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胎头吸引助产术

一、概述

(一)胎头吸引器的历史

胎头吸引助产最初源于1706年,James Yonge使用一个贴附在胎头上的罩杯负压吸引协助胎头的娩出。1953年Malmstrom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造出一种新的吸引器,形成了目前所公认的胎头吸引器的标准装置。Malmstorm胎头吸引器包括由不锈钢制作的不同直径的扁圆形金属杯,通过负压在其内产生一个人为的产瘤从而可以牢牢地把持胎头并牵引。随后Bird对这个装置进行了改良,他将连续负压吸引管的开口设计在金属杯顶中心的附近,偏离杯顶中心的牵引手柄,从而使得该吸引器更易于操作,受到了使用者的一致赞同(图8-1)。自此以后,胎头负压吸引器被广泛运用于阴道分娩助产。

图8-1 Malmstrom胎头吸引器

(二)胎头吸引器的构造及分类

胎头吸引器由吸引杯、吸引管和负压装置三部分组成。吸引杯分为金属型和硅胶型。金属型吸引杯可分为锥形金属空筒和金属扁圆形吸引杯,锥形金属空筒又分为直形(图8-2)和牛角形(图8-3)。

锥形吸引杯一端大、一端小,大端为胎头端,端口有橡皮圈以减少对胎头的损伤,小端称牵引端。金属扁圆形吸引杯(图8-4)似一金属罩,罩内有一金属薄片活瓣,用以保护胎头。牵引端呈管状,顶部装有一手柄做拉手。硅胶型吸引杯(图8-5)是以硅胶代替金属制成的钟形硅胶罩杯,固定于金属帽上,连接一带刻度的长金属管,管远侧有一对对称的短柄,作为牵引的拉手。目前生产了一种新型的一次性胎头吸引器,这种一次性胎头吸引器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个整体装置,不需要附加设备,便于安放,且便于操作,接生者单人就可以完成安放及吸引,不需他人帮助(图8-6)。

图8-2 锥形胎头吸引器(直形)

图8-3 锥形胎头吸引器(牛角形)

图8-4 金属扁圆形胎头吸引器

图8-5 硅胶型吸引器

图8-6 一次性使用胎头吸引器

二、术前评估及术前准备

(一)使用胎头吸引器的术前评估

在使用胎头吸引器助产之前应充分评估可能对助产结局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以下四方面:妊娠和分娩期合并症及并发症、产妇的心理状态、胎儿的状况以及操作者的技能。

1.首先在使用胎头吸引助产前应充分评估产妇在妊娠期及分娩期是否存在可能影响阴道分娩的高危因素,如产前出血、妊娠合并心肺疾患等。其次应评估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和进展情况。第三,应评估内骨盆及骨盆出口状态。

2.应评价产妇的全身状况以及是否愿意配合接生者使用胎头吸引器。在使用胎头吸引器助产时,产妇的屏气用力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力量。此外,在鼓励产妇用力的同时,对于宫缩强度不足者,适当应用小剂量缩宫素加强宫缩也是必不可少的。

3.应评价胎儿的状况包括胎位、胎心以及胎儿体重。在做胎头吸引助产之前应做详细的阴道检查,排除明显的头盆不称。阴道检查应包括胎先露的高低、胎方位、胎头塑形程度、胎头水肿的范围和程度。同时应再次了解骨盆的情况。胎儿估计体重也是接生者在决定使用胎头吸引助产时应考虑的因素,若估计胎儿体重过大(>4 500g),发生肩难产的可能性增大,此时应以剖宫产结束分娩为宜。

4.操作者使用胎头吸引的技巧及熟练程度是胎头吸引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年轻医生胎头吸引助产技能的培训,应该是提高助产成功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使用胎头吸引器的必备条件

