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疫苗与疾病控制

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以及消灭针对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保护受种者,还可对其周围未接种者产生一定的保护效应,降低社区中疾病的社会和经济负担。人群中保持高疫苗接种率,可完全阻止疫苗针对传染病的人际传播。人类利用疫苗接种为主的策略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消灭指日可待,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阻碍和挑战。

一 全球疫苗针对传染病控制

人类通过疫苗接种为主的措施,已彻底消灭天花,并有效控制脊髓灰质炎、白喉、乙型病毒性肝炎、破伤风、百日咳、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狂犬病和轮状病毒性胃肠炎等传染病。

1.消灭天花

天花是一种出疹性病毒病,曾在全球范围流行,在人口密集地区常呈地方性流行。19世纪末前天花的类型为重型,未接种疫苗者死亡率高于30%,多数幸存者面部会留下明显的瘢痕。我国早期使用人痘法预防天花,人群接种后的病死率远低于自然感染,但存在因接种而发生感染天花的风险。19世纪初期牛痘用于我国人群接种预防,人痘接种随之逐渐消失。

消灭天花是全球所有国家都需要应对的问题,因为天花很容易从流行国家输入至非流行国家而引起再次暴发流行;多数天花流行国家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消灭疾病也需要国际上的援助。WHO在1958年首次提出了全球消灭天花的计划,消灭行动策略包括:每个国家大规模接种疫苗,并确保效价和稳定性,疫苗覆盖至少80%的人群;监测和控制,即发现病例并隔离以及暴发控制。

技术层面的革新主要包括疫苗制备和接种方法,这在天花消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冻干疫苗的出现,解决了热带地区(包括非洲、南美和亚洲,也是全球主要天花流行区)的储存和运输问题;WHO提供疫苗制造的技术指导,如提供冻干疫苗生产手册和检定业务,使得各国生产的冻干疫苗的质量达到规定标准。随着预防接种技术的发展,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得到了提高。WHO号召各国淘汰传统划痕法或旋转柳叶刀法接种。使用喷气式注射器可在短时间内接种大量人群,迅速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但该设备保养和维护成本高,不适用于人口稀少地区。分叉式针头(又称“缝纫机针式”)用于多刺法效果良好,并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采用分叉式针头接种天花疫苗,所需剂量仅为常规剂量的1/4,而且工作人员经过简易培训后即可掌握使用方法;到1969年所有国家已使用分叉式针头进行天花疫苗的接种。

随着各国尤其是天花流行国家开始重视疾病监测,全球的天花逐渐得到控制。到1970年,非洲中西部地区的20个国家已消灭天花,巴西于1971年消灭,印度尼西亚在1972年消灭,亚洲于1975年消灭。埃塞俄比亚1976年天花终止传播,索马里于1977年消灭。全球最后1例自然感染的天花病例于1977年10月26日发生在索马里。1978年,英国发生了2例实验室感染的天花病例,之后再无天花病例发生。1980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根据WHO全球委员会的建议,宣布全球已消灭天花,并建议停止天花疫苗的常规接种。到1986年,世界各地已经停止天花疫苗的接种,目前只有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苏联西伯利亚的VECTOR病毒研究所留存天花病毒。

2.消灭脊髓灰质炎的目标

在疫苗广泛使用前,脊髓灰质炎是引起人类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暴露脊髓灰质炎病毒后约每200个儿童中会有1个发生麻痹,其中多数麻痹病例会留有永久性残疾;5%~10%麻痹病例死亡。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做出了2000年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决定。为实现该目标,WHO在世界范围内所有脊髓灰质炎流行国家实施策略:①1岁以内婴儿达到和保持至少三剂次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的高常规接种率;②国家免疫日期间为所有低龄儿童实施加强剂次OPV接种,以迅速阻断脊髓灰质炎病毒的传播;③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最可能低水平传播的地方开展“扫荡式”预防接种活动;④建立并完善灵敏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系统,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体系。2009年全球1岁内婴儿三剂次百白破(DPT)疫苗接种率为82%(该指标可反映三剂次OPV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大规模OPV免疫活动(即国家免疫日期间进行预防接种)是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地方性流行的国家有效降低病毒广泛传播的唯一策略,如2010年在49个国家共开展了308次OPV强化免疫活动,接种3.92亿人,绝大多数为5岁以下儿童,使用了约20亿剂OPV;同年各脊髓灰质炎流行国家全年至少开展了6次大规模强化免疫活动。所有国家采取了监管完善的逐户接种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接种质量,尽可能在5岁以下儿童达到最高免疫接种率。经过综合努力,全球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株感染病例数量从1988年在125个国家中的35 251例(估计实际约350 000例),下降到2011年的650例,再到2017年2个国家中的20例,病例数减少了99%以上。超过1 600万人口避免了瘫痪,80%人口居住区(按WHO分区)已经通过无脊髓灰质炎认证。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仅在少数地区循环,如在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仍有地区性流行;在Ⅲ型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中仅有Ⅰ型被检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儿童接受免疫,在不久的将来消灭脊髓灰质炎这个古老的传染病的目标将得以实现。

