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肛肠疾病检查法

肛肠检查是对肛肠疾病做出诊断的主要步骤和手段,包括了对全身形体神态等的观察和病史的了解,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肛门局部与全身检查的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与诊断;同时还要询问患者的既往史、个人史、药物过敏史、妇女的经产情况以及有无全身其他疾病等,再进行全面综合判断,尽量避免漏诊和误诊给患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特别是对类似便血、大便异常的患者,不要轻言仅是痔、肠炎,应要仔细检查,排除恶性肿瘤和其他疾病。因此,对于肛肠疾病的检查在临床应予高度重视。现将有关的肛肠常有检查方法简介如下:

一、病史采集

正确的诊断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在医学迅速发展、新的诊断技术不断出现、精密仪器和新的实验方法应用日益广泛的今天,病史通常是医生所能获得的最重要的信息,经过仔细询问病史完全有可能确诊,或者至少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

(一)病史包括的具体内容

1.一般项目

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籍贯、住址、民族、职业、就诊或入院日期时间、采集病史时间、病史陈述与可靠程度等。

2.主诉

是指患者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主要症状或就诊的主要原因,包括1个或2~3个主要症状或体征的发生及其经过的时间。记录时文字常简明扼要。

3.现病史

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全过程。包括起病情况、主要症状特点、病情的发展与演变、伴随症状、治疗经过等。

4.既往史

是指既往的健康状况以及曾患疾病。尤其与现有疾病关联的,应详细询问。急性传染病、外伤、手术以及药物或食物的过敏史是其重要内容。

5.个人史

即生活史,包括患者的生活情况、出生地、曾居住过的地区及居住时间、生活习惯、有无特殊嗜好,以及劳动职业等。

6.月经、婚姻、生育史

女性患者应询问月经、婚姻、生育情况等。

7.家族史

了解直系亲属及近亲的健康状况。应特别注意有无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如Crohn疾病)。

(二)直肠和结肠病史采集有关的主要症状

1.出血

要注意便血的形式,如是卫生纸上染血还是在便盆中发现血;出血的颜色是淡红色、鲜红色、红褐色、黑色,或隐性出血;出血伴随的症状如大便的性状、疼痛、脱出、便频、腹泻、里急后重、血与大便是否相混等。通过其病史特点的采集,将对出血的原因有一个初步的确定,并可以指导选择进一步检查的方法。

2.疼痛

是肛肠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应注意疼痛出现的时间、部位、特点及其伴随的症状。一般肛门、直肠周围组织的感染性疼痛常出现在发热之前;疼痛出现在腹部者要注意炎症、痉挛或梗阻所致的不同特点;疼痛出现在肛门及其周围者多见于血栓性外痔、嵌顿痔、肛裂、肛窦炎、肛周脓肿、肿瘤晚期对骶尾部组织的浸润等。

3.排便情况

大便与肛肠疾病的关系密切,也是问诊的重点之一。问诊内容包括排便的性状、次数、是否规律、通畅与否、与便血的关系及有无黏液脓血等。大便变细或变形,便意频繁,规律紊乱,夹有脓血等,应首先考虑肛门直肠的癌变;老年人突发便如粪汁、里急后重、便意频繁、肛门坠胀等,要考虑粪便嵌塞;排便规律改变,甚至腹泻者,要高度重视有无结、直肠的占位病变。

4.肛门和肛周肿物

要注意询问并检查、记录肛门和肛周肿物的生长时间、部位、色泽、质地、大小、原位还是脱出、可否复位、疼痛程度、有无波动、活动与否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5.肛门分泌物

肛门的分泌物通常来自肛周皮肤、肛管或直肠,常污染内裤,可由先天性、病理性、医源性、老年性等原因所致,并伴有肛门周围的瘙痒或刺痛。患者常因肛门潮湿就诊。检查时要注意分析肛门潮湿伴随的症状如反复肿痛、瘘管、增生性肿物、肿物脱出、是否继发于其他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造成的肛门闭合不严等。

二、一般检查

(一)全身检查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一脉不和,周身不遂”的说法,肛肠疾病虽然表现为局部病变,但仍然对全身有所影响,并可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因此,对肛肠疾病的诊断一定要将全身和局部症状与体征结合起来,不能截然分开,既要重视肛肠局部,也要重视全身表现,中医在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以望、闻、问、切为纲进行系统检查。

1.望诊

望诊为直观了解患者情况的方法,早在唐代就有通过对鼻、口、舌、唇出现疮、斑点的观察诊断肛肠疾病和寄生虫经验记载。因此,通过望诊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是医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一般可从面容、体态、神色、表情等初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和采取相应措施,如患者面容痛苦、弯腰抬臀、不敢正坐、行走困难,多有痔发炎、肛痈等炎性疾病;小儿哭闹不安不仅考虑炎性肛病,还要考虑肛门直肠畸形等病变;对于面色苍白无华、神疲体倦者,不仅考虑痔出血造成贫血,还应考虑肠道肿瘤和其他全身性病变等。中医望诊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通过对舌苔、舌质情况的了解判断患者的情况以利于治疗。如舌红苔黄表示为热证,治应清热;舌红苔黄白厚腻为湿热郁阻,应清热利湿等。因此望诊之法临床应予充分重视。

