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外科手术历史

外科(surger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cheirergon”,由cheir(手)和ergon(工作)组合而成,即外科是一种以手术操作为特征的学科。在我国古代,手术的范围仅限于体表的创伤或骨、关节疾病的治疗,因此得名“外科”。而与之相对的,内脏器官的疾病都采用药物治疗,因此称为“内科”。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内脏器官疾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手术来实现,但“外科”这个名称依然沿用至今。外科学(surgical science)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不仅要求掌握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以及治疗的方法,还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外科手术学是研究外科手术理论和方法以及在解剖和生理基础上如何应用各种器械和仪器对伤病的组织或器官进行切除、修补、重建或移植等的操作技术,以解除患者痛楚、治愈伤病的一门学科。

外科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同所有医学科学一样,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四大文明古国均有外科手术的相关记载。早在公元前14世纪,我国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与外科相关的“疥”“疮”等文字的记载。公元前17世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中也有记载实施外科手术的相关规定。公元前1600年,埃及医师印何阗所编著的《艾德温·史密斯纸草文稿》中记录了几十种外科手术的操作步骤。公元前6世纪,印度《苏胥如塔·妙闻集》中也记载了多种外科手术方法。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将伤口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两种,他要求手术前术者严格进行清洁,术中用煮沸的雨水清洗伤口,使伤口容易愈合。公元前1066年到公元前249年,周朝将外科医师统称为“疡医”,《周礼·天官》中记载“分疡医为肿疡、溃疡、金疡、折疡者”。141~203年,汉代名医华佗用“麻沸散”作为麻醉剂,施行死骨剔除术及剖腹术等。《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中记载:“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晋朝时期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全书以对痈疽的辨证治疗为主,还有部分金疮、瘀血、外伤治疗,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镞等内容,全书共载方140余首。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描述了肠吻合、大网膜切除等手术。叙及断肠缝连、腹疝脱出等手术采用丝线结扎血管;对炭疽的感染途径已认识到“人先有疮而乘马”所得病。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中,采用手法复位下颌关节脱位。841年,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伤科专著,记载了骨折整复固定方法和处理开放性骨折需要注意的规则。到了明代,我国中医外科学发展已比较成熟,涌现了大量名医名著。如申斗垣《外科启玄》中记载了对外科器械的煮沸消毒,并提出对“筋瘤”“血瘤”的外科处理。陈实功《外科正宗》一书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其中记载有刎颈切断气管应急用丝线缝合刀口。四大文明古国在外科学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近现代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受宗教信仰和经院哲学的限制,中世纪的西方外科学发展遭受桎梏,一度停滞不前。中世纪的医学校中主要讲阿维森纳的《医典》以及加伦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因不许做流血的手术,严禁尸体解剖,老师们只能照本宣科。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后,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医学界也发生了以帕拉切尔苏斯(1493—1541)为代表的医学革命。他重视实践,反对繁琐的经院哲学,并表示“没有科学和经验,谁也不能成为医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证古代权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师——经验写成的”。在此之后,解剖学、病理学、麻醉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蓬勃发展,推动外科学的进步。

首先革新解剖学的是意大利的达·芬奇,他认为作为现实主义的画家,需要了解骨骼与肌肉,于是从事人体解剖。他曾向气管中吹入空气,发现无论如何用力,心脏都无法膨胀起来。于是他得出结论:过去所谓肺心相通的学说是错误的。他还检查过心脏的构造与形态,发现了主动脉根部瓣膜的活动及其性质,证明瓣膜的作用在于阻止血液回流。安德烈·维萨里(1514—1564)是一名比利时的医生,他在大学学习解剖时,都是教授高坐椅上讲课,由助手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内最多只允许进行3到4次解剖。维萨里不满足这种状况,曾夜间到野外去盗窃尸体来进行解剖。1543年,他将工作中积累起来的材料整理成书,公开发表,这本书就是《人体的构造》。安德烈·维萨里也被称为现代解剖学之父。病理解剖学奠基人——意大利解剖学家乔瓦尼·巴蒂什·莫尔加尼(1682—1774)于1761年出版了《疾病的位置与病因》,揭示了疾病的症状与器官病变之间的关系。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损伤,而且认为每一种疾病都有它在某个器官内的相应病变部位。在他以后医师才开始用“病灶”解释症状。