1.无明显头盆不称。

2.仅用于顶先露,不适用于面先露、额先露或臂位(臀位)。

3.宫口已开全或接近开全。

4.双顶径已达坐骨棘水平以下,先露部已达盆底。

5.胎膜已破。

6.排空膀胱。

7.术前已向产妇及家属交待可能的并发症,取得知情同意。

8.若胎头吸引失败有条件立即施行剖宫产。

9.接生者已掌握胎头吸引助产的技能。

(三)使用胎头吸引器的适应证

1.第二产程延长 ①初产妇,未施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第二产程已超过3 小时;或者行硬膜外阻滞镇痛,第二产程超过4 小时;②经产妇,未施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第二产程已超过2 小时,或者行硬膜外阻滞镇痛,第二产程超过3 小时。

2.胎儿窘迫。

3.母体因素需缩短第二产程 如孕妇患心脏病、重症肌无力、有自主反射障碍的脊椎损伤或增殖性视网膜病等。

(四)使用胎头吸引器的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

①胎头位置不佳;②需胎头旋转>45°方能正确放置产钳或胎头吸引器进行助产;③中位产钳或胎头吸引。

2.绝对禁忌证

①非纵产式或面先露;②胎方位或胎头高低不清楚;③胎头未衔接;④宫口未开全;⑤头盆不称;⑥胎儿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临床上极少见;⑦胎儿成骨不全,临床上极少见。

三、手术步骤

(一)麻醉选择

若病人已经采用了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可以直接做会阴侧切后行胎头吸引助产,除此之外一般采用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局麻,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不用麻醉。

(二)术前准备

1.检查吸引器有无损坏、漏气,橡皮套是否松动,将导管接在吸引杯上并连接好负压装置。

2.取膀胱截石位,外阴准备同正常接生。

3.导尿排空膀胱。

4.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初产妇需做会阴侧切口。

5.阴道检查排除头盆不称等禁忌证,明确胎先露的位置和胎方位。

(三)手术步骤

1.放置吸引器

在吸引器胎头端涂无菌石蜡油或肥皂冻,左手分开两侧小阴唇,暴露阴道外口,以左手中、示指掌侧向下撑开阴道后壁,右手持吸引器将胎头端向下压入阴道后壁前方,然后左手中、示指掌面向上,分开阴道壁右侧,使吸引器右侧缘滑入阴道内,继而手指转向上,提拉阴道前壁,使吸引器上缘滑入阴道内,最后拉开左侧阴道壁,使吸引器完全滑入阴道内并与胎头顶部紧贴(图8-7,图8-8)。

图8-7 胎头吸引器的放置(正面观)

图8-8 胎头吸引器的放置(侧面观)

在放置胎头吸引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胎头吸引器的中心应位于胎头的“俯屈点”。胎头“俯屈点”是指矢状缝上、后囟前方二横指(约3cm)处。胎头吸引器的中心应位于这个“俯屈点”上,在牵引时才能让胎头更好地俯屈并沿骨盆轴方向娩出(图8-9)。②吸引器的纵轴应与胎头矢状缝一致,并可作为旋转的标志。③牵引前应检查吸引器附着位置。左手扶持吸引器,并稍向内推压,使吸引器始终与胎头紧贴,右手中、示指伸入阴道内,沿吸引器胎头端与胎头衔接处摸一周,检查两者是否紧密连接、有无阴道壁或宫颈软组织夹入吸引器与胎头之间,若有应重新放置。

图8-9 放置胎头吸引器的俯屈点

2.形成负压
(1)电动吸引器抽气法:

将吸引器牵引柄上的橡皮管与电动吸引器的橡皮管相连,然后开动吸引器抽气,胎头位置低可用40kPa(300mmHg)负压,胎头位置高或胎儿较大,估计分娩困难者可用60kPa(450mmHg)负压,一般情况选用51kPa(380mmHg)负压。

(2)注射器抽吸法:

术者左手扶持吸引器,不可滑动,由助手用50ml空针逐渐缓慢抽气,一般抽出空气150ml左右,如胎头位置较高,可酌情增加抽气量,负压形成后用血管钳夹紧橡皮导管,然后取下空针。