2.闻诊

闻诊也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耳听和鼻嗅。耳听是听声音,从声音的高低、有力无力、声音状况等判断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体质的强弱。若患者声音洪亮,语声有力、清楚,表示病情轻缓,体质壮,或为阳证、实证,谵语狂言要考虑肛痈、毒气内陷攻心;若语声低微,则表示体差、病重,或为虚证和阴证;若痛苦呻吟则示病重而痛苦。通过听诊还可以了解心、肺、肠道功能状况和有无病变。鼻嗅是用鼻的嗅觉来辨别患者的气味和患部的分泌物、脓液的气味等来帮助诊断。如脓液清稀味淡者多为结核杆菌或链球菌感染,脓稠而呈大粪臭者则为大肠埃希菌感染;大便脓血而恶臭者应考虑肠道恶性肿瘤;分泌物较多而臭多为急性感染;分泌物少而无味,多为慢性感染。因此,通过闻诊可以帮助了解全身和局部的情况,为正确的诊断提供有力证据,临床不应忽视。

3.问诊

问诊是通过对患者病情和病史以及以往治疗情况的询问和了解,帮助对病证做出正确诊断的方法。通过问诊一方面可以了解患病的时间、当时的症状、做过什么治疗、自身感觉和状况如何;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全身情况、有无其他疾病和药物过敏、妇女的经产情况,对全身状况和疾病的诊断做出正确判断以及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如对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患者首先要了解最早发病时间,有无脓肿史,有无高热、寒战、肛门肿痛的症状,有无反复发作的病史,曾做过什么治疗,做过什么检查,有无结核病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肠道疾病等均应予以考虑和询问,以帮助判断有无手术禁忌证和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治疗。因此,严肃认真地详细询问病史以帮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方案。

4.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叩诊、触诊检查。切脉为中医传统而独特的检查法,通过脉象可以了解患者全身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如脉沉细无力多为虚证,治以补法;脉紧细多为痛证、寒证,治以止痛、散寒;脉芤者多为大出血或有癌变,应予以区别治之;脉弦而有力多为实证或肝郁,治以攻法或疏肝解郁;脉数而有力多为热证,应清热解毒,数而无力多为贫血、体弱或阴虚内热,应辨而治之。叩、触诊检查方法主要是以手的感觉和以手检查,结合听诊、问诊了解患者全身与局部情况。如通过手的触摸了解全身脏器的情况,肝、脾脏的大小,腹部、肛管、直肠下端有无肿物和压痛等,判断有无病变。叩击腹部了解有无肠胀气、腹水等。因此,临床若能熟练灵活运用,将会大大提高诊治水平和疗效。

(二)局部检查

由于肛门疾病部位的特殊,因此在进行全身检查的同时还要在一定的体位下进行局部检查,通过局部的检查才能对肛肠疾病进行正确的判断。

1.望诊

望诊是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的检查方法。局部检查的第一步,是通过望诊全面、详细观察和了解患者肛门局部的情况。如肛门的位置、形状,肛门的皮色、形态,有无肛门缺损、肛门肿物、肛门松弛、肛门狭窄、肛门畸形、肛门裂口、肛门伤痕和其他病变情况等;还有痔的种类、大小、数量、位置、形态;肛瘘的外口数目、位置、分泌物情况和脓肿的位置、大小范围等。

2.肛门位置

正常的肛门位于两个坐骨结节连线的中点。注意观察是否有先天性肛门异位,或手术、外伤造成肛门异位,是否有变形、缺如等。

(1)肛门闭锁情况:注意是否存在肛门闭锁、肛门失禁。肛门闭锁而有粪漏者多开口于:①女性子宫或阴道,②男性膀胱或尿道。

(2)肛门周围皮肤及毛发分布:注意皮肤有无丘疹、红斑、糜烂、渗出、脱屑、抓痕、手术瘢痕等皮损,观察肛周以及毛发分布有无异常,还应注意皮肤有无红肿、溃口及形态、大小、位置、数目。如肛门瘙痒症及慢性湿疹可见肛毛稀疏、皮肤出现糜烂等,肛门皲裂可见肛周皮肤有沿皮肤纹理走行的裂口,肛瘘时肛周皮肤可见陈旧性破溃口。

(3)有无污物:肛周常见的污染物有血迹、脓液、粪便等。肛门失禁,肛管皮肤缺损及肛门直肠狭窄时,肛周皮肤常有粪便附着;肛周皮肤有血迹时,常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肛门或直肠癌肿等,并注意与妇女月经来潮相区别;肛周皮肤有脓性分泌物时,多见于肛周脓肿溃破或肛瘘;有黏液及血液混合物时则应考虑肛管直肠脱垂和结肠直肠炎。

