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8 上皮细胞渗透性(被动渗透过程)

上皮细胞膜渗透性 P ep 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跨细胞转运的渗透 P trans 和经细胞旁路渗透 P para 两种被动渗透(载体介导的转运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

4.8.1 被动跨细胞转运的渗透:pH分配理论

细胞膜是脂质双层,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见图6.4。脂质双层的亲脂性部分成为亲水性分子的渗透屏障。对于可解离型药物,P trans 表达为各组分渗透性之和:

其中,P trans,0 是未解离型药物的固有渗透性,P trans,+ 是电荷为+1的组分的固有渗透性,以此类推。每种组分所占的比例f取决于邻近的上皮细胞膜表面的pH值(微环境的pH在5.5~6.5)和药物的p K a (s),见章节6.1。通常情况下,不带电荷的组分比带电荷的组分更易透膜。因此,根据pH分配理论 ①②

① 该关系与辛醇-水分配系数(P oct )和辛醇-水分布系数(D oct )相似,Doct=f 0 P oct ,见7.2节)。

② 最近有报道,离子化的药物分子也可以被动地渗透脂质双分子层(然而,比中性分子慢得多)。

典型的pH-渗透性曲线如图4.7所示。对数图的斜率是1。在此斜率区域,pH或p K a (对数坐标轴)的一个单位差异对应于正常坐标轴上渗透率的10倍变化。因此,可解离型药物在体外渗透实验中采用非生理pH时,使用渗透性值进行生物药剂学建模前,应校正pH值的影响 。当UWL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渗透性的水平线与P trans,0 是一致。斜线和水平线的交叉点就是药物的p K a 。但对于UWL限速渗透性的药物,这时水平线低于P trans,0 ,并且交叉点(p K a 变迁)不再是药物的p K a

① 体外渗透试验通常使用pH值7.4,但这比微环境中pH值约高1个pH单位。

图4.7 酸性药物的pH-渗透性曲线

4.8.2 被动跨细胞转运的固有渗透性

4.8.2.1 溶解度-扩散模型

游离型药物的固有渗透性P trans,0 可以进一步由药物和脂质双分子层的相互作用推导得出。根据药物分子的性质和膜的组成,计算渗透性的最简单方法是将脂双层作为均匀的有机溶剂膜,并应用Fick’s定律进行计算,见图4.8。细胞膜上的被动渗透是一个扩散过程,透膜的驱动力是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差(即Fick’s定律)。如果忽略脂水表面的界面阻力,扩散流量 J 可以表示为:

其中,D mono,m 是药物在细胞膜上的扩散系数,h m 是膜的厚度,C m,0 和C m,h 分别为在膜上位置0和位置h时的药物浓度。C m,0 和C m,h 可以用水和有机溶剂的分配系数K org 表示,和水相中供给侧和接收侧的浓度表示(分别为C w,0 和C w,h )。考虑到漏槽效应,C w,h 将接近0。方程4.32表明渗透性由以下三者决定:分配系数K org (静态参数)、扩散系数D m (动力学参数)和膜的厚度h m

② 这与Nernst-Brunner方程“固有溶出速率由扩散系数、非搅拌水层UWL的厚度和固体表面的溶解度决定”类似。

图4.8 均匀的膜模型

溶解度-扩散模型可以外推到不均匀的膜模型。渗透系数是渗透阻力的倒数,总的渗透阻力是各个阻力的串联(同Ohm’s定律)。

其中,D m (x)是位置x的局部扩散系数,K org (x)是水和位置x之间的局部分配系数。根据方程4.33,最低的渗透率区域(屏障区域)限制总的渗透率。因此,方程4.33可以简化成方程4.32。K org 是溶质从水(不是从极性基团的表面)到屏障区域的分配系数。目前认为,细胞膜中的扩散系数低于非极性溶剂如十六烷的扩散系数。疏水部分的有序区域(图6.4中的高密度尾部区域)将表现得像是一个柔性聚合物,导致该区域的扩散系数降低。