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式形成负压,都应注意负压形成一定要缓慢,使胎头在由小到大的负压作用下,逐渐形成一产瘤,以避免损伤胎头血管,造成头皮血肿。

3.牵引

先用右手中、示二指轻轻握持吸引器的牵引柄,左手中、示二指顶住胎头枕部,然后缓慢适当用力试牵引,了解吸引器与胎头是否衔接正确,是否漏气。牵引方向应根据先露所在平面,循产轴所取的方向在宫缩时进行,先向下、向外协助胎头俯屈下降,当胎头枕部抵达耻骨联合下方时,逐渐向上、向外牵引,使胎头逐渐仰伸,直至双顶径娩出(图8-10a~d)。在宫缩间歇期应停止牵引,但应保持吸引器不随胎头回缩而回缩。在枕左/右前或枕横位时,牵引同时应顺势旋转胎头,每次宫缩旋转45°为宜,旋转时助产士应在腹部协助胎位旋转。若为枕后位,最好用手旋转胎位至枕前位后再行胎头吸引助产。

图8-10 胎头吸引器的牵引方向

4.取下吸引器

当可触及胎儿颌骨时,即应拔出橡皮管或放开血管钳,消除吸引器内负压,取下吸引器,按正常分娩机转娩出胎儿。

近年来临床常用的Kiwi Omni胎头吸引器是自带手掌泵的一次性使用胎头吸引器械,由吸杯及主干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主干部分包括手动真空泵、牵引手柄、牵引导管、负压指示器及牵引指示器;吸杯是由硬塑料材料制成,其背面有一凹槽,与主干部分相连接。产妇取截石位,导尿排空膀胱,再次行阴道检查,排除头盆不称并确定子宫颈口已开全,确定胎方位及胎先露的高低。使用无菌石蜡油润滑吸杯,将其放置于胎头俯屈点,并检查吸杯内有无嵌顿母体阴道组织或者宫颈组织,确定无其他组织嵌顿后使用手动真空泵,将压力调至39.9~66.5kPa(不建议超过66.5kPa);最后当孕妇出现宫缩时,牵引手沿产轴方向持续、缓慢牵拉真空泵手柄,辅助手轻轻固定吸杯(拇指按压吸杯背面中央保持吸杯贴合在胎头,示指放置于胎头,感受和协助胎头的下降及旋转),直至胎头娩出。Kiwi Omni柔韧的管道系统(集合吸引和牵引功能)附着在吸杯中央,当实施侧向牵引时,导管可以滑入吸杯背面的凹槽中,可以使导管与吸杯保持从垂直到水平的任何角度,方便牵引,可以使用在枕前位及枕后位,相比传统胎头吸引器械更加容易促进胎头旋转。

四、并发症防治

(一)产妇并发症

1.宫颈裂伤

多因宫口未开全造成,故术前阴道检查时应确认宫口已开全。若裂口较短,无活动性出血,可不必缝合,若裂伤较长可用1/0可吸收线缝合,恢复宫颈正常的解剖结构。

2.外阴阴道裂伤

多因会阴阴道壁组织弹性差,会阴切口过小所致,术前可行充分会阴侧切术。在胎盘娩出后应依次进行缝合,先阴道后外阴,对有活动性出血部位,应先结扎止血,以免失血过多(详见第四章)。

3.阴道血肿

可因阴道壁被吸入吸引器所致,也可因阴道壁撕裂伤所致。放置吸引器后必须仔细检查,排除软组织受压,阴道血肿的处理详见第十二章。

4.远期并发症

盆底组织损伤、尿失禁是胎头吸引助产术的远期并发症。胎头吸引助产术可能造成盆底肌肉及软组织损伤,造成产后尿失禁,大多数患者症状不是十分明显,但仍可能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和产钳助产术相比,胎头吸引助产所导致的尿失禁要轻微一些,但仍应注意这部分患者产后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复和训练,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二)胎儿并发症