(4)肛周肿物及赘生物:如肛门有肿物应注意其大小、位置、形态、颜色及有无根蒂,分辨是肛门外固有还是肛门内脱出。辨别肿物来源的方法是观察肿物表面是皮肤还是黏膜,如为黏膜则源于齿线以上,多为直肠脱出,还可以通过观察肿物的根部所在位置来判断来源。肛门缘皮肤有柔软无痛的赘生物多为结缔组织外痔及裂痔;肛门一侧或两侧出现表面光滑,暗紫色,触痛明显的肿物可能为血栓性外痔;如肛门缘及周围皮肤出现散在或片状暗红色或污灰色乳头状赘生物时,则应考虑尖锐性湿疣;如见肛门一侧或周围皮肤有表面凹凸不平,周围分界线清楚但不规则的肿物时,需考虑肛门皮肤癌。

(5)外观无明显病变时,用两手拇指向两侧牵拉肛门,以查看肛门是否松弛,有无肛裂。必要时嘱患者用力屏气,查看有无内痔,息肉或直肠黏膜脱出等。

3.指诊

肛门直肠指诊是肛肠疾病极为重要而简单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医生将食指伸进患者肛门内进行触摸,可以了解肛周、肛门、肛管和直肠下端及其毗邻器官组织的情况,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深浅。特别是在一些望诊无法发现或表现虽有异常,但对其周围发展的具体情况不清楚时,可以通过指诊了解(图1-3-1)。

图1-3-1 指诊

通过指诊,可以了解到患者肛管直肠是否狭窄,有无肿瘤生长,有无压痛,有无瘘管,瘘管的位置、走向、深浅,内口的部位,肛周脓肿的范围、位置、病变程度,有无肛乳头瘤等以及肛管直肠毗邻器官组织的情况等多种信息。

(1)指诊的检查方法:

指诊时一般采取左侧卧位,胸膝位或截石位。检查者戴手套或指套,食指涂润滑剂,先触及肛周皮肤,然后将指腹对准肛门,在肛口处按摩数下,最后将食指徐徐插入肛门,直达直肠壶腹部。

(2)指诊的内容:

指诊先从肛周皮肤开始,注意肛门周围有无硬结,肿物,如有波动性肿物,触之疼痛,可能为肛周皮下脓肿;如肿物与周围粘连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则应考虑肛门皮肤癌;如肛门周围有条索状肿物,应触之其走向及深度,结合有破溃口及点状瘢痕,并有间断愈合及破溃反复发作史,即考虑为肛门瘘管。

手指插入肛管后,应先了解括约肌功能情况,如截石位6点或12点触及一硬性条状物,患者疼痛剧烈,括约肌产生强烈收缩,即考虑为肛裂。

手指进入直肠后,在前方可触及尿道球部,前列腺(男性)和子宫颈(女性),由于子宫颈靠近直肠,且质地较硬,故常误诊为直肠肿瘤。后方可触及骶部下部和尾部,此处直肠可以自由移动。大约距肛口8cm处前方可触及一向肠腔内突出的皱襞,即直肠中瓣,此处是腹膜反折处,即Douglas窝底部。胃癌等腹腔内脏器癌肿细胞脱落,可在此种植;化脓性腹膜炎时,此窝常积有脓液(图1-3-2)。

图1-3-2 肛门指诊范围

直肠指诊可触及发现,如肛门直肠癌、息肉、肥大的肛乳头、内痔以及肛瘘内口等。

(3)指诊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嘱患者排空大便。

2)直肠有前后两个弯曲,在指诊时指检方向应先向患者腹侧脐部方向伸入后,待通过肛管后再顺尾骨方向向后上进入。

3)检查时动作应轻柔、细致,从下而上或从上而下,先健侧再患侧,凡手指所能触及的肛管直肠皱襞均应触摸,以防遗漏病变。

4)注意体位的变换以便触摸得更为清楚,如侧卧指诊疑有问题时,可让患者改蹲位用力努挣,则有助于触及较高部位的病灶。

5)必要时直肠与腹部或直肠与阴道双合诊配合应用。

6)肛裂患者一般不做指诊检查,如需检查应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未行指诊检查的原因要告知患者。

7)检查者要事先测好食指三节的长度及第1节的宽度以便对病灶进行测量。指诊结束应注意指套有无脓性分泌物、血迹及气味异常与否,必要时行进一步的检查。

8)发现异常改变要在病历中详细记录。

4.探针检查

探针检查是各种类型肛瘘的最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检查时要轻柔地将探针自肛瘘外口徐徐插入,沿瘘管走行方向轻轻探查,同时以左手食指插入肛内,引导接应探针,协助寻找内口,以探针检查可以探知肛瘘管道的方向、有无分支、内口与肛管直肠环的关系。探针在肛管直肠内如能顺利通过的部位即为内口。如探针通过受阻,可能由于管道狭窄、阻塞或弯曲,要调整变换探针前进方向,切不可强行插入,以免造成假道,影响诊断及治疗效果。

探查肛瘘内口及肛窦时,借助肛门镜用有钩探针,探得其走向与深度。此外对于肛瘘也可用外口处注入亚甲蓝的方法,检查其内口的位置走行方向及分支等。

三、肛肠镜具检查

(一)肛门镜检查

肛门镜检查是肛门部疾病不可缺少的器械检查方法之一,虽属于内镜检查的范畴,因其简单、易用可在诊室进行。肛门镜是诊断痔、肛窦炎和肛管其他病变的最佳器械。

1.肛门镜的分类

肛门镜可分为筒状肛门镜和分叶式肛门镜两大类。筒状肛门镜因其筒形和开口形状不同又可分为喇叭形肛门镜、圆筒(直筒)肛门镜、缺口肛门镜等。根据其口径不同可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型号。分叶式肛门镜因其叶片数量不同又有二叶肛门镜及三叶肛门镜,这些肛门镜还有的配置了冷光源使肠腔显露更加清楚。