根据溶解度-扩散模型,膜渗透系数与药物在水和屏障区域之间的分配系数相关。如果能够找到类似于限速屏障的合适有机溶剂,则膜渗透系数可以通过水和有机溶剂的分配系数、扩散系数和屏障的厚度来计算。对于主要由磷脂组成的脂双层来说,建议使用简单的烷烃或烯烃来反映亲水药物的限速渗透屏障。虽然正辛醇是定量构效关系QSAR中最常用的有机溶剂,但它并不很合适。溶解-扩散理论主要用于小分子研究(MW<100),但该理论对类药化合物的适用性未知。

4.8.2.2 flip-flop机制的膜渗透

flip-flop机制也作为膜渗透机制被研究。flip-flop机制的概念见图4.9。flip-flop机制用于描述两性大分子或者拟肽分子(如多柔比星)的跨膜运动。这种机制的跨膜运动用两步进行描述:①分子嵌入膜双层结构的小片中;②转移穿过脂质区域(flip-flop)。对于脂肪酸,第一步的嵌入比第二步的flip-flop要快,并且随着链长度的增加,转移穿过脂质区域的速率将减慢。

图4.9 flip-flop机制的膜渗透

4.8.2.3 游离型药物的固有渗透性P trans,0 和logP oct 之间的关系

正辛醇-水的分配系数通常用作K org 的替代参数。P trans, 0 和P oct 在-2<logP oct <4和0.000 000 1<P trans,0 <0.1cm/s显示广泛且线性的关系 ①② 。用下面的方程粗略估算Caco-2实验的 P trans,0

① 注意阶不是10 -6 。最高值0.1cm/s(100 000×10 -6 cm/s)可能看起来很奇怪,实验观察到的最高表观渗透率P app 通常为50×10 -6 cm/s。然而,P app 的上限是由于在标准体外环境下UWL的厚度设置引起的。一旦校正了UWL的影响,P trans,0 可达到0.1cm/s。

② 这并不意味着辛醇和脂质双层对药物渗透具有完全相同的选择性,该关系的标准偏差为一个log单位。

图4.10 非转运体底物在Caco-2细胞中的log P oct 和log P trans,0 的关系

图4.11 有P-gp抑制剂时,Caco-2和MDCK细胞试验中,P-gp底物log P oct 和log P trans,0 的关系

图4.12 采用敲除P-gp的小鼠进行脑灌注实验,log P oct 和血脑屏障固有渗透率 P trans,0,BBB 的关系(或者采用非P-gp底物做本实验)

该方程是用实验P oct 值推导的。P trans,0 是根据Caco-2表观渗透数据计算得到,见章节7.9.5。logP oct 和logP trans,0 之间的关系见图4.10和4.11。图4.11是基于对P-gp底物的被动渗透性的分析得到的,P-gp底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见章节4.9.5。相似的,图4.12显示了被动血-脑屏障BBB的渗透性和logP oct 之间的关系。有趣的是,无论是什么细胞类型(即Caco-2,MDCK和小鼠的BBB),logP oct 和logP trans,0 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中等到高亲脂性且分子量大于500的药物分子(log D oct,pH 6.5 >1.5),将低于中心相关线,且向下偏离。之前的Caco-2的研究中也观测到了类似的偏离,但未排除P-gp的影响。然而,即使剔除P-gp的影响,仍然能观测到这种向下偏离。这一发现表明,小分子和大分子(MW>500)的被动扩散机制是不同的。对于小分子,跨膜渗透可以简单地通过分配-扩散机制描述,而flip-flop机制更适用于大分子药物(MW>500)。方程4.34可以用于MW<500和logD oct,pH 6.5 =2~5的药物,但不适用于MW>500和logD oct,pH6.5 >5的药物。当考虑分子量的影响时,可以获得以下的经验方程(图4.13):