这些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大量OPV的使用,在感染地区或高风险地区,每年约有4亿儿童接受超过22亿剂次的免疫,OPV有黏膜免疫作用,因而该疫苗不仅保护儿童不受感染,而且可以阻止社区中的人际间传播,最终可阻断所有的人际间传播而达到消灭疾病的目标。但该减毒疫苗含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可导致接种儿童发生疫苗相关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进而发展为循环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在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被根除后,持续应用OPV就与消灭疾病的目标产生矛盾,因此须适时停用OPV。

在2015年9月宣布全球已根除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所有国家在2016年4月下旬停用三价OPV(含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而改用二价疫苗(含Ⅰ和Ⅲ型病毒)。该举措有重要意义,因为在过去10年间约有40%的疫苗相关麻痹病例(每年200例)和90%的疫苗衍生病毒循环暴发都与三价疫苗中的Ⅱ型病毒有关。

3.消除麻疹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也是一种传统的儿童传染病。无疫苗时代麻疹呈周期性流行,流行的强度和频率取决于人口规模、个体间的接触率,以及通过出生和迁移实现人群中的易感者增加等因素。麻疹疫苗应用于人群以来,麻疹流行规模减小,流行间隔延长,一些地区的麻疹控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2000年,麻疹仍是儿童因疫苗可预防疾病而死亡的首要病因,麻疹在5岁以下儿童死因中居第5位。

消灭麻疹比消灭天花难度要大,因为麻疹传染性强,感染年龄较小,并且麻疹疫苗的有效接种年龄较大。1989年世界卫生大会确定了全球控制和消除麻疹的目标。消除麻疹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策略不同,包括:①控制阶段。通过持续控制措施,将疾病发病或流行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此阶段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婴儿达到较高的1剂次麻疹疫苗(MCV1)常规接种率,以降低麻疹发病和死亡;在大城市及其他有大量未免疫儿童和死亡病例的地区,可针对9月龄至3~5岁儿童开展群体性预防接种。②预防暴发阶段。当麻疹发病持续减少时,应采取积极的接种策略来提前预防暴发的发生或完全阻断麻疹病毒传播。一些国家通过群体性预防接种的方式接种第2剂次,产生较高人群免疫力,阻断麻疹病毒传播。一些国家在完成初始补充免疫后,通过入学时接种完成复种剂次。③消除阶段。该阶段是指通过持续的控制措施,将疾病的发病率降低至0。

2010年世界卫生大会为控制麻疹而设定了须在2015年完成三个目标:①提高1岁儿童第1剂含麻疹成分疫苗(MCV1)的常规免疫接种率,要求国家水平≥90%及地区水平≥80%;②麻疹年发病率降低至<5/100万;③与2000年比,麻疹死亡率降低95%。2012年世界卫生大会采用了全球疫苗行动计划(GVAP)提出的工作目标,在2015年6个WHO区域中的4个区消除麻疹,2020年5个区消除麻疹。目前6个区的国家都已确立2020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2000—2017年间,全球MCV1接种率从72%升高到85%,但2010年起保持于84%~85%,WHO各个区间的差别巨大。2013年起MCV1的接种率在非洲区(69%~70%)、美洲区(92%)、欧洲区(93%~95%)及西太区(96%~97%)都保持稳定。2013—2017年间,东地中海区的MCV1接种率从78%提高到81%,东南亚地区从84%提高到87%,西太区则自2006年起MCV1达到并保持在95%以上。2017年,全球的118个国家MCV1接种率≥90%,较2000年的85个国家有所增加,较2016年的120个国家微降。2000—2017年间,MCV1≥90%提升最大国家所占的百分比最高为非洲区(从9%增加到34%)及东南亚地区(从27%提高到64%)。2017年,78个国家在国家水平的MCV1接种率≥95%,45个国家在省级水平MCV1接种率≥80%。全球范围内,2017年共有2 080万婴儿未能通过常规获得接种MCV1。