2.适用范围

肛门镜主要应用于肛管和直肠下端病变的检查,还可借助肛门镜,钳取上述部位病变的活组织标本,也可通过肛门镜进行治疗。不同类别和型号的肛门镜,临床应用有所不同。筒状肛门镜主要用于肛肠病的常规检查和对内痔等肛肠病进行注射治疗。其中圆筒肛门镜多用于检查,喇叭形肛门镜则用于治疗。分叶肛门镜主要用于肛瘘、肛周脓肿、肛窦炎等疾病的检查和治疗。

3.肛门镜的使用方法

肛门镜检查是用来观察肛门直肠内部情况的方法。一般采用左侧卧位或膝胸位。检查前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肛门镜,在肛门镜头及前部涂润滑油。先在肛口处按摩数下,使肛门括约肌自然放松,嘱患者深呼吸。医生右手四指握肛门镜柄,拇指顶住镜栓后部,肛门镜指向脐,徐徐插入肛门。进镜4cm,即镜头越过肛管直肠环后,改变进镜方向,指向骶骨,至插入全镜,取出肛门镜栓,借助光源进行观察。

4.肛门镜检查的内容

通过肛门镜可以直观地察看所及范围内的肛管有无病变和相应情况,了解患者痔核的大小、位置、形状、表面黏膜色泽、糜烂、出血等情况;了解肛管直肠末端黏膜有无充血、出血、有无异样增生、溃疡、息肉等病变;了解肛窦有无变深、发炎、充血、有无分泌物及其性状;瘘管或脓肿有无瘘口和脓性物溢出,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直接依据。如果圆筒状肛门镜观察不理想,还可以选择使用喇叭形肛门镜、分叶肛门镜、缺口肛门镜或肛门拉钩协助观察。

5.肛门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1)检查前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解除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2)如进镜时患者痛苦较大,应立即停止,检查原因。如为括约肌痉挛,可换用小号肛门镜。

(3)观察时,光源要充足。

(4)退镜观察时,如需再进镜,应先放入镜栓,再推镜向上,或全退出后重新进镜,以免损伤组织。

(5)使用分叶肛门镜时,当叶片在直肠内已张开时,注意不得闭合叶片,以免夹伤组织。

(二)直肠镜检查

直肠镜长于肛门镜,可观察出直肠肠腔内情况,操作方法同肛门镜。

(三)乙状结肠镜检查

乙状结肠镜检查为现代痔瘘常用的检查方法,在肛肠疾病的诊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以早期发现直肠和乙状结肠的疾病。是一种简单、经济、易行的检查方法,当怀疑直肠上端及乙状结肠有病变时即可用乙状结肠镜进行进一步检查。是利用最长30cm的硬质筒状器械经肛门插入肠腔,在直视下观察直肠及其上方的乙状结肠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一般认为70%以上直肠和结肠癌可用乙状结肠镜直接看到,其检查意义与肛门镜检查基本相同,但检查可达更高的部位。

1.适应证

(1)明显便血、黑便、脓血或黏液便。

(2)反复腹泻或便秘交替。

(3)大便变形,有黏液或脓血。

(4)胃肠习惯改变。

(5)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或长期发热。

(6)肛门直肠坠胀、疼痛不适。

(7)肛管直肠内肿块或息肉。

(8)肛肠术前检查和常规体检。

(9)直肠或乙状结肠疾病做细菌或组织活检。

(10)观察直肠乙状结肠疾病的治疗情况。

2.禁忌证

(1)肛门、肛管、直肠狭窄或结肠内有梗阻、成角畸形等。

(2)明显的感染如腹壁肠穿孔、肛裂、肛周脓肿。

(3)患者不能合作者。

(4)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取黏膜活检应慎重。

(5)体衰、高龄、孕妇和有严重全身疾病者。

(6)肠内异物未取出者。

3.方法

患者取膝胸卧位或倒置位,年老体弱者可用左侧卧位。先扩张肛门,确定用粗镜或细镜检查。乙状结肠镜全部镜筒涂以润滑剂,连接好电源、气囊,右手持镜,牵开臀部,将镜插入肛门,镜端指向脐,通过肛管进入直肠。取出闭孔器,安上接目镜,连接好电源和橡胶球导管,开放灯门,在直视下将镜端转向骶岬,徐徐向内推进检查。检查时告知患者向前弯曲腰背,松弛腹肌,缓慢呼吸,同时打入少量气体,使肠腔扩张,看到上方肠腔时再将镜向内推进,不可在不看到明显肠腔时盲目推进,以免损伤黏膜和穿孔。距肛门缘约8cm可见直肠瓣,向上在直肠壁外可触及骶岬,将镜端靠近直肠前壁,由骶岬向上,又可看到另一直肠瓣。距肛门缘约15cm可见肠腔缩窄和黏膜皱褶,即到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通过连接处进入乙状结肠下端,由肠壁可看到左髂总动脉搏动,乙状结肠随呼吸的活动,患者常感觉下腹不适或微痛。有时镜端进入盲袋或黏膜窝内,看不到肠腔。可将镜退回几厘米,找到肠腔再继续向上推进,可将镜的全长进入乙状结肠。有时由于乙状结肠系膜较短、肿瘤使乙状结肠形成角度、粘连使乙状结肠固定和结肠痉挛等情况,不能进入全镜进行检查。乙状结肠镜进入长度平均是20cm,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和子宫后移位的患者不能超过15cm,进入全部长度的男性比女性较多,青年比老年检查困难。

