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阴道分娩条件评估

决定分娩的重要因素有产道、产力、胎儿及社会心理因素,各因素正常且互相适应,胎儿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称为正常分娩。

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腹压是第二产程胎儿娩出的重要辅助力量,肛提肌收缩力是协助胎儿内旋转及胎头仰伸所必需的力量。骨盆三个平面的大小与形状、子宫下段形成、子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会阴体伸展直接影响胎儿通过产道。

一、产道

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在分娩要素中占重要地位,包括骨产道和软产道两部分,特别是骨盆的大小和形态与胎儿的适应性是决定顺利分娩的关键。

(一)骨产道

临床上将骨产道称为真骨盆,分为骨盆入口、中骨盆及骨盆出口三个假想骨盆平面,骨盆出口由两个近似三角形的区域组成前三角与后三角,详见第四章。

(二)软产道

是指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盆底软组织共同组成的弯曲管道。

1.子宫下段的形成

由未孕时的子宫峡部形成。子宫峡部上界为宫颈管最狭窄的解剖学内口,下界为宫颈管的组织学内口。未孕时子宫峡部长约1cm,妊娠12周后逐渐伸展成为宫腔的一部分,至妊娠末期逐渐被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可进一步拉长子宫下段达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逐渐变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逐渐变薄。由于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有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physiological retraction ring),正常情况下此环不易在腹部见到。

2.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cervical effacement):

临产前宫颈管长约2~3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临产后的规律宫缩牵拉宫颈内口的子宫肌纤维及周围韧带,以及胎先露部前羊水囊呈楔状,使宫颈内口向上向外扩张,宫颈管形成漏斗状,随后宫颈管逐渐变短直至消失。初产妇多是先宫颈管消失,后宫口扩张;而经产妇多为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2)宫口扩张(cervical dilatation):

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常能容一指。临产后宫口扩张主要是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的结果。胎先露部衔接使前羊水于宫缩时不能回流;同时由于子宫下段的蜕膜发育不良,胎膜容易与该处蜕膜分离,而向宫颈管突出形成前羊水囊,协助宫口扩张。胎膜多在宫口近开全时自然破裂。破膜后,胎先露部直接压迫宫颈,扩张宫口的作用更加明显。当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胎头才能通过。

(3)骨盆底组织、阴道及会阴的变化:

前羊水囊与胎先露部先扩张阴道上部,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组织,使软产道下段形成一个向前弯的长筒形,前壁短后壁长,阴道外口开向前上方,阴道黏膜皱襞展平,阴道扩张。肛提肌向下及向两侧扩展,肌纤维拉长,使分娩前厚约5cm的会阴体变成2~4mm,以利于胎儿娩出。因妊娠期孕妇阴道及骨盆底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肥大、血管增粗,血运丰富,若分娩时保护会阴不当,易造成裂伤。

二、产力

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子宫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包括子宫收缩力(简称宫缩)、腹肌及膈肌收缩力(统称腹压)和肛提肌收缩力。

(一)子宫收缩力

贯穿于整个分娩过程中,为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能使宫颈管缩短消失、宫口扩张、胎先露下降、胎儿及其附属物娩出。临产后的正常子宫收缩力具有以下特点:

1.节律性

宫缩出现节律性是临产的标志。每阵宫缩均是由弱至强(进行期),维持一定时间(极期)(一般30~40秒),随后从强逐渐减弱(退行期),直至消失进入间歇期,一般持续5~6分钟。当宫口开全时,间歇期仅1~2分钟,宫缩持续可达60秒。反复宫缩直至分娩结束。宫缩时子宫肌壁血管及胎盘受压使子宫及胎盘绒毛间隙的血流量减少;宫缩间歇时子宫血流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胎盘绒毛间歇的血流重新充盈,宫缩的节律性利于胎儿血流灌注。

2.对称性和极性

正常宫缩自两侧子宫角部起,左右对称地迅速向子宫底中线集中,再以约2cm/s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协调地遍及整个子宫,此为宫缩的对称性(图5-1)。宫缩以子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子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宫缩的极性。