MCV2接种率从2000年的15%提高到2017年的67%,这主要是因为提供2剂次免疫的国家数量从2000年的98个提高到2017年的167个。2000—2017年间,MCV2接种率增加最多为东南亚区(从3%到77%)和西太区(从2%到94%)。

2017年,约39个国家的2.05亿人通过53次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获得免疫。2010—2017年间,1 476 826 523人通过443次麻疹补充免疫活动获得免疫(年均55次),其中172次免疫补充活动中包括了健康干预。

2017年,已有189个国家开展基于麻疹病例的监测。2000—2017年,全球麻疹病例的数量减少80%,从2000年的853 479例降低到2017年的173 330例;麻疹发病率下降83%,从145/100万下降到25/100万。报告年麻疹发病率<5/100万的国家所占的比例从2000年的38%(64/169),上升到2016年的69%(122/176),而又下降到2017年的65%(119/184)。根据模型估计,2007—2017年10年间麻疹死亡人数下降80%,从2000年的545 174例到2017年的109 638例。与无疫苗时代相比,2000—2017年间MCV免疫减少了全球2 110万人的死亡。

4.防范流感

和天花不同,流感是不可能被消灭的疾病,这是因为:①和天花只有人类一个宿主不同,禽类为甲型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而某些动物物种(如猪)也能支持某些亚型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流行;②流感病毒的变异频繁,需要经常更新疫苗。流感病毒每年导致全球10亿人感染、发病,每年因季节性流感感染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导致65万人死亡,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另一方面,流感大流行仍然不断发生,1918年流感大流行随后的100年间又相继发生了三次流感大流行,分别是1957年H2N2、1968年H3N2以及2009年的H1N1流感大流行,给全球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自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以来,每次大流行后都会出现新的季节性流感病毒株取代或与之前季节性流感病毒株共同流行,现在季节性流感病毒由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和H3N2亚型流感病毒)和B型流感病毒(Yamagata系和Victoria系)组成。季节性流感已成为影响全球的重要疾病负担,对公共卫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重要威胁。

流感疫苗是应对季节性流感疫情的有效手段。虽然WHO推荐的疫苗株与各国当季实际流行的病毒株有时不匹配,不能有效预防流感而导致流行水平增高,但总体上流感疫苗在应对流感疫情和保护人类健康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在2009年全球流感大流行期间,我国率先研制成功甲流病毒裂解疫苗,开展的大规模、前瞻性、纵向队列研究显示,甲流疫苗的保护率可达到87.3%,在之后的流行季节中也保持了一定的保护效果。多年的人群应用表明流感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接种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缺点是需要每年更换疫苗株即每年接种。因此研发不需要每年接种的疫苗是今后流感疫苗的发展方向,目标是不仅可以对所有亚型的流感产生保护,而且不需要更换疫苗株。最近的研究进展表明通用型流感疫苗在未来20年研制成功成为可能,如通用型保护性抗体的发现和T细胞免疫保护效果的研究等。通用型疫苗也提出了明确的定义,包括:保护率至少75%;对甲型流感各亚型均有保护(同时对B型流感具有保护是第二个目标);保护作用至少持续1年,最好能够提供对多个流行季节的保护;对所有年龄人群都有效。

5.应对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因首次暴发的地点在非洲埃博拉河谷而得名,埃博拉病毒已对公共卫生构成潜在威胁,并且可能会成为生物恐怖的开发目标。埃博拉病毒被WHO评为生物安全等级4级病毒。2014年西非埃博拉暴发后,日渐增多的病例数及不断扩大的传播范围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研究安全、广谱、高效的埃博拉疫苗被加快推进。目前约有12种埃博拉疫苗处于研发阶段,其中4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1种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埃博拉疫苗在早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如rVSV-ZEBOV疫苗在Ⅲ期保护效力试验中获得成功,使得埃博拉暴发疫情的防控见到曙光。全球疫苗及免疫联盟(GAVI)已订购30万剂rVSV-EBOV疫苗,虽然未经正式注册,但该疫苗可在埃博拉疫情暴发中使用。