4.并发症
(1)肠穿孔:

肠穿孔为这一检查的严重并发症。可由于方法不当和用力过猛,未在直视下推进乙状结肠镜;或肠有病变,肠壁脆弱;或打入空气过多,张力太大。检查时或检查后患者感到下腹深处刺痛,下床站立感到肩部和背部疼痛,有时出现休克症状。穿孔常在肠前壁,乙状结肠镜可看到穿孔,有时在破口内可见小肠、网膜和肠脂垂。应及时行开腹手术,腹膜内穿孔可以缝合,如破口边缘不整齐,缝合不严密,缝合后做结肠造口术;乙状结肠破裂可拉出腹外,缝合处置,待愈合后再送入腹内;如穿孔在肠系膜边缘应做腹膜外引流;腹膜外直肠穿孔不能缝合的应做结肠造口术,同时在直肠外侧引流。另外用辅助疗法和抗生素治疗。为了避免这一严重问题的发生,首先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做好预防工作。一方面要技术熟练,另一方面要见肠腔才进,动作轻柔,切忌粗暴,若肛管有病变或异常情况,必要时可停止检查,不要急于求成或勉为其难。

(2)腹膜反应:

腹膜反应是由于检查时刺激腹膜而引起下腹部持续性疼痛、腹胀、体温升高。一般短时间内症状可消失,有时引起乙状结肠水肿。检查时动作尽量轻柔,减少不必要的刺激,检查时间不宜过长,可减轻这一反应。

(3)出血:

一般发生在活组织检查后,或因患者体质关系,或因操作不当而损伤黏膜所致,并有腹痛和不适。表现为镜检后便血不止,里急后重,乏力出汗,头晕,面色苍白甚至休克。可用云南白药粉或凝血酶等灌肠止血。发生休克时应做相应急救。活检时应尽量避开血管,动作轻柔,切忌粗暴,避免肠黏膜损伤。

(4)其他:

有可能引起眩晕、全身抽搐、循环衰竭和菌血症等。

5.注意事项
(1)动作轻柔,循腔进镜:

直视下循腔进镜是乙状结肠镜检查的基本原则,须始终遵循。进镜时用力要柔缓,顺其自然,不可勉强。

(2)及时排除观察障碍因素:

如粪便堵塞或大量分泌物覆盖、反射性肠痉挛等。粪便或分泌物影响视野无法检查时,少量可用擦拭器取出,量多时应终止检查再次做肠道准备,或用长吸引器将分泌物吸出。如遇反射性肠痉挛可暂停进镜,并适当退镜以避免刺激,待痉挛解除后再设法通过。

(3)不可充入过多气体:

气体充入过多可使肠内压升高,肠壁张力增大,因炎症等病变造成肠壁脆弱,镜检时稍不注意即有造成穿孔的危险。所以进镜时不可充入过多气体,对病情较重者应尽可能避免充气。

(4)组织标本钳取

1)取活检要避开血管。

2)钳夹肠壁组织不可过深或撕拉组织。

3)取活检后观察止血是否充分,一定要完全止血后再退镜。

(5)其他

1)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管段未见病变,但肠腔近端仍有脓血性内容物,需进一步做电子结肠镜检查。

2)镜检后,应嘱患者适当休息。

(四)电子结肠镜

深处腹腔内的大肠以肛门开口与外界相通,这就极大地方便了借助内镜直视下对大肠病变的观察。结肠镜不仅是诊断大肠及回肠末端疾病的重要工具,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大肠疾病,如大肠息肉的摘除、大肠出血的止血、肠扭转复位、假性肠梗阻的治疗、大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扩张以及盲肠造口等。

1.分类

电子结肠镜可分为长、中、短三型。长镜又称全长结肠镜,可通过回盲部进入回肠末端。中长肠镜可插至横结肠或进入回盲部。短镜可插至降结肠或结肠脾曲。

2.适应证、禁忌证

基本同乙状结肠镜的相关论述,只是检查的范围包括了整个结肠所有肠段,肠道准备更为严格。

3.操作方法
(1)通过直肠:

常用仰卧位或左侧卧位,屈起两腿。当镜端通过直肠后患者由左侧卧位转为仰卧位(或不改变体位)。到达乙状结肠起始处,向右调整角度或顺时针旋转镜身60°~90°,再调整角度钮,向上使镜头对准乙状结肠起始弯曲处,缓缓插入,使其通过弯曲部而达移行部。此时将镜头向上并固定,然后缓缓向外撤出肠镜,这样乙状结肠及镜身可被拉直,使移行部的锐角消失,镜身继续推进即可送到降结肠。

