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肛肠疾病的病因、辨证施护

一、肛门直肠疾病的病因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五脏六腑、皮、肉、骨、筋、脉、眼、耳、口、鼻、舌和前后二阴等在生理、病理上都密不可分,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平衡协调的统一关系。精、气、血、津液的生化、运行和输布都是由脏腑协同作用并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完成,它们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脏腑功能正常,精气充盛,气血和调顺达,“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五脏安和,百脉顺畅。脏腑虚衰或功能失常,阴阳失调,气血虚弱运行不畅就会发生病变。而肛肠疾病的发生与全身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失和密切相关。

(一)脏腑虚衰、功能失常是导致肛肠疾病的根本原因

1.心主血脉,藏神,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气旺盛,血脉充盈,运行不息,供养全身,表现为精力充沛,神志清楚,面色红润,舌质红活,脉和缓有力。若心气不足,心血亏少,则血行无力,面色无华,神疲萎靡,失眠健忘,神志不宁,舌淡,脉细弱。又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导致尿少、尿赤灼热;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而见心烦、舌赤糜烂或便血生痔。正如《金匮要略》所说“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2.肺主气,主宣发肃降,朝百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的输布又需血的运载。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瘀阻经脉,流注肛门,溢于脉外则为便血。又心主血脉,肺气不足必影响心气,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致浊气上泛而气喘咳嗽,宗气下陷则脱肛、痔核脱垂或内脏下垂,或影响大肠的传导而便秘,加之外感风、热、燥、湿,致气血运行失调则瘀阻,蕴积肠间为肠覃,郁结肛门则发为痔瘘,湿热郁久为热毒,热盛则肉腐成脓而为痈肿。《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大肠为肛肠病症的病位所在,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尤与肺更为密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如常,粪便排出通畅。若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则见大便困难和其他肠道疾病;反之大肠积滞,脏、腑气不通,又会影响肺气的肃降,引起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

3.脾统血,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的营养物质全赖脾的运化功能消化吸收和输布。脾气健运、心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若脾虚运化失常,则血的化源不足而致心血失充,或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又影响脾的健运,甚至发生心脾两虚。由于气血两虚、大肠失养,或发生大便秘结,或产生泄泻成为慢性结肠炎;气不摄血,溢于脉外又可出现便血;气血瘀阻不畅,阻于肛门,冲突为痔;若外感邪毒,轻则肉腐成脓为肛痈,重则结聚为块成肿瘤。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肛肠疾病的发生与脾更是密切相关。又脾与胃相表里,胃、小肠、大肠同为脾所统,其内的食物消化、吸收、输布、排泄均为脾气所主,脾失健运,则会发生腹泻、便结,甚至影响全身各个脏腑,脏腑又发生连锁反应致功能失调而产生病变。

4.肝藏血,主疏泄。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血瘀,经脉阻滞,肝阳上亢则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肝气横逆则胸胁痞满、腹胀腹泻或便秘,肝郁气滞阻于肛门则可发生痔、瘘、肛痈、癌瘤。若肝气不足,血不养筋,在肢则手足震颤麻木、屈伸不利;在体则筋膜松弛、内脏脱垂。因此,肝血失养又是发生痔、脱肛、直肠黏膜内脱垂、子宫脱垂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肝与胆经脉亦相络属,互相影响。胆汁受肝之余气而成,疏泄下行注入肠中以助消化。若肝胆功能发生病理变化,也会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发生情志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肛肠疾病的发生。

