下雨,十二月正值隆冬,即使求雨得应,也不过如篇末乱曰所言,“登斯岳兮望旋机,三光雾兮雪徽徽”,即飘下几朵雪花罢了。碑文谓“甘雨漯落”,其实只是修辞策略,属于撰写请雨文辞题中应有者。这其中的逻辑,不仅在于酬答天神有灵,更在于彰显祈求者德行无亏。比如《祀三公山碑》也与求雨有关,碑文说常山相冯君带领吏民祷祀三公御语山,一时之间“兴云肤寸,遍雨四维”;又起堂立坛安置神位,于是“甘雨屡降,报如影响,国界大丰,谷升三钱,民无疾苦,永保其年”。

《嵩高山请雨铭》

求雨成功实在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神灵也应得到褒赏,《隶释》收录的《无极山碑》就记录了一次请雨封神的闹剧。与三公山一样,无极山也在元氏县,汉灵帝光和年间,常山相冯巡往三公山请雨,无极山的山神让盖高、范迁二人传话,说如果能够享受与三公山一样的祭祀,则与三公山、封龙山、灵山一起“兴云交雨”。为无极山索法食的报告送达太常寺,太常担心有诈,驳回常山国复核,常山相回函说无极山的山神“神且明,每国县水旱,及民疾病,祷祈辄应时有报”,因此“乞合无极山比三公、封龙、灵山,祠以七牲,出用王家钱”。于是获得通过。

无极山既如愿享受法食,盖高等人又得寸进尺,于光和六年(183)再次说动常山相冯巡,上书为白石山乞法食。据说白石山的神君“居九山之数,参三条之壹,兼将军之号,秉斧钺之威,体连封龙,气通北岳,幽赞天地,长育万物,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终朝日,而澍雨沾洽”,当地“屡有祈请,指日刻期,应时有验”,灵验程度不在其他神山之下,因此请求享受国家祭祀。朝廷允准,于是改立殿堂,并镌碑纪念,这就是《白石神君碑》的来历。

所谓“法食”,《义府》解释得好:“于法得食也。即《祭法》所谓‘社稷山川之神有功烈于民,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者’。但出自巫言,故俚。”真是太荒谬了,朱彝尊一眼窥破本质,谓盖高乃“常山一妄男子”,而地方长官冯巡等轻信巫言,实在是“国将亡而听之神者”,可叹。

《张汜请雨铭》 8WJKUkcG65Awhh/HnWhJO13lh5DZXoxceNPztXE2/VWJ3httTeUG12b2EW2rod4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