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原始章第一

道不可以无始。

——张注

原者,根。原始者,初始。章者,篇章。此章之内,先说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道理。

——王氏曰

第一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解读 道、德、仁、义、礼,五者应为一体,不可分开。

张注“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曰“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第二则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解读 道,就是人们要遵循的自然规律。世间万物都在道的推动下不断变化着,但往往不能为人所认知。

张注“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曰“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第三则 各有所得,各得其所欲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解读 德,即人各有所得,也就是世间万物顺应自然的规律,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张注“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曰“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大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王,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第四则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解读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近。有慈悲、怜悯的心肠,就会生出“仁”的理念,做出各种善良的举动。

张注“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慈惠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第五则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解读 义,就是对功过是非的判断要公平、适宜。做了好事,应该奖赏;做了坏事,应该惩罚。人们依照义的准则奖善惩恶,以此来建功立业。

张注“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而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曰“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第六则 不学礼,无以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解读 礼,就是人们所遵循的社会规范。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形成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基本的人伦秩序。

张注“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曰“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第七则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解读 道、德、仁、义、礼即做人的根本,五者缺一不可。

张注“老子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曰“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无一件不能成就。”

第八则 世事洞明皆学问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解读 贤明能干的人和品德高尚的人都明白国家兴盛和衰亡的规律,通晓事业成功和失败的法则,明悉社会安定和混乱的形势,清楚仕进隐退的道理。

张注“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曰“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理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踈远贤能,其国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有见识贤人,要省理乱道理、去就动静。”

第九则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解读 当时局不利时,要隐居不仕,默守正道,以等待有利的时机。

张注“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曰“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第十则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解读 如果时机到来,要顺势而行,这样就能位极人臣;抓住机遇而有所行动,这样就能成就绝世功绩。假如遇不到这样的机会,那么只能守道终生、湮没无闻了。

张注“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曰“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徵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第十一则 德不孤,必有邻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解读 品行足够高洁的人,往往能声名远扬,名垂青史。

张注“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曰“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ORxPRJ/irSSEJxO0WHhzndhufr6Iesa8+XwToDuo59KpW4E2x9q9C6D/eVtCE0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