二 中国疫苗针对传染病控制

天花、麻疹、脊灰、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7种传染病曾为影响中国居民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中国通过预防接种,尤其是计划免疫的实施和扩大免疫规划,相关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均降到历史最低水平。根据疫苗使用时间及采取预防接种策略、政策要求和实施进展等,可将七种传染病防控从1950年至今分为五个阶段:①1950—1965年:又称突击接种前期阶段,代表性策略是发动秋季种痘运动,大力推行全民种痘。②1966—1977年:又称突击接种后期阶段。“赤脚医生”的诞生为农村预防接种服务网络的实现奠定了基础。③1978—1987年:又称计划免疫前期阶段,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与国际组织合作基本建成了计划免疫冷链系统。④1988—2007年:称计划免疫后期阶段,提出1988年、1990年、1995年分别以省、县、乡级为单位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和中国实现无脊灰、消除麻疹的目标。⑤2008—2018年:又称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在原有5种疫苗预防7种疾病基础上,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品种增加到15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其中儿童常规接种为12种疫苗预防12种疾病。免疫规划程序进一步优化,免疫服务规范水平得到广泛提高。

1.7种疾病不同阶段总体发病和死亡

7种疾病年平均发病数最高阶段为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阶段,超过550万例;最高年份1959年超过1 170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发病数为4.29万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12%;2018年7种疾病合计2.79万例;五个不同阶段(除突击后期阶段外)的年平均发病数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7种疾病年平均发病率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超过750/10万;最高年份1959年发病率为1 743.76/10万;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发病率为3.16/10万,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59%;2018年发病率为2.00/10万;五个不同阶段的年平均发病率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数和发病率在计划免疫后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最显著。

6种疾病(不含天花)年平均死亡数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超过9万例;最高年份1959年死亡数超过33.74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死亡仅为123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86%;2018年死亡148例。五个不同阶段的年平均死亡数呈显著下降趋势,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最显著,下降幅度接近100%。

2.天花

中国1950—1961年各年报告的天花病例数分别为67 091例、68 101例、11 350例、3 439例、455例、512例、594例、317例、500例、743例、44例、0例。1950年发病率最高为12.16/10万,1960年下降到0.01/10万,1961年后再无天花病例报告。

3.麻疹

麻疹年平均发病数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接近400万例,最高年份1959年发病超过957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发病数为3.59万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07%;2018年为历史麻疹发病最低年份,发病数仅为3 940例。麻疹年平均发病率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为606.34/10万;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为2.65/10万,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56%;五个阶段的年平均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呈显著下降,尤其是计划免疫后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幅度超过97%。

麻疹年平均死亡数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为6.33万例;死亡数最高年份1959年超过26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死亡数仅为27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96%;2018年麻疹死亡仅1例。五个阶段的年平均死亡数显著下降,在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最显著,下降幅度接近100%。

4.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年平均发病数最高阶段为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阶段,为1.18万例;最高年份1964年发病数为4.41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发病数为2例(均为输入病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接近100%;1994年后无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脊髓灰质炎年平均发病率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超过1.86/10万;前四个阶段的年平均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呈显著下降。

脊髓灰质炎年平均死亡数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超过350例;最高年份1962年死亡超过1 100例;1994年后仅在输入病例中出现1例死亡病例。

5.百日咳

百日咳年平均发病数和发病率最高阶段均为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阶段,年平均发病数为14.70万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2.68/10万;1963年百日咳发病数最高为196万例;最低阶段均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发病数为0.55万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41/10万,与1950—1965年相比年平均发病数、发病率均下降99%以上;2018年百日咳发病数为2.21万例。五个阶段(除突击接种后期阶段外)的年平均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显著下降,尤其是计划免疫后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幅度超过97%。

百日咳年平均死亡数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为0.42万例,1959年死亡数最高为1.17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死亡仅为1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97%;2018年死亡病例为2例。五个阶段的年平均死亡数均呈显著下降。

6.白喉

白喉年平均发病数、发病率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分别为7.07万例、11.11/10万;2006年后中国再无白喉病例报告。前四个阶段的年平均发病数和年平均发病率呈显著下降,尤其是计划免疫后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幅度接近或达到100%。

白喉年平均死亡数最高阶段为1950—1965年突击接种前期阶段,为0.72万例。1959年死亡数最高为1.78万例;2004年后中国再未发生白喉死亡病例。前四个阶段的年平均死亡数呈极其显著下降,在计划免疫后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最显著,下降幅度接近100%。

7.流脑

流脑年平均发病数、发病率最高阶段为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阶段,分别为54.82万例、64.39/10万,1967年为流脑报告最多年份,为304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发病数为321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9.72%,2018年报告病例为104例。流脑年平均发病数和发病率在计划免疫后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幅度显著。

流脑年平均死亡数最高阶段为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阶段,为3.20万例。死亡数最高年份为1967年,为16.70万例。年平均死亡数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死亡仅为37例,与1950—1965年相比均下降99.50%以上;2018年死亡数为10例。年平均死亡数在计划免疫后期和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最显著。

