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月经生理

女性的一生,每个阶段都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其中以生殖系统的变化最显著,围绕月经周期发生着一系列生理变化。

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是女性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女性可以通过月经来判断自己是否怀孕、协助发现早期疾病、指导安全期避孕等。

月经表现为周期性变化,正常间隔21~35天,平均28天,每次持续时间2~7天,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子宫内膜组织学的周期性变化引起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在雌激素作用下,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血管均呈现出增殖性变化。黄体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使得增殖期的内膜继续增厚,腺体增长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子宫内膜的功能层犹如海绵状,它从基底层崩解脱落的过程就是月经期,也是孕酮和雌激素作用撤退后的结果。

一、女性不同阶段性生理特点

(一)新生儿期(出生后4周内)

受母体胎盘及母体性腺所产生的雌激素影响,女性新生儿常见外阴较丰满,乳房略隆起或少许泌乳。脱离胎盘循环后,血中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可出现少量阴道流血。这些生理变化均属正常,短期内可自然消退。

(二)儿童期(出生4周到12岁左右)

8岁之前,女孩的生殖系统还属于“幼稚型”:阴道狭长,上皮薄、无皱襞,细胞内缺乏糖原,阴道酸度低,抗感染力弱,容易发生炎症;子宫小,宫颈较长,约占子宫全长的2/3,子宫肌层亦很薄;输卵管弯曲且很细;卵巢长而窄,卵泡虽能大量自主生长,但仅发育到窦前期即萎缩、退化。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均位于腹腔内,接近骨盆入口。

约8岁起,卵巢内的卵泡受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影响开始有发育的迹象,虽然也分泌性激素,但仍达不到成熟阶段,卵巢形态逐步变为扁卵圆形。其特征表现为:皮下脂肪在胸、髋、肩部及耻骨前面堆积;子宫、输卵管及卵巢逐渐向骨盆腔内下降;乳房开始发育。

(三)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定义青春期为10~19岁,可供参考。这一时期的女性生理特点表现为:①全身发育,特别是身高迅速增长。②第一性征:卵巢发育与性激素分泌逐渐增加,内、外生殖器进一步发育。外生殖器从幼稚型变为成人型,阴阜隆起,大阴唇变肥厚,小阴唇变大且有色素沉着;阴道长度及宽度增加,阴道黏膜变厚并出现皱褶;子宫增大,尤其宫体明显增大,使宫体占子宫全长的2/3;输卵管变粗,弯曲度减小;卵巢增大,皮质内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致使卵巢表面稍呈凹凸不平。③第二性征,即生殖器官以外的女性特有的征象:音调变高;乳房丰满而隆起;出现阴毛及腋毛;骨盆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胸、肩部皮下脂肪增多,逐渐显现出成熟女性特有的体态。④月经来潮是青春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青春早期各激素水平开始有规律性波动,直到雌激素水平达到一定高度而下降时,引起子宫撤退性出血即月经初潮。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尚不健全,故初潮后月经周期也多无一定规律。⑤青春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从青春期开始,雌激素水平虽达到一定高度,但尚不足以引起黄体生成激素达到高峰,故月经周期表现为不规律且多为无排卵性。据报道,月经初潮后的2年内,55%~95%月经周期为无排卵性。随后,卵泡刺激素水平上升,雌激素也上升至成人排卵前的高峰水平,并持续一定时间,当出现正反馈作用,诱发LH高峰,即进入有排卵性的月经周期。此时,青春期女孩虽已初步具备生育能力,但整个生殖系统的功能尚未完善。

(四)性成熟期(生育期,一般自18岁左右开始,历时约30年)

这一阶段,女性的性功能旺盛,卵巢功能成熟并分泌性激素,排卵期规律性地周期变化,生殖器各部和乳房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周期性改变。

(五)围绝经期(可始于40岁,历时短至1~2年,长至10~20年)

此期长短不一,因人而异,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衰退、萎缩,也称为更年期。

(六)老年期(一般60岁后妇女机体逐渐老化,进入老年期)

卵巢功能已衰竭,主要表现为雌激素水平低落,不足以维持女性第二性征。生殖器官进一步萎缩老化。骨代谢失常引起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