5.肾藏精,主水,纳气。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养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肾精气的盛衰不仅关系到生殖功能与小便的排泄功能,还关系到魄门的开合。肾的精气旺盛则大便排泄正常,否则就会发生异常。肾阴亏损,大肠失养而大便秘结;又可见肾阳虚衰,脏腑失去温煦而发生阳虚便秘;或见肾气不固而久泄滑脱或直肠黏膜脱垂。而肾阳不足又可致脾阳虚衰,脾肾阳虚,运化失常,又可发生五更泄泻,或湿热下注,郁阻肛门,经脉阻滞瘀血而致痔、瘘;湿热郁久化热,热盛肉腐成脓,又可发生肛痈。因此肛肠疾病的发生与肾的功能和精气盛衰密切相关。肾又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水液代谢正常。反之则气化不利,开阖失常而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尿频等症。肛门术后发生的尿潴留也是因手术耗气伤血损伤肾气所致(图1-5-1)。

图1-5-1 五行相生相克图

(二)饮食不节、起居不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1.饮食不节、起居不慎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精辟地论述了饮食不节、起居不慎致五脏功能失调导致肠道病变的病因病机。如果饮食不节,饥饱不匀,过于偏嗜,恣食肥甘厚味醇酒、辛辣等刺激之品,或饮食不节,冷热不均,不与四时阴阳相合,失去常度就会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常。一方面糟粕积滞,生湿生热,导致湿热瘀血壅结肠道而发生痔、瘘、肠癌等肛肠疾病;而饮食不洁更易造成肠道感染而发生肠炎、痢疾,甚至继发肛痈、脱肛;另一方面导致化源不足,脏腑失养、功能失调而致气血虚衰、脾虚气陷、气不摄血而便血,中气下陷而脱肛。

人类的健康不仅要注意饮食,还应慎起居、劳逸结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将会损伤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肛肠疾病。如劳逸失当,长期负重,过伤元气,宗气下陷可致脱肛;久坐伤肉,久蹲气滞,气血运行不畅,阻于肛门则发痔。

2.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1)外感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是导致肛肠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1)风:

风为百病之长,常与热邪、火邪结合而为病。风热所引起的病证,则见有局部宣肿,如肛门突发的外痔水肿、炎性痔等;若风热化火,则局部红、肿、热、痛,如外感之后引发的肛周脓肿;风多夹热,风热伤及肠络,则血不循经而下血鲜红。

2)寒:

寒邪其性凝滞,易阻隔经络气血,引起气血运行障碍或剧烈疼痛。若寒邪入于皮肤,易发生肛门湿疹、肛裂,见于久坐寒湿之地者;若寒邪入于经脉,日久气血凝滞易发内痔、外痔、直肠息肉;若寒邪入于胃肠,多由过食生冷所致,易发急性肠梗阻、急性或慢性结肠炎等。

3)湿:

湿与热结,蕴久亦可生毒引发肛肠病。湿热下注,蕴于谷道则见泄泻、便血等症;湿热久蕴可发为直肠炎、结肠炎、痔瘘、肛裂等疾病;湿热蕴久成痰则为锁肛痔(肛管或直肠癌)。

4)燥:

燥为阳邪,燥胜则干,易伤津液,无以润滑大肠,便秘努挣,则易致肛裂、便血、内痔、外痔及出口梗阻综合征。

5)火:

火热郁久而生毒,其势凶猛,易引发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等化脓性疾病,并可伴有全身性的发热、恶寒、头痛、便秘尿赤等症状。

(2)内伤七情:

内伤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突然、强烈或长久地刺激,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也是导致肛肠疾病发生的重要病因之一。例如,怒伤肝,肝气郁滞易引发大肠肿瘤;喜伤心,心经火盛易引发肛痈(肛周脓肿);忧思伤脾,脾失运化,易生肛门湿疹;悲伤肺,腠理不固,易受风邪而致肛门瘙痒;恐伤肾,肾气不足,大肠虚闭,排便不畅。

二、肛门直肠疾病的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辨证施护又是中医护理的精髓。所谓辨证施护是根据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腑辨证的理论和方法对患者主诉、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辨别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采取不同的护理原则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现分述如下:

(一)风伤肠络

1.证候

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伴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数。

