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无排卵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一、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青春期妇女由于H-P-O轴功能初始启动,各个层面的激素相互之间的刺激和反馈功能尚未成熟、完善,达不到性成熟期以后稳定的周期性卵泡发育、成熟和排卵。因而,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停滞或闭锁,无法出现正常的周期性的雌孕激素合成和分泌。比如,在子宫内膜造成单一雌激素刺激而出现突破性出血;在卵泡的不断停滞发育和闭锁中雌激素分泌减少,可发生子宫内膜的撤退性出血。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是无周期性排卵,缺乏孕激素,子宫内膜等靶器官仅仅受到雌激素的单一影响,无分泌期变化。在雌激素的长期作用而无孕激素对抗的情况下,子宫内膜可能出现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甚至非典型增生、癌变。还有少数女性由于雌激素分泌不足,内膜出现萎缩性改变。

围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贮备功能下降,卵巢来源的抑制素分泌不足,导致垂体分泌的FSH分泌增多,卵泡发育期缩短或不能发育成熟,出现周期缩短、周期延长或闭经等情况。围绝经期妇女体内有一定量的雌激素,但因卵泡发育及排卵异常故而缺乏孕激素的作用,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当体内单一雌激素水平波动时子宫内膜剥脱出血。

二、临床表现和诊断

(一)临床表现

由于卵巢无周期性排卵,子宫出血的时间不定,持续时间不等,可持续数天,长达十余天甚至超过1个月。在单一雌激素影响下,子宫内膜仅仅表现为增殖样变,缺乏孕激素作用的分泌样变化。因而,子宫内膜呈现致密、不同步的脱落,也缺乏分泌期内膜的月经自限机制(螺旋血管的收缩和血栓形成、局部前列腺素)。由于脱落的内膜厚度和部位不同,因此子宫出血量可能少于月经量,或与平时月经量相等,也可能出现大出血而导致贫血甚至休克。

(二)诊断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首先要排除引起AUB的器质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妊娠相关疾病、妇科炎症、肿瘤、创伤、内膜局部病变等,通过盆腔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尿血HCG、超声及必要时宫腔镜检查后才能明确诊断。在诊断该病时,患者年龄段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最常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妇女,但育龄妇女在精神、情绪和环境变化时也可发生此病,因而也不能忽视这一人群。

诊断流程如下:

1.除外器质性病变
(1)病史:

①年龄。②异常出血模式:周期、经期及经量,是否紊乱。③月经婚育史、避孕史,是否妊娠。④现治疗:是否受治疗的影响,是否为医源性。⑤其他病史:是否为内科合并症,个人及家族史。

(2)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及妇科检查,排除外阴、阴道、宫颈的出血,以及子宫、附件炎症和肿瘤的可能。

(3)辅助检查: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血HCG检查、宫颈细胞学[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和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盆腔超声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疾病。

2.判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类型

根据患者年龄、临床表现和相关辅助检查(如激素检测及子宫内膜活检)判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种类,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还是有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三、治疗策略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策略首要是止血,无论是诊断性刮宫、性激素或止血药治疗,力争用药后24小时减少出血,48~72小时出血停止。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血止后需要调整月经周期,逐步过渡到正常有排卵周期,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无排卵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可以考虑促排卵治疗。针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在止血后,也要调节周期,使患者平稳过渡到绝经期,并避免子宫内膜在单一雌激素长期作用下的过度增生,甚至癌变。

(一)性激素止血治疗

对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止血治疗而言,性激素止血是首选治疗,疗效也是肯定的。止血方案要依据患者的年龄、出血量和贫血状况而定。

1.子宫内膜生长修复法

①适应证:对于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且贫血严重者可以采取雌激素治疗止血。②机制:大剂量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生长,修复创面从而达到迅速修复内膜的目的。③具体方法:给予戊酸雌二醇3~4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原剂量维持3天,此后逐渐递减,减量以不多于原剂量的1/3为原则,每3天减量1次,直至维持量1mg/d,连续服用20天左右,血红蛋白>100g/L时,后10天加服孕激素撤退出血。此方法目前不常用。