8.乙脑

乙脑年平均发病数、发病率最高阶段为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阶段,分别为11.04万例、12.96/10万;1971年为乙脑报告最多年份,为17.5万例;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发病数为1 175例,与1950—1965年相比下降95.43%,2018年报告病例为1 800例。流脑年平均发病数和发病率在扩大免疫规划时期下降幅度显著,下降幅度超过95%。

乙脑年平均死亡数最高阶段为1966—1977年突击接种后期阶段,接近1.3万例。年平均死亡数最低阶段为2008—2018年扩大免疫规划阶段,年平均死亡仅为57例,与1950—1965年相比均下降98.50%以上;2018年死亡数为135例。年平均死亡数在扩大免疫规划阶段下降最显著。

9.乙肝控制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估计,全球有20亿以上人感染过HBV,其中2.57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78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相关疾病。中国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9岁人群乙肝病毒HBsAg携带率为9.75%,为HBV高流行国家。其中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高达9.67%。

中国在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确定预防接种重点人群为新生儿。为确保所有的新生儿能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中国政府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孕产妇住院分娩,加强常规产妇HBsAg筛查,既保证了孕产妇安全,又促进了乙肝母婴阻断工作,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和全程接种率,减少因母婴传播导致的乙肝病毒感染。同时,中国的“谁接生,谁接种”策略成为一种成功的公共卫生实践被确定下来。全国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由1992年的22%提高至2002年的66.8%,2014年达到95%。2014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30岁以下人群HBsAg携带率为4.4%,较1992年的10.1%下降56%;1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由1992年的10.8%降至0.8%,降幅93%。据推算中国1992—2016年儿童慢性HBV感染减少约3 000万例,因慢性HBV感染导致的死亡减少500万例,提示中国通过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阻断母婴传播为主的预防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三 疫苗的经济学价值

疫苗接种是最具有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应成为各国政府投资的首要公共卫生项目。在发达国家每投资1美元可获得31~108美元回报,中、低收入国家儿童疫苗接种的成本效益比为1∶44。WHO对西欧11个国家的研究表明,治疗每例麻疹病例的费用估计为209~480欧元,而通过接种麻疹疫苗来预防麻疹的费用在0.17~0.97欧元之间。每花1美元在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MMR)上可节省超过21美元的直接医疗费用。疫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在本书的疫苗个论部分有详细介绍。

四 预防接种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全球在控制疫苗针对疾病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WHO认为如能继续提高接种率,全球在每年避免200万~300万人死亡的基础上,还可以再避免150万人死亡。但疫苗行动的挑战仍然很大,主要有:①持续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包括城市化和人口流动、人口增长、地域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冲突、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化、传染病暴发对预防接种系统提出的挑战;②疫苗断货,如生产、采购、分发等原因导致的暂停接种;③疫苗犹豫。

疫苗犹豫涉及多个维度,包括对疫苗本身(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的担忧,医务工作者和接种人员的不当接种建议等。儿童监护人对疫苗质量或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担忧,以及互联网上令人困惑和矛盾信息的扩散,也助长了疫苗犹豫。在今天的数字时代,这类信息如电脑病毒一样快速广泛地传播。2017年,全球只有7个国家报告本国没有疫苗犹豫,WHO于2019年定义疫苗犹豫为全球健康的十大挑战之一。疫苗犹豫导致人群的疫苗覆盖水平下降,是疾病流行的重要决定因素。TheLancet所撤稿的造假论文(称儿童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MMR疫苗会引起自闭症)引发了公众对疫苗的不信任,直接导致英国的MMR疫苗覆盖率下降,英国各地陆续出现麻疹病例数量升高及暴发。如2018年截至10月,英国共报告913个麻疹确诊病例,这些病例多数为青少年及年轻的成年人,而这部分人正是因10年前父母对MMR疫苗安全性的担忧而拒绝对孩子接种疫苗所致。2018年截至10月17日,欧洲当年共报告52 958个麻疹病例,该数量为同期非洲报告麻疹病例数(23 757)的2倍多。而2016年一份全球的报告已指出,欧洲地区对疫苗的信心在全球最低,疫苗犹豫引起包括英国在内欧洲的麻疹病例高发。

思考题

❶ 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群体免疫的定义分别是什么?

❷ 以天花、脊髓灰质炎和埃博拉为例,简述疫苗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

(傅传喜) YeXikU0fyJrQvVa3cqgwUBM3Fk79ERJhadAynZFyXMd66qUTsfsdmbuO1Uj5aQe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