1.头皮水肿(产瘤)

胎头吸引助产的新生儿头皮均有水肿、产瘤形成,但大多为一过性的,产后 12~24小时自行吸收消退,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2.头皮擦伤或撕裂伤

胎头吸引助产所致的头皮擦伤和撕裂伤发生率大约为10%,大多为轻度的浅表损伤。其原因多系吸引器放置位置不正确,过长时间的牵引以及吸引器突然滑脱,在操作时应注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3.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是由于牵引导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留在骨膜下形成。因颅骨处骨膜与骨粘连紧密,故血肿局限,不超越骨缝,边界清楚。小的头皮血肿数日内可自行吸收、消退,不需特殊处理。大的头皮血肿可导致黄疸或贫血,需数周才能被吸收,需给予对症处理。

4.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血肿是由于外力作用导致连接头皮静脉,颅内板障静脉及颅内静脉窦的血管破裂出血并沿颅骨外膜与帽状腱膜之间的腱膜下间隙蔓延形成的血肿,因出血发生在疏松的组织内,无骨缝限制,故出血量多,易于扩散,可造成严重贫血和失血性休克。胎头吸引助产所致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发生率约为1%,若未及时处理其死亡率高达25%。因此对所有胎头吸引助产分娩的新生儿均应随访观察,警惕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发生。

5.视网膜出血

文献报道胎头吸引助产新生儿发生视网膜出血的概率比产钳助产及自然分娩的新生儿高,具体机制不十分清楚。但这种视网膜出血多为一过性的,不会造成远期的视网膜损伤。

6.新生儿黄疸

在胎头吸引助产新生儿中新生儿黄疸发生概率较高,但需要光疗的重度黄疸在胎头吸引助产和产钳助产新生儿中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头皮血肿及帽状腱膜下血肿有关。

(三)吸引器助产术后的护理

应仔细检查产妇及新生儿有无创伤。若有软产道损伤,应逐层止血缝合。新生儿常规肌内注射维生素K,局限性产瘤和小的头皮血肿一般在产后24~48小时内消失,无须特殊处理,要高度警惕帽状腱膜下血肿的发生。

五、手术难点与技巧

(一)手术操作技巧

1.胎先露位置及胎头塑形程度的评估

胎先露部高低强调为骨质部分最低点,有时由于产瘤大,在阴道口看到胎发,先露骨质部分却在坐骨棘上1~2cm以上,此时若误上胎头吸引器,可能造成吸引器滑脱失败。胎头塑形反映胎头受压的程度,并可分为轻、中、重度,两侧顶骨在矢状缝并拢但不重叠为轻度塑形。顶骨重叠但可以被手指轻轻推开复位称为中度塑形。如果重叠的颅骨不能复位为重度塑形。当胎头发生重度塑形时,常存在胎头俯屈不好或不均倾,此时使用胎头吸引助产可能增加颅骨损伤的风险。

2.吸引器的放置

吸引器中心一定要放在胎头俯屈点上。吸引器放置不正确可以导致牵引失败。在正枕前位时吸引器的正确放置较容易,但若助产指征是胎位不正(枕左/右前或枕横位)导致胎头不下降,吸引器的放置会比较困难,且不易牵引成功。在开始抽吸负压和牵引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吸引器边缘,避免在吸引器中嵌入母体阴道壁组织。

3.间歇性牵引

胎头吸引助产时吸引器的牵引应该是间歇性的,与宫缩及孕妇的屏气用力相配合,在宫缩间歇应放松。牵引力方向应与吸引器胎头端的横断面垂直,只有保持沿产轴方向用力才能用最小牵拉而使胎儿下降及娩出。牵引用力要均匀,不可过大,牵引过程中禁忌左右摇摆,以防吸引器漏气滑脱。