二、月经期临床表现

月经第一次来潮称月经初潮。月经初潮年龄多在13~14岁。月经初潮的迟早,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我国各地区月经初潮年龄相差不大,气候影响不像以往报道那样显著,但体弱或营养不良者月经初潮可较迟,而体质强壮及营养好者,月经初潮可提早。月经期的4个特性如下:

(一)月经血来源

正常月经来潮的初12小时,出血来自塌陷缺血的子宫内膜功能层的血管破裂,24~36小时子宫内膜功能层脱落;36小时后,由于内膜血管残端血栓形成及内膜修复,出血迅速减少并停止。

(二)月经血的特征

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的主要特点是不凝固,但在正常情况下偶尔亦有些小凝块。由于纤维蛋白的溶解,月经血内缺乏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剥落的子宫内膜中含有极多的活化物质混入经血内,使经血中的纤溶酶原激活转变为纤溶酶,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裂解为流动的分解产物。同时,内膜组织含有的其他活性酶能破坏许多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Ⅰ、Ⅴ、Ⅶ、Ⅷ、Ⅸ),妨碍血液凝固,以致月经血变成液体状态排出。

(三)月经的临床表现

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间隔21~35天,平均28天,每次持续时间2~7天,正常月经量为20~60ml。正常女性中,月经持续时间及出血量的差异很大,如每月失血量超过80ml即为月经过多。

(四)月经期的伴随症状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由于经期盆腔淤血及子宫血流量增多,有些女性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坠感。也有个别女性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如头痛、失眠、精神忧郁、易激动)、胃肠功能紊乱(如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以及鼻黏膜出血、皮肤痤疮等,这些症状并不严重,不影响工作和学习。

三、月经周期

(一)月经周期的调节

下丘脑、垂体与卵巢之间相互调节、相互影响,形成了完整又协调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着月经周期的调节。下丘脑是上级司令,以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调节垂体黄体生成素(LH)以及卵泡刺激素(FSH)的释放,从而达到调控卵巢功能的目的。卵巢在促性腺激素作用下,发生周期性排卵,并伴有卵巢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反过来,卵巢分泌的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又具有反馈调节作用,从而使循环中的LH和FSH呈密切相关的周期性变化。

(二)子宫内膜组织学的周期变化

1.增殖期

月经出血的第5~14天,在雌激素作用下,内膜表面上皮、腺体、间质细胞、血管均呈增殖性变化。

2.分泌期

排卵后1~5天,主要在孕激素的作用下,内膜继续增厚,腺体更增长弯曲,间质水肿。排卵后5~10天,腺体扩张弯曲达最高程度,腺腔内有糖原等分泌物,间质水肿更明显,细胞肥大呈蜕膜样变,螺旋小动脉盘曲扩张。

3.月经期

经前24小时,内膜螺旋动脉节段性阵发性痉挛及扩张,导致功能层远端血管壁及其组织缺血坏死,剥脱出血。

(三)子宫内膜的局部调控

子宫内膜组织学变化是连续的,在各期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关系。

子宫内膜在雌激素的作用下,间质细胞能产生一种与蛋白质相结合的碳水化合物,即酸性黏多糖(acidic mucopolysaccharide,AMPS)。雌激素不但能刺激AMPS的产生,还能使之浓缩及聚合,形成间质中的基础物质。AMPS有一定的黏稠性,对增殖期子宫内膜的成长起着重要支架作用。排卵后,孕激素可抑制AMPS的生成和聚合,促使其降解,致使间质中的基础物质失去其黏稠性,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有利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在细胞和血管之间自由交换,为内膜提供充足营养物质。只有内膜这片孕育的土壤肥沃起来,受精卵这颗种子才能根植于土壤,健康发育。

在子宫内膜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细胞颗粒,称之为溶酶体。溶酶体中有各种水解酶如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酸酶等,它们能使蛋白质、核酸和黏多糖分解。雌、孕激素能促进这些水解酶的合成。这些水解酶平时保留在溶酶体内,由脂蛋白酶与外界隔开,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排卵后若卵子未受精,黄体一经萎缩,雌、孕激素水平下降,溶酶体膜的通透性便增加。水解酶进入组织会影响子宫内膜的代谢,对组织也有破坏作用,造成内膜的剥脱和出血。 jmoIAuF8upvkE/TdfMsdEIAhrIKsIhRGivNj8RpNKBoNMEhuygPwJ6zuIRxi4H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