2.治法

疏风清热,凉血止血,消痔固脱。

3.辨证施护

(1)饮食可适当增加偏于收涩的食物,如山药、甘薯、莲子、豆蔻等,注意补充绿色蔬菜,水果可食苹果、银杏、石榴等。

(2)做好情志护理,防止患者便血时过分紧张、惊恐加重出血。

(3)大便出血时,应观察出血性质及出血量,并应与上消化道出血相鉴别。

(4)大便带血或滴血少量时可用云南白药在肛门镜下敷于局部,肛内纳入复方角菜酸酯栓。

(5)肛周皮肤瘙痒时,用中药或康复新液坐浴,外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6)耳穴疗法:给予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耳穴埋豆。

(7)起居宜避风,换药避污秽。

(二)湿热下注

1.证候

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部红肿疼痛,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舌质红,苔黄白腻,脉滑数。

2.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3.辨证施护

(1)饮食有节,宜清淡少油,多进食利湿兼以清热的食材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冬瓜等。

(2)起居有常,忌蜷卧湿地。

(3)嘱患者卧床休息,以侧卧为宜,避免久站久坐。

(4)保持大便通畅,临厕勿久蹲努责。便秘者可内服麻仁润肠丸或用开塞露便前注入肛内。术后应防止腹泻,以避免肛缘水肿。

(5)便后清水洗净肛门,或中药、康复新液坐浴,外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6)耳穴疗法:给予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耳穴埋豆。

(三)气滞血瘀

1.证候

肛门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表面紫暗或糜烂,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局部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暗红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2.治法

活血祛瘀,行气消肿。

3.辨证施护

(1)饮食宜进兼有行气、活血的食物,如白萝卜、茴香、山楂、韭菜等。

(2)痔核脱出肿胀不能回缩时,应用手法协助还纳。

(3)肛门坠胀疼痛者,可侧卧位休息,或用中药熏洗,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患处。

(4)防止便秘,睡前或早起内服麻仁润肠丸,保持大便通畅,以免排便用力而导致痔核外脱嵌顿,必要时可用中药煎汤灌肠。术后防止腹泻与便秘,以免引起肛缘水肿。如发现肛缘水肿换药时应稍加压迫按摩复位。

(5)针灸治疗可用针刺长强穴,用艾条灸肛门缘3、6、9、12点。

(6)耳穴疗法,如耳穴埋豆,豆选王不留行籽或莱菔子均可。

(四)脾虚气陷

1.证候

肛门坠胀难忍,肛内肿物外脱,不易复位,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晕失眠,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或胖大,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2.治法

补气升陷。

3.辨证施护

(1)饮食宜富营养,易消化吸收,多食补中益气、补血之品,如人参、黄芪、大枣;忌吃各种冷饮,生冷瓜果。

(2)观察痔核脱出情况,脱出较多可用手托回,并用中药热敷,如有血栓形成可切开减压。

(3)若时有肛门下坠疼痛,可中药热熨小腹中极、天枢。

(4)便血时可适当卧床休息,冬天注意保暖,以防感受外邪引起感冒腹泻。

(5)灸法,可隔姜灸、隔附子灸等。

(6)导引,增强体质。

(五)血热肠燥

1.证候

大便干燥,排出困难,便时滴血或卫生纸染血,肛门疼痛,腹部胀满,小便赤,裂口色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2.治法

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3.辨证施护

(1)饮食常食雪梨、甘蔗、柿子、荸荠、银耳、枸杞子以增液滋阴。

(2)环境舒适凉爽,空气新鲜。

(3)调畅情志,消除排便引起疼痛的恐惧感,避免因疼痛不敢排便加重便秘。

(4)疼痛剧烈者,卧床休息,针刺承山、长强、三阴交、天枢、大肠俞等穴,以通便、止痛。

(5)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多饮水,尤其是出汗较多时,更应补充足够的水分。

(6)中药汤剂多为增水行舟之剂,1剂药可复煎后当茶饮,宜频频凉服。

(六)阴虚津亏

1.证候

裂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潮热盗汗,心烦不寐。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2.治法

