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骨盆

女性骨盆除具有支持躯干、联系下肢、保护内脏脏器的功能外,还是自然分娩的骨性产道。其大小、形态与胎儿的适应关系是能否完成经阴道分娩的先决条件。因此,产科工作者应掌握骨盆的有关知识,方能正确判断、处理分娩,提高产科质量。

图4-1 正常女性骨盆前倾观

一、骨盆的构成

骨盆由骶骨(sacrum)、尾骨(coccyx)和左右两髋骨(coxae)所构成。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形似三角形,前面凹陷成骶窝,三角形底的中部前缘凸出,形成骶岬(promontory),是产科骨盆内测量对角径的重要据点。尾骨由4块尾骨组成,可略活动,分娩时,下降的胎头可使尾骨向后翘。髋骨由髂骨(ilium)、耻骨(pubis)及坐骨(ischium)融合而成(图4-1)。坐骨的后侧方有坐骨棘突出,为产科检查的重要标志之一;耻骨弓顶端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耻骨坐骨支形成耻骨弓,生理情况下,其角度近于直角;坐骨结节位于骨盆出口的两下端,此结节为一个椭圆形的实体结构,可分为前端、中部及后端。前端可作为临床测量骨盆出口横径的前据点,后端为解剖上骨盆出口最大横径的后据点,是产科检查的重要标志。

二、骨盆的关节及韧带

骶骨借骶髂关节与髋骨相连合,经骶尾关节与尾骨相连合,两髋骨在前方以耻骨联合相连合。骶结节韧带为骶骨、尾骨与坐骨结节之间的韧带;骶棘韧带为骶骨、尾骨与坐骨棘之间的韧带。骶棘韧带的宽度即为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指标。

三、骨盆的分界及骨盆轴

图4-2 骨盆轴

以耻骨联合上缘、后面的骶岬上缘及两侧的髂耻线为界,髂耻线下为真骨盆,上为假骨盆。真骨盆是娩出胎儿的骨产道,分为骨盆入口、骨盆腔及骨盆出口,后侧为骶岬及两骶翼,两侧为髂耻线,前为耻骨联合上缘。真骨盆的结构及径线对分娩至关重要,其前壁长为4.5~5cm,后壁长为10cm,呈弯曲筒状,上段与骨盆入口垂直,胎头下降即沿此线下降到盆腔最阔部位,此线达坐骨棘平面时,即开始弯曲指向出口方向,胎头下降达此平面时,即行旋转,沿此轴线向骨盆出口娩出(图4-2)。假骨盆对分娩虽无直接关系,但其某些径线的长短关系到真骨盆的大小,测量假骨盆的径线可作为了解真骨盆的参考。

四、骨盆平面

从产科学角度一般将骨盆分为3个平面。

第一个平面为骨盆入口平面,即真假骨盆交界面,系指耻骨联合上缘至骶岬间的平面。

第二个平面为中骨盆平面,前界为耻骨联合下缘,后界为第4、5骶椎之间,两侧为坐骨棘。两侧坐骨棘连线是产程中了解胎头下降的重要标志。

第三个平面为骨盆出口平面。出口平面实际上是由前后两个三角形平面所组成,坐骨结节间径为共同的底边。前三角形的顶端是耻骨联合下缘,侧边是两侧耻骨的降支;后三角形的顶端是骶尾关节,侧边是两侧骶结节韧带。

五、骨盆径线(图4-3)

图4-3 骨盆径线

a.骨盆入口横径;b.骨盆出口横径(虚线)、耻骨弓角度(实线);c.骨盆径线(①骨盆入口前后径;②骶耻内径;③骶骨长度;④骶骨弯度;⑤耻骨联合高度;⑥骨盆出口前后径)

1.入口前后径

又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为11cm。

2.骶耻内径

又称对角径,为骶岬上缘中点到耻骨联合下缘的距离,正常值为12.5~13cm。

3.入口横径

左右髂耻缘间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为13cm。

4.入口后矢状径

系横径中央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间距,是虚拟的径线。

5.入口斜径

系一侧骶髂关节至对侧髂耻隆突间距,左右斜径应相等,在产科临床意义不大。正常值平均为12.75cm。

6.中骨盆前后径

系耻骨联合下缘至4~5骶椎关节间距。正常值平均为11.5cm。

7.中骨盆横径

系两坐骨棘间距。正常值平均为10cm。

8.中骨盆后矢状径

系横径中点至4~5骶椎关节的间距,此径线指明中段后骨盆的容积大小,故其临床意义重大。

9.出口横径

坐骨结节为一长椭圆形结构,前端与耻骨坐骨支移行处有一突出点,为临床测量出口的前据点,后端与坐骨支移行处为一弯曲,为X线测量出口的后据点,两坐骨结节后端的间距为解剖上骨盆出口横径,骨盆出口横径与耻骨坐骨支的长短成比例。正常值平均为9cm。

