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旧馆坛碑》考

同样一件碑拓,鉴藏家考察字口的存完,以判别传拓年代,确定珍罕程度;书法家留心点画波折,希望在书写技法上有所吸收借镜;史学家更关注碑文本身,碑与史互证,如果信息能补传世文献之不足,则尤其令人欣喜。传世碑刻能兼此三者的并不多,梁代陶弘景在茅山树立的《旧馆坛碑》是其中之一。

《旧馆坛碑》全称是“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许长史”即东晋道士许谧,道教上清派的主要创始人;天监十七年(518)陶弘景培修许谧旧宅,工程告竣,乃“缮勒碑坛,仰述真轨”,以垂不朽。南朝有碑禁,金石传世甚少,如《旧馆坛碑》这样的巨迹自然引人注目,宋代以来著录不绝。原碑在嘉靖初年毁于大火,尚有拓本流传,翁大年乃将《集古录目》《金石录》等书中相关记载汇为一编,并附录己见,撰成《旧馆坛碑考》。

检视拓本,开篇“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弟子华阳隐居丹阳陶弘景谨造”之后,赫然镌刻着一行小字:“此一行隐居手自书。”黄伯思因此相信碑题及题署的二十四个字出自陶弘景亲笔,《东观余论》说:“陶隐居书故自入流,其在华阳得杨、许三真君真迹最多而学之,故萧远淡雅,若其为人。今金陵有许长史《旧馆坛碑》,最先一行乃隐居书。又世有《画版帖》四十三字,与碑字笔势同。”黄伯思的说法并非无根,据《太平御览》引《真诰》云:“孙韬字文藏,会稽剡人也。入山师潘四明,参受真法,学摹写,遂大巧妙,后学王书,殊有深意,当时称之。《南洞大碑》及《许长史坛碑》并是韬迹也,陶隐居手为经题,握中秘诀,门人罕能见之,惟传孙韬与桓闿二人而已。”所谓《南洞大碑》,指普通三年(522)在茅山华阳南洞所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据《茅山志》,此碑“三洞弟子领道士正吴郡张绎立,茅山道士孙文韬书,袁道与刻字”,与《太平御览》的记载正相吻合。

碑文、碑额分出两人之手比较正常,但如《旧馆坛碑》这样,碑题与正文各自一人书写的情况真不多见,所以后世颇有不同意见。曾见论文将《太平御览》引文断句为:“《南洞大碑》及《许长史坛碑》并是韬迹也。陶隐居手为经题‘握中秘诀’,门人罕能见之,惟传孙韬与桓闿二人而已。”认为《旧馆坛碑》全体都出自孙文韬的手笔,陶弘景手为经题的是“握中秘诀”,后人误将“手为经题”属上句,遂附会陶弘景手书碑题。按,“握中秘诀”即《上清握中诀》,今存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汇录上清派炼养方术。如《通志·艺文略》所记,《上清握中诀》乃陶弘景纂集,谈不上只是书写了“经题”,所以这样断句算是强作解人。

《旧馆坛碑》(局部)

华阳砚拓片

顾炎武别有说法,《金石文字记》云:“梁上清真人许长史《旧馆坛碑》,陶弘景正书,天监十七年,今在句容县茅山。碑首云‘弟子华阳隐居丹阳陶弘景造,隐居手自书’,前此未有列书人之名者,此其始也。”不知何故,顾炎武将刻石上的“此一行隐居手自书”,漏看成“隐居手自书”,于是认为全碑都由陶弘景书丹,并将此视为题写书家姓名之滥觞,当然不对。

不过,“此一行隐居手自书”数字滥入碑文,确实另类,《宝刻丛编》引《诸道石刻录》有“唐重立许长史《旧馆坛碑》,梁陶隐居撰并书,普通二年正月记,唐裴行矩重立”,现存拓本恐怕就是唐代重刻者。

即使是唐代重立之碑,书法仍存南朝之仿佛,清末岭南四家之一的曾习经特别嗜好《旧馆坛碑》,觉得与《张黑女墓志》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章士钊有诗赞曰:“二樵不出名天下,蛰庵宦游人罕知。南海潮音动虚牖,十年静写《馆坛碑》。”小注说:“梁任公告余,刚父酷嗜《馆坛》,闻余有佳拓,恨未得见。”又曾见华阳砚拓本一枚,钱泳将《旧馆坛碑》二十四字碑题勾勒在砚侧,翁大年、张廷济题跋,尤称雅玩。 HITp5B9CfJr6NSsWLuR2GbO/v0t45v1Mar5PUK8hrPgRg8Yle34BKz5n1iBs37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