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就“新海派”和设计谈一些看法。
首先,我想说的是“新海派”的“新”和其他画派的“新”有非常大的不同,今天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到曾成钢院长关于新海派的系列想法。最近几年关于“新浙派”“新金陵画派”“新岭南画派”提法很多,基本上都在绘画领域,基本上指向了风格和艺术形式表现的特点。从我理解的角度来说,“新海派”既不仅仅是区域风格,也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样式的特征,而是一种精神。为了说清楚这种精神,我举几个大家都很熟悉的 1949 年以前老海派设计的例子,作为我提出这点看法的基础。
刚才曾院长提到了土山湾,土山湾当年实际上是一个设计学校的建制,今天全世界不同设计学院的Logo也没有超过它的Logo,它的Logo有点复杂,土山湾的Logo表达了办学宗旨以及和各个门类之间的关系,它有点像一个圆圈,重点有一个核心,东南西北都有不同的交叉。当年这样的Logo结构很典型地反映出土山湾画馆作为一个设计性质学校的远见,这个远见是后来其他纯粹美术学校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土山湾画馆培养出来的人也是多种多样的,绝不仅仅是某一类人才,它在材料、建筑、雕塑、绘画、工艺都培养出不同的人才。
第二个例子,《点石斋画报》。吴发如作为中国近代的印刷从传统向现代转折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刊物主笔和画家,应该是在中国近代传统社会向现代转折过程非常重要的人物,这样一个视角产生在一个中国本土生长的画家身上,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个案。
第三个例子,月份牌。月份牌的画家们所描绘的生活其实在上海当年也没有普及,甚至在上海的达官贵人阶层能达到月份牌画家表现的情景的也不多,这说明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超越性,他们心目当中关于 20 世纪理想生活的蓝图和构想。而这样一种表达能够在月份牌里面表达得如此真切、完整、阳光、明朗,甚至今天看来它的审美情趣依然是值得称道的。从事绘画的各位艺术家都很清楚,这其实并不容易。我们从这些月份牌画家进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所从事的
新年画创作的转折当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一批画家他们的前瞻性、艺术风格更多的仍然是与北京大学一起他们心目中关于未来社会的一种想象,对今天具有启示性的价值。
第四个例子,商务印书馆。它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影响是完全不亚于北大的,它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双子座。新文化运动促成了商务印书馆极大的传播和影响力,它不仅仅是一个印刷和出版集团,同时对于教育器材的制作、平民教育的关注、印刷的推进、新杂志内容的促成以及对于中国启蒙文化结构性内容的组织和推出,商务印书馆当之无愧地和北大并列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中国任何一个出版机构也没有超过当年的商务印书馆。我们不得不佩服张元济这一代人对当时那种出版媒介推动中国文化建设的杰出远见。
至于上海美专就更不用说了,我再举一些与设计相关的例子。比如,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创办的《时代漫画》聚集了当时社会上一批有名的漫画家,以漫画的形式,争辩时事,推动社会。我们今天的漫画还没有达到当年的影响力,当年的漫画是真正地批判,真正地怀有幽默的批判和超越性的批判。时代图书出版虽然被鲁迅所批判,但是鲁迅是有误解的,也因此时代图书出版在中国艺术出版上的价值依然不可估量,在 20 世纪 50 年代那样一个场景下,上海美术出版社依然是全国最好的出版社之一,因为它有好的传统。
中国最早的设计事务所是陈之佛先生创办的“尚美图案馆”,可以看到中国职业设计师创造的远见,还有上海的生活。我在上海美术学院参与答辩的时候,博士生有专门做上海轻工业设计机构的,这种设计事务所以及设计组织的体制正是促进中国能够真正发展的重要的力量。中国虽然经历了“奥运会”与“世界博览会”的举办,但是中国的设计机制、委托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依然是作为行政任务布置的形式。我们从日本东京奥运会可以得到经验,如果设计的机制不能进入有效的发展脉络,我们的设计就很难有一种超越性的发展。1949 年以前的上海已经具备了好的设计事务所,和设计体制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关系。