2.子宫内膜脱落法

①适应证:对于不贫血或轻度贫血如血红蛋白>90g/L的、出血量不多的患者,适合于各个年龄段。②作用机制:应用孕激素可以使子宫内膜转为分泌期,停药后发生撤退性出血,即所谓药物性刮宫,从而起到止血的效果。③具体方法:黄体酮20mg/d,肌内注射5天,或醋酸甲羟孕酮6~10mg/d,连用7~10天;或黄体酮胶囊200~300mg/d,连用10天;地屈孕酮20mg/d,连用10天。多数在停药后2~7天出现撤退性出血,再予以周期调节。

3.子宫内膜萎缩法

①适应证:一般常用于围绝经期女性,出血量多、中度以上贫血者,可以采用高效人工合成的孕激素或复方口服避孕药。②机制:高效合成孕激素或以孕激素为主的复方口服避孕药可以使内膜萎缩,从而达到止血目的。③具体方法:先给予复方口服避孕药1片,q.8~12h.,血止后维持原剂量3天,改为1片,q.12h.,同样维持3天后再减量至每天1片,维持20天或更长时间无血期,血红蛋白>100g/L再停药撤血。

高效孕激素可给予左炔诺孕酮1.5~3mg/d,炔诺酮5~10mg/d,血止后根据递减原则维持,维持量连用21天,停药前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高于100g/L时停药。

特别提示:对于年龄>40岁,或有高危血栓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风险者,要在充分评估风险和权衡利弊后慎重使用。

(二)手术治疗

对于有性生活妇女,尤其是围绝经期妇女,当出血量大且超声提示内膜厚者应首先进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内膜病变,并达到止血目的。

若内膜系非典型增生,围绝经期的患者可行子宫全切术。对于未完成生育的患者,可以在密切随访下给予大剂量高效人工合成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甲地孕酮)逆转内膜,内膜逆转正常后积极促排卵或借助辅助生殖,解决生育问题。若为内膜癌,按内膜癌治疗指南进行相关治疗。

(三)其他治疗

对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止血,非激素止血药物作为辅助治疗是必要的,这类药物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K、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等。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由于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大,易出现继发性贫血。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对于重度贫血或失血性休克患者需要补充含铁补血药物,甚至输注红细胞悬液。若有感染的风险,抗感染治疗也是必要的。

(四)月经周期调节

月经周期调节包括孕激素、口服避孕药、雌孕激素序贯3类,在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血止以后需要采取措施,控制周期,防止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再次发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方法。

1.孕激素后半周期法

从撤退性出血第15天开始每天口服黄体酮胶囊200~300mg/d,或者地屈孕酮20mg/d,连用10~14天。酌情应用3~6个周期。

2.孕激素全周期法

从撤退性出血第5天开始每天口服黄体酮胶囊200~300mg/d,或者地屈孕酮20mg/d,连用20天。

3.复方口服避孕药

可以很好地控制周期,尤其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但对有血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及35岁以上吸烟的女性或40岁以上的女性不宜使用。

4.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法

此种方法不常用。如考虑内源性雌激素不足的患者可以应用。即从周期第5天起,每天1~2mg戊酸雌二醇或其他相当剂量雌激素,连服11天后联合黄体酮200~300mg/d或醋酸甲羟孕酮4~8mg/d或地屈孕酮20mg/d继续服用至少10~14天。也可采用复方口服制剂,如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雌二醇。

5.宫内孕激素缓释系统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节育系统(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 auterine system,LNG-IUD)可有效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基于其宫腔内局部释放左炔诺孕酮,抑制子宫内膜生长。临床证实能有效减少97%经血量,初期会经历月经间期出血,1年后约15%闭经。

(五)促排卵治疗

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有生育要求时,可采取促排卵治疗,药物有氯米芬、人类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enopausal gonadotropin,hM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 otyCcZEZFoEKLIlckGVs2aBHg8ojXmypX72J/pw0J/pLMIaFfvxncedQMnzq+7n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