图4.13 非转运体底物 P trans,0 的预测值和观测值

虽然方程4.34和方程4.35只是对游离型药物的固有渗透性P trans,0 的粗略估计,但是这两个方程在药物发现和开发阶段非常有用,特别是对于亲脂性的药物(logD oct,pH 6.5 >2)。由于体外试验存在人为误差,见章节7.9.8,对于高亲脂性的药物(logD oct,pH 6.5 >1.5)存在P app 被低估的固有风险。而实验得到的logD oct,pH 6.5 相对可靠,上限可以高达4。此外,大多数情况下(除了MW>500的药物),当logD oct,pH 6.5 >2时,P eff 主要受非搅拌水层UWL的影响,因此,准确估计P ep 不是必需的。如P trans,0 >0.1cm/s时,不应使用方程4.34和方程4.35,因为这些方程未在此范围内进行验证。P trans,0 有理论上限,该值受药物在细胞质的扩散过程控制。

举例

pH 6.5时,酮洛芬的P trans 可以由logP oct =3.2和p K a =4计算得到

① 在转运体文献中经常引用以下误解:p K a 为8.5(碱性)或p K a 4.5(酸性)的可解离药物在中性pH时,有99%是离子化的,不能通过被动扩散透过细胞膜的脂质双层。这时后面通常加上“因此,大部分离子化的药物是通过转运体进行吸收的”。这个误解可能来自忽略了P trans,0 至少可以高达100 000×10 -6 cm/s。

4.8.3 经细胞旁路途径渗透

小分子可透过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这种紧密连接由细胞黏附分子维持并带有负电荷。阳离子小分子(对于人来说MW<200或<400)更倾向于经细胞旁路途径进行渗透,而大的和(或)带负电荷的分子则不能。经细胞旁路途径的药物渗透模型已用负电荷管道成功搭建。

其中, fz 是用药物的p K a (s)计算得到的每种带电荷组分的分数( z 指的是电荷数目), R ratio 是经细胞旁路渗透的表观孔半径与渗透物的分子半径的比值( R ratio =MW 1/3 /R MW ),经细胞旁路表观孔半径是基于分子量MW(R MW ,人=8.46)的选择性来计算。 A ″是经细胞旁路途径群体的总常数( A ″=3.9×10 -4 ,P Para 单位是cm/s)。Z para 对应经细胞旁路途径的表观电势(肠的电势从-18到80mV)。由于细胞膜带有负电荷,经细胞旁路途径具有阳离子选择性。RK是一个分子筛选函数(Renkin函数)。随着扩散分子半径的增加,RK会降低。虽然细胞旁路途径模型方程是一个近似方程,但它成功地模拟了经细胞旁路途径的贡献,见8.4.4章节。除了分子量MW和电荷数目 z ,底物的亲脂性同样会影响经细胞旁路途径渗透。特定情况下,药物分子形状也同样会影响表观渗透性 P app ,例如PEGs。

经细胞旁路途径的有效范围具有种属差异。化合物在狗中的经细胞旁路途径,比大鼠和人的更易渗漏,见章节13.5.1。Caco-2细胞往往比人体小肠具有更紧密的紧密连接。因此,当我们研究种属差异和体外-体内相关性IVIVC时,应考虑经细胞旁路途径的影响。

图4.14显示了使用方程4.36~4.39计算经细胞旁路渗透P para 而预测吸收百分数Fa%。与被动跨细胞转运渗透相比,经细胞旁路通常被认为是次要途径。但许多亲水的碱性药物(p K a >6.5)会经细胞旁路途径渗透,例如,阿替洛尔(MW=266)、二甲双胍(MW=129)和雷尼替丁(MW=314)。经细胞旁路渗透P para 可以从分子量MW和p K a 估算,且具有合理的准确性,因此计算P para 的收益/投入比高。

图4.14 基于GUT框架,通过经细胞旁路途径估算吸收分数Fa%

(a)在人体;(b)在狗中。

4.8.4 logD oct ,分子量MW和吸收百分数Fa%之间的关系

用方程4.35~4.38计算logD oct (pH 6.5)、MW和Fa%之间的关系,见图4.15。在图8.8中,理论计算与实验观测结果非常一致。

图4.15 用方程4.35~4.38计算logD oct (pH 6.5)、MW和Fa%之间的关系

(a)不可解离的药物;(b)酸性药物;(c)碱性药物 am4SvoTlteZDW9HPsMmxUTH2EiMHQcqIwcM0ttLMudnZnmLMycY0f6vEatfTWAE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