在消毒和麻醉技术出现之前,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医生不得不加快手术速度,粗暴地完成手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伯特·利斯顿(1794—1847),他做截肢手术平均只需要两分半钟,被誉为“伦敦西区第一快刀”。他的手术现场有很多医学生在旁听席观看,利斯顿有时候会把刀叼在牙中间,冲围观者叫道:“给我计时,先生们,给我计时!”然而在一次手术中,他仅用25秒就截掉了病人的腿,因为动作太快,不小心切掉了助手的手指。病人和助手在术后都因感染所导致的败血症而死亡。更为遗憾的是,当时观看手术过程的一名观众也因受不了场面的血腥而休克死亡。这一场著名的死亡率高达300%的手术看似荒诞,但无疑揭示了在麻醉技术和抗菌药物出现之前,外科医生和患者所陷入的困境。1799年,汉弗里·戴维在气疗研究所研究气体对人体的作用时,发现了一氧化二氮可以减轻痛苦的特性,他称之为“笑气”。1842年,美国医生克劳福德·威廉森·朗(1815—1878)首次使用乙醚浸湿的毛巾让患者吸入,成功在患者未感觉到痛苦的情况下切除了其颈部直径为1.5英寸的肿瘤。1892年,施莱西用可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但因其毒性高,不久便由普鲁卡因代替。此后,麻醉药物及麻醉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L.巴斯德发现病原微生物以前,维也纳的产科医生塞梅尔魏斯(1818—1865)于1847年证明产褥热的真正原因是手和产科器械带进了感染因素,主张用漂白粉溶液洗手,使产妇死亡率由10%下降为1%。根据巴斯德的发现,英国外科医生J.利斯特(1827—1912)认为,伤口中的腐烂和分解过程是由微生物所引起。他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室、手术台、手术部位和伤口,大大减少了创伤化脓和手术后的死亡率。1886年,E.贝格曼(1836—1907)采用热压消毒器进行消毒,外科手术才真正进入了无菌手术的时代。

在解决了这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后,外科手术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一大批外科学家为外科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贡献。瑞士的T.柯赫尔建立了规范有效的甲状腺切除方法,并获19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外科学医生。1912年,历克西·卡雷尔因创立了有效的血管吻合方法以及对器官移植研究的贡献也荣获了诺贝尔奖。1954年,美国医生约瑟夫·默里成功地在一对双胞胎之间进行了首例肾移植手术,并于1990年获诺贝尔奖。我国的外科学之父裘法祖改进了包括胃大部切除术、门静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为我国外科学事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初,低温麻醉、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道路;60~7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创伤、整复和器官移植外科的前进;70年代后,现代外科微创理念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传统手术的创伤,减轻了病人的痛苦。70年代后半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处理和实时成像、三维结构重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各种纤维光束内镜的出现,加之核医学以及影像医学(从B型超声、CT、MRI、DSA到SPECT、PET)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近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医疗行业也搭上了科技发展的快车。尤其是腔镜微创外科、精准手术外科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这其中最具革命性的尖端外科技术就是机器人手术操作系统。这一技术不但解放了外科医生,而且使外科手术朝着更加精准、稳定和高效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据统计,当今全球人口平均寿命为71.6岁。然而仅仅在一百年前,这一数字还只是31岁。这令人叹为观止的进步和许多因素有关,而其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原因是医学的进步和外科的兴起。外科学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经验的积累阶段、近代直观思维阶段、二战后的理论思维阶段到现代的在理论思维基础上的新技术应用阶段。人类的认识经历了从实践到理论,然后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发展都体现出医学综合的特点,是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分化与重组、融合与综合推动了外科发展的进程。

(王少帅 马 丁) TfEZhH1gQBHnlwXqf9h8tZvImfrSeO9EQt5+7v8zq9HR5WJHiZxl/msDr+4KMf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