(2)通过降结肠:

降结肠由后腹膜固定,呈比较直的隧道管腔,循腔进镜便可通过。当到达左曲时,解除镜身在乙状结肠形成的圈是必要的难点,助手可握镜身做顺时针旋转,边转边退镜身,将镜身拉长。

(3)通过左曲:

因为左曲为膨大的盲端,进左曲时主要寻找横结肠的开口处。

(4)通过横结肠及右曲:

横结肠的肠系膜较长,始末两端固定于左曲和右曲,中段活动范围大,常常下垂明显,造成进镜困难,可采用r形转位法通过。

(5)通过升结肠达盲肠:

只要通过右曲,几乎都可通过升结肠达盲肠。到达盲肠后可从侧面观察到回盲瓣,也可进镜对回肠末端进行观察。

4.并发症
(1)膈下游离气体:

过多向肠腔内注气,膈下有游离气体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结肠有开放性的穿孔。最常见的是检查后患者腹部胀痛不适,腹部立位X线片检查偶可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常被高度怀疑为肠穿孔。

(2)肠穿孔:

多发生在盲目进镜的情况下,一种是镜头紧贴肠壁时盲目进镜致肠管直接破裂,一种是过分伸展肠管致浆膜撕裂形成迟发性穿孔。一旦发生应立即剖腹探查。

(3)肠梗阻:

当患者患有腹股沟疝时,要特别小心地进行充气操作,结肠过度膨胀导致疝处的乙状结肠发生梗阻已有报道。

(4)系膜撕裂:

肠管过度伸展除会造成浆膜撕裂外,还可能会造成肠系膜撕裂,致腹腔内出血;小肠疝入裂孔中形成绞窄性肠梗阻已有报道。

(5)爆炸:

甘露醇准备肠道可导致大肠内产生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在一个密封的肠道系统内便形成了爆炸的潜在危险。取活检只能用活检钳夹取,切忌电灼。

四、影像学检查

(一)X线检查

1.腹部X线

此法简便易行,适用于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腹腔异物等急症。在肠腔内可见有气液平面时多考虑肠梗阻,由于肠腔内径扩大,不易鉴别结肠与小肠,此时应注意观察有无结肠袋和半月形皱襞。结肠、直肠内的气体,可根据其解剖位置、形态等特点判别肠段。透视下见两侧结肠上部异常膨隆,使两侧横膈上升,则考虑肝、脾曲综合征。消化道穿孔时膈下常有游离气体。结肠损伤时,早期症状可能较轻,但透视下常见膈下游离气体。

2.消化道造影
(1)钡餐造影:

此种检查法对结肠的生理状态显示比较理想,对结肠的运动功能、解剖、生理形态及位置的检查有重要意义,对回盲部及右半结肠的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口服钡剂后其到达各肠段的时间个体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到达回盲部需2~4小时,到右侧结肠需3~6小时,到左侧结肠需5~12小时,到乙状结肠需12~16小时,到直肠需14~18小时,因口服钡剂后需经较长时间才能到达结肠,此时水分大部分已被胃及小肠吸收,到结肠已成粪块状,对结肠病变的诊断带来一定困难。对于可能有乙状结肠或直肠狭窄的患者,应避免做此检查,以免造成肠梗阻。

(2)钡灌肠造影:

钡灌肠造影是结肠、直肠疾病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发现微小的病变存在。

检查前一日少食多渣食物,当日早晨禁食,检查前2小时做彻底的清洁灌肠,防止结肠内存留的粪便影响检查效果。钡灌肠时,患者取仰卧位,在透视下经肛管低压缓缓注入钡剂。可检查全部直肠、结肠及回盲部情况。检查时应适当转动患者,并结合触诊,细致地观察结肠。然后嘱患者排出大部分钡剂后,再行复查,以观察排空情况和借残留的钡剂观察黏膜皱襞。经肛管注入适量空气,形成气钡双重对比,因肠腔充气膨胀而使粘有钡剂的肠壁黏膜影像更为清晰。

钡灌肠造影应避免在急性炎症期进行,因为这样会促使病情恶化。清洁灌肠及钡剂灌肠时压力不宜过高,注气时也要注意肛管膨胀扩张情况,以免造成穿孔。尽量避免过多使用泻剂,否则造成肠道功能改变。

(3)选择性动脉造影:

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腹部动脉造影,在结肠范围主要用于肿瘤与炎症的辨别、鉴别病变部位在肠管本身或肠管之外、不明原因的肠出血以及肠疾病的局部注入药物治疗。

(4)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是指将模拟的粪便灌入直肠、乙状结肠内,让患者坐在特制的马桶上进行排便动作,在符合生理状态下对肛直部及盆底肌进行静态和动态X线观察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诊断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及小肠或乙状结肠疝、会阴疝等排便障碍性疾病。

(5)碘油造影:

碘油造影检查是用于检查高位复杂性肛瘘的一种X线检查。通过这一检查可以了解其瘘管的走向、位置高低、与直肠和骨盆的关系,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具体操作是:患者取左侧卧位,通过肛门到直肠放入一胶管,在肛缘处胶管上用金属丝缠绕作为标记,然后经瘘管外口注入碘油或碘的水溶液做骶尾部和病变部位的正、侧位摄片,可以根据碘油的分布情况了解瘘管的走向与直肠和盆骨的关系,对瘘管予以定位和作为制订治疗方案的客观依据。若瘘管过细或弯曲,碘油不易通过,X线摄片不能反映出肛瘘的全貌,此时结合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CT检查

CT检查的工作程序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CT机可摄入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三)MRI检查

磁共振成像与CT成像基本原理不同,其不是由X线透过人体强度的衰减,而是利用人体组织中原子核运动所产生能级和相位变化,经过电子计算机运算处理而转变成图像。

(四)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是用弱超声波照射到身体上,将组织的反射波进行图像化处理。在肛肠疾病主要应用于消化道肿瘤、肠梗阻、肠套叠和盆腔、会阴部、肛门周围疾病的检查。

五、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是肛肠外科的重要实验室检查项目之一。血红蛋白和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患者有无贫血,以及贫血种类、程度,对于出血的疾病可提示是否继续出血。例如内痔等失血性疾病,常以血红蛋白下降的程度作为输血的指征。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对于感染性疾病、肠道寄生虫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尿常规

尿常规检查通过尿量、比重、颜色、尿蛋白、尿糖等检测,了解机体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尿糖的检查不应忽视,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切口常常愈合缓慢,甚至创面长期不能愈合,感染发生率较高。

(三)便常规

粪便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对结肠、直肠、肛门部疾病尤为重要,主要通过对其性状、组成及细菌学检查,了解消化系统功能状态、疾病的所在及治疗效果。如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常为柏油样,下消化道出血则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细菌性痢疾时,排便次数增多而量少,并有大量脓血;内痔、肛裂常在便后滴鲜血。粪便的细菌培养病毒分离及找到寄生虫卵或虫体常可得出明确的病源学诊断;细菌性痢疾治疗后,经连续3次细菌学检查阴性,方可确诊为治愈。

六、病理检查

在结肠、直肠、肛门疾病中,病理学检查主要用于明确疾病的性质、确定治疗方案、检查治疗效果及估计患者愈后情况等,主要方法有脱落学细胞检查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两种。

(一)脱落细胞学检查

脱落细胞学检查,主要是通过对结肠、直肠黏膜表面分泌物的涂片镜检,检查是否有癌细胞,以明确是否有癌肿存在。但此法手续繁杂,并需要多次重复,且有假阳性结果的干扰,因此在肛肠疾病的诊断方面应用甚少。对于活检有困难或禁活检的患者,在直肠镜或结肠镜下,取局部组织进行涂片检查,则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二)病理活体组织检查

病理活体组织检查是通过获得组织的病理切片检查,来明确疾病的性质、程度,是肛肠疾病的主要病理检查方法。它包括术前的活体组织检查和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

1.术前活体组织检查

在肛门及肛管部的病变可以钳取或部分切除来获取活体组织;在直肠、结肠内的病变则需借助直肠镜或结肠镜来钳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术前做此项检查,可以明确术前诊断,确定治疗方法或术式。在内窥镜钳取活体组织时,活检钳必须锐利,要选择好合适的部位取活检;钳取时要有一定的深度,所取组织不宜过小;取得的活体组织应及时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或95%的乙醇固定。

2.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

对于术前未明确诊断的疾病,术后做切除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对于术前已经明确诊断的疾病,术后所切除的标本同样要做病理学检查,这样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如系癌肿,则可了解其浸润的深度、范围、分化程度,有无转移及转移范围等。对制订术后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及预测患者愈后提供帮助(图1-3-3)。

送检标本的注意事项:

(1)明确切除标本的上下端,以便病理结果有明确的报告。

(2)切除的肛管标本如需剪开,应尽量避免损伤病变部位。

(3)切除的标本应及时浸泡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必要时标本腔内同时灌入10%福尔马林溶液至正常充盈程度。

(4)将手术中切除的淋巴结分别装入瓶中,标注明确。

图1-3-3 标本示意图

七、肛管直肠的压力检查

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是通过生理压力测试仪检测肛管直肠内压力和肛管直肠的生理反射获得实际测量时的有关肌肉活动资料,以了解肛管直肠的功能状态。现在肛管直肠的压力检查已经成为研究肛门直肠生理、诊断肛门直肠疾病、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测定装置

测压仪通常由探头、压力转换器、放大器和显示描记仪组成,根据探头的不同,有球囊式、灌注式、微型转换器式三种类型。

(二)测压方法

受试者取左侧卧位,保持安静。无需任何肠道准备,测压前不做指诊及肛门镜检查,如欲排便者可排空大便,将探头送入直肠内,每次拉出0.5cm或1cm,或用自动牵引装置将插入直肠的探头以一定的速度持续拖出。