图5-1 子宫收缩力的对称性和极性

3.缩复

每次宫缩均引起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宫缩间歇期肌纤维可松弛变长变窄,但不能恢复到原来的长度,经反复宫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这种现象称为缩复(retraction)。子宫体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可使宫腔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部下降,宫颈管消失及宫口扩张。

(二)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

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简称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宫口开全后,每当宫缩时,前羊水囊或胎先露部压迫骨盆底组织和直肠,反射性引起排便的动作,产妇屏气向下用力,腹壁肌及膈肌强有力的收缩使腹压增高。在第二产程末期配以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能迫使胎儿娩出,过早加腹压易使产妇疲劳和造成宫颈水肿,致使产程延长。在第三产程能迫使已剥离胎盘娩出。

(三)肛提肌收缩力

肛提肌收缩力协助胎先露部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将胎先露推向阻力小、部位宽的前方;当胎头先露部达到母亲耻骨弓下方时,该力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当胎盘下降至阴道内时,该力有助于帮助胎盘娩出。

三、胎儿

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及其有无畸形等因素。其中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的一个重要因素。分娩时虽产妇骨盆正常,但若胎儿过大致胎头径线过大,可造成相对性头盆不称导致难产。

(一)胎头颅骨

由顶骨、额骨、颞骨各两块及枕骨一块构成。颅骨间缝隙称颅缝,两顶骨间为矢状缝,顶骨与额骨间为冠状缝,枕骨与顶骨间为人字缝,颞骨与顶骨间为颞缝,两额骨间为额缝。两颅缝交界空隙较大处称囟门,其中位于胎头前方的菱形称为前囟(大囟),位于胎头后方的三角形称为后囟(小囟)。颅缝与囟门之间均有软组织遮盖使骨板有一定的活动余地,故胎头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分娩过程中,通过颅缝及颅骨轻度重叠、缩小体积使胎头变形,利于胎头娩出。过熟儿胎头较大、颅骨较硬,胎头不易变形,有时可导致难产。

(二)胎头径线

主要有四条径线:

1.双顶径(biparietal diameter,BPD)

为两顶骨隆突间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均值约9.3cm。临床以B型超声测此值判断胎儿大小。

2.枕额径(occipito-frontal diameter)

为鼻根至枕骨隆突的距离。胎头以此径线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11.3cm。

3.枕下前囟径(sub-occipito bregmatic diameter)

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的距离,胎头俯屈后以此径线通过产道,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9.5cm。

4.枕颏径(occipito mental diameter)

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间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值约13.3cm。

(三)胎位

纵产式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相一致,容易通过产道。头先露是胎头先通过产道,较臀先露易娩出,可根据胎头矢状缝及前后囟确定胎位。臀先露时胎臀先娩出,较胎头周径小且软,产道不能充分扩张;胎头后出时无充分变形机会使胎头娩出困难。肩先露时胎体纵轴与骨盆轴垂直,妊娠足月活胎不能通过产道,对母儿威胁极大,分娩前需仔细鉴别。

(四)胎儿畸形

胎儿发育异常,如脑积水及联体儿等,由于胎头或胎体过大,通过产道困难,一般可经产前超声诊断。

四、精神心理因素

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可以影响产力,喜悦、紧张、惧怕、担心等各种情绪均可直接影响产程的进展。对分娩有顾虑的产妇往往在分娩早期就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因此应在分娩前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分娩相关的健康教育,让产妇了解各种分娩方式、特点及分娩过程,使产妇树立信心。可开展家庭式产房,Doula分娩,以精神上的鼓励、心理上的安慰、体力上的支持帮助产妇安全度过分娩全过程。

(王媛媛 赵扬玉) NpOz+lts47ePNDfaTcv4FJpgsuXHyVPa08wPm3Fh/wV9jjlr2Af3p/1Kk4hH9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