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石版雕镌孔教书

印刷术广泛推广以前,文献依靠手写,辗转抄录,难免“鱼成鲁,帝成虎”,不利于信息传播。儒家经典作为立国的根本,要求更加严格,所以东汉熹平、曹魏正始、唐代开成、后蜀广政、北宋嘉祐、南宋绍兴、清代乾隆,都刻有石经。

东汉的碑刻已经有志墓、记事等多项功能,但将竹帛上传抄的长篇文献镂刻到石板上,也是了不起的创意。蔡邕是发起人,《后汉书》本传说:“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175),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填塞街陌。”

将文本内容固定下来并公开展示,可算是文献传播学的革命,其背后则有不得已的理由。《后汉书·儒林传》说:“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言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白话言之,经过党锢之祸,学术风气坏烂至极,纨绔子弟甚至可以干出篡改“标准答案”的事情来。

后世对蔡邕刊订石经之举大加称赏,如皮锡瑞《经学历史》谓《熹平石经》“尤为一代大典”。所论当然不差,不过当时宦者专权,这件大事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也办不成,所以《后汉书·宦者列传》说宦官李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弟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

据张国淦《历代石经考》,所见《熹平石经》后记残石有“巡欲凿石正书经字立于太学”字样,可见李巡确实参与其事。范文澜对此则有进一步的推论,《中国通史》说:“五经文字与宦官本来毫不相干,因为太学生在太学争考试等第的高下,往往闹到官府里去争讼。宦官早已被名士们议论政事吓得发狂,乱杀一阵,现在这些太学生又来纠缠经学,扰攘不休,对宦官确是一种可厌的刺激,《五经》石碑一立,宦官得到清静了。”这一解说看似不经,但如果体会汉末风雨飘摇的政局,宦官集团实在是害怕太学生们任何原因的聚集,担心引发群体事件。李巡等支持蔡邕刊立石经,更可能是出于“维稳”的需要。

《熹平石经》

《后汉书》说《熹平石经》有“古文、篆、隶三体”,这是与曹魏《正始石经》混为一谈了。马衡《汉石经集存》说得清楚:“盖立于学官之十四博士,皆为今文学。今文者,即当时通行之隶书,为挽救流弊而立石经,当然用今文,以符合博士教授之本,此天经地义也。”所以《熹平石经》只有隶书一体,故又称“一字石经”。

蔡邕有书名,《四体书势》表扬他的篆书,“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提到蔡邕“善篆隶”,又说“真定宣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所指似乎还主要是篆书。或许是受《后汉书》说蔡邕书《熹平石经》的影响,渐渐将汉末隶书名碑,如《西岳华山庙碑》《郭有道碑》《夏承碑》《边韶碑》《九嶷山碑》,乃至邕卒后四十余年的《范式碑》,都归在蔡邕名下,这当然不可能。其实,从《熹平石经》庞大的文字体量和诸经不太一致的书写风格来看,本来就不出自一人之手。更何况蔡邕熹平四年(175)奏请校订经书,光和元年(178)即因上书陈灾变论朝廷阙失,被流放朔方,而石经至光和六年(183)才告完成,所以石经书丹之事,恐怕也是范晔误听传言所致。 GXxbBbRvU89DZvgbgaEhsdKHzg+CBATwD9hWJUnAvPqo4EcTTJA40lm0WujlhDY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