(三)应用范围

对排便不能节制的患者,肛肠测压有一定的诊断意义。括约肌的损伤伴有肛管静息压或肛管缩窄压的下降,同时结合排粪造影检查则更有意义。肛肠测压对便秘患者的诊断常有帮助。先天性巨结肠患者直肠肛管抑制反射消失,耻骨直肠肌肥厚患者常有括约肌功能长度增加。测压对肛裂和痔患者选择括约肌切断术或扩肛术有一定意义,如肛管静息压低则不应行该手术。在治疗便秘和便失禁时,肛肠测压可用于生物反馈训练。在行括约肌重建术时,术前、术后行肛肠测压,所得资料有重要研究价值,能在术前确定很多危险因素。

肛肠检查流程:全身检查→视诊→指诊→辅助器械检查。

八、肛肠部检查体位

肛肠疾病的患者在检查、手术、换药过程中都需要特定的体位。可选的体位很多,体位的选择原则:①充分显露病变区域;②方便医生操作;③适宜患者的身体情况;④使用海绵垫衬垫舒适,以免手术时间较长或组织受到压迫而损伤;⑤不要压迫心肺,以免影响心排血量和呼吸;⑥配合深部照明的灯光。对肛肠疾病检查时常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具体要求以及当时的环境情况选择以下不同体位:①一般肛门或直肠下端检查采用侧卧位;②做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查采用膝胸卧位或倒置位;③检查脱肛、痔也可用蹲位;④查体可采用弯腰扶椅位等。检查时,一定要告诉患者以取得配合,而且要动作轻柔、仔细,尽量减少患者痛苦,临床采用的卧位有以下几种:

(一)膝胸位

患者两肘关节屈曲,置于检查台上,胸部尽量靠近检查台,两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跪于检查台上,臀部抬高,使肛门充分暴露。此体位最常用于检查前列腺、精囊;也用于硬式乙状与直肠内镜检查。但由于此体位不能持久,因此对年老体弱及重病员,应酌情采用(图1-3-4)。

图1-3-4 膝胸位

(二)侧卧位

主要为左侧卧位,即辛氏卧位。患者左侧身体着检查床,弯曲右髋和右膝,右腿向腹部屈曲,左腿伸直或微屈,臀部靠近检查台边缘,右肩前倾,医师位于患者背后进行检查。侧卧位是肛肠科检查及手术治疗时最为常用的体位,特别适用于病重、年老体弱或女患者(图1-3-5)。

图1-3-5 左侧卧位

(三)截石位

肛门病发生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标记。患者仰卧于检查台上,两腿分开放在腿架上,将臀部移至手术台边缘,使肛门充分暴露。是直肠膀胱陷凹检查最常用的体位,适用于肛门、直肠的部分手术。亦可进行直肠双合诊,即右手食指在直肠内,左手在下腹部,双手配合,以检查盆腔脏器或病变情况(图1-3-6)。

图1-3-6 截石位

(四)加强截石位

患者仰卧在床上,两大腿向腹侧屈曲,两侧小腿下段近于踝关节的稍上方放在腿架上,臀部靠近床边,两大腿分开。适用于肛门、直肠的部分手术,尤其对于肥胖者及女性更为适宜。

(五)蹲位

患者下蹲,两膝略分开,呈排大便的姿势,屏气向下用力,增加腹压做排便动作。适用于检查肛管直肠脱垂、下端直肠息肉、肛乳头肥大、Ⅲ期内痔、混合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肛管直肠肿瘤等疾病的检查(图1-3-7)。

图1-3-7 蹲位

(六)弯腰扶椅位

患者向前弯腰,双手扶椅,露出臀部,髋关节呈90°屈曲。此种体位方便,不需特殊设备,适用于团体的痔检查。

(七)俯卧位

患者俯卧,腿略低,双下肢分开,将臀部垫高,用宽胶布敷贴在两侧臀部呈45°向前斜拉开,固定在手术台边。如果将手术台下半部放低,使双下肢与躯体呈45°,称为俯卧折刀位。这种体位适合手术操作,也便于助手的配合。

(八)屈膝仰卧位

患者仰卧床上,屈膝弯腿,双手紧托膝部或膝窝,此法可以增加腹压,使乙状结肠和直肠降至盆底,便于检查。

(九)膝直立位

在膝胸位的基础上,改变检查体位,让患者头胸部抬高,臀部稍低下,使乙状结肠和直肠降低,使肿瘤下移,可扪及较高部的直肠肿瘤。

(十)倒置位

患者俯卧于特制的可转动的检查床上,髋关节弯曲,双腿下垂,两膝跪于床端,臀部抬高,头部稍低。主要适用于肛门直肠的检查及手术。

九、病变部位标记

肛门直肠病变的部位常采用截石位的时钟标记法(图1-3-8)。即将肛门比作时钟,无论何种体位均以肛门上方中点为12时,下方中点为6时,其余位置按顺时针指向表示。也可以患者的肛门四周不同方向表示:前位(会阴侧)、后位(骶尾侧)、左中位、右中位、左前位、右前位、左后位、右后位。无论采取何种体位和标记方法,均应在患者病历书写中标记清楚或用图示进行标记。

图1-3-8 体位及病变部位标记图 rDDJ7eHrkGxYFqYDvEyfcJM0j98On3Xw9dPngckSnSgugYc0/ADmbS7w1GUn/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