4.关于吸引持续时间和次数

大多数文献报道胎头吸引助产的牵引次数不应超过3次,持续时间不超过20分钟,但澳大利亚的Vacca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即“3加3次牵引”。该作者认为只要牵引力量适度,每次牵引都有胎头下降,可以牵引6次。前面三次牵引使胎头更好地俯屈下降至盆底,后面三次牵引协助胎头娩出。牵引总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这种方法可以让会阴充分扩张,避免会阴严重撕裂伤及会阴切口延裂的发生,但在实际临床使用过程中,应谨慎使用此方法。

5.牵引滑脱的处理

若因放置困难或负压维持不满意等技术失误导致滑脱可换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再次尝试胎头吸引助产或改用产钳。但如果没有经验丰富的人员在场,最好改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若吸引器放置满意和负压维持良好情况下发生滑脱,应高度考虑相对头盆不称,不均倾或巨大儿,建议及时改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6.吸引器的选择

硅胶或软塑料头的吸引器易于安放,对产妇及胎儿损伤小,是低位或出口助产的理想选择,金属头的吸引器因拉力较大而适用于需要辅助胎头旋转的情况,但同时它可能增加严重头颅损伤的风险,因此需要特殊训练和具有一定经验的人员才能使用。

(二)特殊情况的处理

1.胎位不正时应用胎头吸引器

据文献报道在枕横位和枕后位采用胎头吸引助产的成功率较高,仅有个别病例在胎头吸引后又改用产钳助产。胎头吸引助产的一大优点为可以在牵引的同时旋转胎头,尤其是在枕横位时。虽然有作者倾向于在胎位不正时采用Kielland产钳助产,但若正确使用胎头吸引助产处理胎位不正,母儿并发症明显低于产钳助产。

2.剖宫产术中应用胎头吸引器

有文献报道在剖宫产术中使用胎头吸引器取得良好效果。和产钳以及手术医生的手相比,胎头吸引器所占的空间更小,更有利于胎头的娩出,尤其是在胎头高浮时,同时也不易造成子宫切口的撕裂伤。

3.双胎分娩中应用胎头吸引器

在双胎阴道分娩时采用胎头吸引器协助第二胎娩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在宫口未开全,胎头高浮时运用胎头吸引助产可以有效协助胎儿的娩出。此时应用胎头吸引器明显优于徒手牵引或内倒转。

六、手术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胎头吸引术和产钳术在临床上均有应用,各有其优点,非其他产科手术能完全代替,在产科临床实践中有其重要意义。在分娩时选择产钳还是胎头吸引助产应视母儿具体情况和接生人员的技能而定,二者优缺点比较如下:

1.产钳牵引力大,胎头吸引术牵引力小,在紧急情况下需要较快娩出胎儿时,以产钳为宜,在宫缩乏力时,产钳助产比胎头吸引助产效果好,牵引多数会一次成功。

2.产钳可以解决异常先露如臀位后出头困难。

3.胎头吸引滑脱失败后可改用产钳助产,但应慎重选择病例。

4.产钳术操作复杂,手术技巧要求高,而胎头吸引术操作相对简单,较易掌握,便于推广普及。

5.胎头吸引器放置时不需越过胎头进入产道深处,在产道内占用的空间小于产钳,不易对母体软产道造成损伤,很少导致感染。而产钳术造成严重软产道撕裂伤,阴道血肿的风险明显高于胎头吸引术。

6.产钳术造成胎儿颅脑损伤的风险高于胎头吸引术。

关键点

1.严格掌握使用胎头吸引器的适应证和必备条件。

2.放置胎头吸引器时应使吸引器中心位于胎头的“俯屈点”即矢状缝上后囟前方二横指(约3cm)处。

3.吸引器的牵引应该是间歇性的,与宫缩及孕妇的屏气用力相配合,在宫缩间歇应放松。

(彭 冰 刘兴会) hBz03H8IJlDhVoWUYp/1xl1fkgyFdDxhSAMQJMBjKMuD1o0uvayW3IUbUq1ju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