养阴托毒。

3.辨证施护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适中,温度偏低。室温过高可耗伤津液,加重症状。

(2)饮食常食雪梨、甘蔗、柿子、荸荠、银耳、枸杞子以增液滋阴。

(3)针对患者症状耐心解释,使其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并解除对大便的恐惧心理,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4)内服养阴润肠中药汤剂,宜空腹和饭前1小时服,服药期间忌忧思气恼。

(七)正虚邪恋

1.证候

肛周流脓,质地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瘘口时溃时愈,肛周有溃口,按之质较硬,或有脓液从溃口流出,且多有索状物通向肛门,可伴有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濡。

2.治法

扶正祛邪。

3.辨证施护

(1)饮食多食补气类食物如人参、黄芪;忌食各种冷饮、生冷瓜果。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3)内服扶正祛邪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期间,饮食忌食生冷刺激大之食物。

(4)肛门局部肿胀,涂搽马应龙麝香痔疮膏,便后用中药熏洗。

(5)伤口疼痛,可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长强、太冲等穴。

(6)灸法,可隔姜灸、隔附子灸等。

(八)火毒蕴结

1.证候

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小便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治法

清热泻火解毒。

3.辨证施护

(1)病室环境安静,干燥,偏凉,避免潮湿。

(2)饮食宜选择清热解毒的食物。如菊花茶、茅根水,少食甜食。

(3)定时测体温、脉搏,注意舌质、舌苔变化。

(4)疼痛难忍,应卧床休息,采取屈膝侧卧位,使肛门括约肌松弛而减轻痛苦,疼痛剧烈、行走不便、生活能力下降,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

(5)遵医嘱针刺长强、白环俞等穴或给予盐酸哌替啶肌内注射,给予止痛,以保证休息。

(6)内服中药汤剂,宜在饭后1小时凉服,服药期间饮食忌食辛辣、鱼腥等食物。

(7)密切观察创面情况,局部若有波动感,及早切开引流,避免脓肿向深部和周围组织蔓延。

(8)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有关疾病的知识,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九)热毒炽盛

1.证候

肛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同时伴有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2.治法

清热解毒透脓。

3.辨证施护

(1)绝对卧床休息。

(2)患者安居凉爽病室,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3)消除忧虑,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给予低脂、柔软易消化及富于营养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避免摄入生冷、煎炸、硬固及刺激性食物,适量补充蛋白质。

(5)若热毒炽盛,体温超过39℃,按高热护理。

(6)清热解毒中药汤剂宜饭后30~60分钟凉服,服药后宜卧床休息,若有出汗,可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去汗液,慎防感冒,切忌用冷毛巾擦汗,使毛孔腠理闭塞。

(7)若脓肿已成,需手术切开排脓,使引流通畅,同时注意避免术后因瘢痕过大而导致肛门狭窄。切开排脓48小时后,每日中药坐浴1~2次,冲洗伤口并换药。

(十)阴虚毒恋

1.证候

肛门肿痛、灼热,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心烦口干,伴有午后潮热,夜间盗汗。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治法

养阴清热解毒。

3.辨证施护

(1)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湿度适中,温度应偏低,温度偏高易耗伤阴液,不应过度劳累。

(2)鼓励患者适当下床活动,避免久坐久站,以感觉不疲乏为度。

(3)脓肿形成后,应及早手术治疗,破溃期给予引流,以侧卧为宜,利于脓液引流。

(4)定时测体温、脉搏,注意舌质、舌苔变化。

(5)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有关疾病的知识,指导患者保持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养阴清热中药汤剂宜空腹或饭前1小时服用,服药期间应卧床休息,并详细观察病情变化。

(7)肛门局部中药熏洗,以清热解毒,祛腐生肌。并勤换内裤,保持肛周皮肤清洁。 cUJGi/N9k32IGCBy81wKgshH/p0ipIdw0xK+57Z8Zj30zPvwty88Q3LROtRBZZ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