上海的外国建筑和室内设计,触发了上海民族家具的设计,这些都构成了海派设计的传统之一。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些在中国的外国设计,因为他们仍然是中国设计的组成部分。1945 年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抗战结束以后上海政府开始组织由不同专家组成的宏观规划上海城市发展的计划,这个计划是中国城市规划的先行者,和南京的“首都计划”珠联璧合。这些都是海派设计重要的传统之一,构成了设计从小到大、系统性的方方面面。当然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遗憾,由于公私合营,上海的设计力量主要转移到了北京。在新的时代,在“新海派”主张和发展的角度上,所有人对“新海派”的上海设计都有着超越全国其他城市更多的期待。上海本来就是中国现代设计的发端城市,也是 1949 年以前中国现代设计聚集的城市,可以更有理由、有条件地建立中国的设计学。
我的建议是在这样一个海派上海设计的背景下,“新海派”的上海设计可能更需要产、学、研真正的务实互动,这个互动不是口号、概念,而是真正的务实。我们的设计学院包括设计专业、设计组织、设计公司以及和设计有关的艺术门类如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能都要建立起一种更加务实的能够和上海的产业、城市文化结合,或者从在中国未来城市发展中所担当的使命的角度去发展。我认为这样的一种务实的角度不一定是新文科的,也不一定是设计学科的。尤其是对于学科的概念,我们在高校这么多年,我们今天强调了这么多年的学科,但是我们的学科有发展吗?学科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当一门专业成长完善到一个相应的程度以后自然形成的,是通过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创作包括历史描述、价值观、理论体系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才成为学科。我刚才说的内容,都还处于一个发展的过程当中,远远没有到达学科的高度。比如历史描述,我们以西方现代设计史的观点如何描述中国的古代,这样的价值观、范畴、对象梳理清楚了吗?远远还没有梳理清楚。我们还需要大量的高水平研究,我们的设计学科才得以成立,而这些是需要务实讨论的。昨天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学科期刊的管理,我觉得这非常及时,纠正了前几年我们一直强调的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的不良风气。在座做学术的老师都知道,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并不一定具有学术含量,没有在这些期刊发表也不一定没有学术含量。我们如果要求研究生一定要在相应的刊物上发表,全国的博士生算算看,中国所有的核心期刊都用于博士生发表的版面还远远不够。设计组织也是这样,我知道上海有创意工作者协会,上海还有很多和设计有关的协会,创意协会的工作和上海非常多的设计公司建立起一种互动务实的良性关系,这是我觉得“新海派”设计能够真正发展的关键,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教训和经验了。
我很希望能够推动政府建立起振兴上海设计的计划,能够建立起具有上海传统的好的设计机制,能够进一步使用上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和能够建设类似像上海国际设计周这样的措施和行为,能够展开这几个层面的不同的设计合作。我认为未来的上海设计有两个重点:第一,艺术化;第二,科技化。我们大家都有体会,吴冠中先生和李政道先生倡导艺术和科学的结合,直到今天艺术和科技的结合依然是一个难题。科技如何和设计结合,我们曾经邀请在座很多专家参与过李强书记在杭州推动的中国设计制造大奖的评审,其中的设计师和设计产品大多没有和高校设计学科产生过关系,中小制造行业对设计的想象力和推动力远远走在高校的前面,看看苹果、马斯克的例子就可以知道,这些都不是从学院里产生的。如果依托上海这样一座国际化大都市,世界百强企业在上海张江或者不同地方发展,能够寻找到真正符合上海文化特色的科技和时尚的发展。我非常期待上海美术学院能够有新的亮点和成绩出现。过去着力推动的公共艺术正是建设上海文化和美术学院之间的纽带很成功的例子,未来上海的设计我也希望在这方面有新的重要的突破。
最后我想到上海双年展曾经提出过一个主张,就是超设计,正好是未来我们讨论艺术和科技结合的非常重要的着力点。上海,它是中国最早、最发达的商业化城市,我们不需要回避商业、经济和艺术,尤其和设计发展的关系,探讨商业社会和设计发展的关系,正是我们发展“新海派”设计从务实的角度找到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我非常期待“新海派”的设计能够在全国获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