10.出口前后径

系指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距。正常值平均为11.5cm。

11.出口后矢状径

出口横径中央点至骶尾关节前表面间距为出口后矢状径。正常值平均为8.5cm。当出口横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时,正常大小的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12.耻骨弓角度

耻骨弓由两耻骨坐骨支形成,其顶端形成的角度为耻骨弓角度,正常约90°。

13.耻骨联合高度

从耻骨上韧带至耻骨弓状韧带的间距为耻骨联合高度,是估计骨盆深浅的指标。

14.骶骨长度

骶岬至骶骨末端的垂直距离称为骶骨长度,可作为估计骨盆深浅的指标。

15.骶骨弯度

骶骨弯度以第3骶椎体中央为界,分为上下两段,骶骨上段指第3骶椎体中央以上部分,其两侧以骶髂关节与髋骨联合固定;骶骨下段指第3骶椎体中央以下部分,其两侧游离;由于骶骨上下段倾斜度不同,形成骶骨弯曲角。

六、骨盆形态的分类

1.1937年Thomas提出按骨盆入口前后径与横径的比例关系,将骨盆入口分为4型:

(1)长骨盆(dolichopellic pelvis):骨盆入口前后径长于入口横径。

(2)圆骨盆(mesatipellic pelvis):骨盆入口前后径等于入口横径或入口前后径稍大于入口横径,但不得超过1cm。

(3)短骨盆(brachypellic pelvis):骨盆入口横径大于入口前后径1~3cm之间。

(4)扁骨盆(platypellic pelvis):骨盆入口横径大于入口前后径3cm以上。

2.1933年Caldwell-Moloy利用X线立体镜法,根据骨盆的形态及结构提出X线骨盆分类法,依据骨盆入口的形态及骨盆全部结构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1)标准型(pure type):分为4型(图4-4)。

1)女型(gynecoid type):骨盆入口呈横椭圆形,骨盆入口横径远于骶岬近于中央,等于或稍大于前后径。骶骨较宽,骶前表面有适当弧度。坐骨切迹底部中等宽,可容三指,坐骨棘突出不明显。耻骨联合中等高度,耻弓角度近于90°。骨盆侧壁直立,出口宽阔,骨盆前部中等高度,骨盆较浅。

2)扁平型(platypelloid type):骨盆入口呈扁椭圆形,入口横径几近于骨盆入口中央,大于入口前后径,骨盆前、后部均较窄。但曲度较大,骶骨较宽,骶前表面有适当弧度。坐骨切迹底部狭窄,坐骨棘中度突出。耻骨联合中等高度,耻弓角度大。骨盆侧壁直立,骨盆前部中等高度,出口横径宽阔,前后径狭窄,骨盆较浅。

3)类人猿型(anthropoid type):骨盆入口呈长椭圆形,入口横径几近于中央,小于入口前后径,骨盆后矢状径较深。骨盆入口前后两部均较长,入口形态类似于猿类骨盆。骶骨宽度较窄、较长,常由6节骶椎所构成,故后骨盆较深。坐骨切迹底部宽阔,耻骨联合中等高度,耻弓角度较锐,小于90°。骨盆侧壁可直立、内聚或外展,骨盆前部中等高度。

图4-4 女性骨盆(标准型)

①女型;②扁平型;③类人猿型;④男型

4)男型(android type):骨盆入口呈楔形或心脏形,骨盆入口横径近于骶岬,骨盆后部狭窄,前部呈三角形。骶骨较宽,前倾。坐骨切迹底部狭窄,坐骨棘突出明显。耻骨联合较高,耻骨弓角度狭窄。骨盆侧壁内聚,呈漏斗形。骨盆前部较深,内聚,骨质较重,骨盆前后、左右均向内倾斜,因而使骨盆呈漏斗形。

每个骨盆在入口、中段、出口均符合上述标准者,并不多见。

(2)混合型(mixed type):完全符合上述4个标准形态的骨盆较为少见,从而增加了混合形态,混合形态是以其入口最大横径将骨盆入口分为后部及前部,后部的形态名称定为混合型骨盆的首位名称,前部的形态名称定为混合型骨盆的第二位名称,如后部为女型骨盆、前部为类人猿型骨盆,其形态应定名为女猿型骨盆。

(王志坚) cPYe4/eebT7M7Wg1iwLBf1EQItMEcvOddjtrI0PZkh2DKKozW13kVv550XHzzZ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