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酶缺陷是指参与红细胞代谢的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或性质改变引起的溶血或其他表现的疾病。最常见的红细胞酶缺陷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其常用检查方法如下。
当红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含量不足或缺乏时,由磷酸戊糖代谢途径生成的NADPH减少,致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速度减慢,甚至不能还原为Hb。高铁血红蛋白呈褐色,在波长635nm处有吸收峰,可用分光光度计加以测定。
1.HCT<30%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显著降低,须调整红细胞与血浆的比例。
2.因草酸盐具有还原性,不宜作抗凝剂。
正常人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75%。
蚕豆病和磷酸伯氨喹型药物溶血性贫血患者由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隐性遗传),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明显下降,纯合子≤30%,杂合子多为31%~74%。
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是一种变性血红蛋白颗粒,可被某些碱性染料染成紫色或蓝黑色点状物。
红细胞内有散在的或附着在膜上的圆形紫黑色颗粒(大小为0.3~2.0μm)者为阳性。正常人Heinz小体阳性红细胞的百分率一般<1%。
增高见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的蚕豆病、磷酸伯氨喹类药物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和不稳定Hb病等。
在葡萄糖-6-磷酸和辅酶(NADP)存在下,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能使NADP还原成NADPH,后者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荧光。
1.每次或每批宜有G-6-PD正常和缺乏者的标本作对照。
2.本法是直接测定NADPH的量,特异性较好。
3.患者在检测前禁止服用蚕豆及其制品。
在暗室内,用波长260~340nm紫外线分别照射晾干后滤纸上的斑点,观察有无荧光。正常人5min和10min斑点出现荧光,而10min斑点荧光最强。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荧光很弱或无荧光;杂合子或某些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变异体者则可能有轻到中度荧光。利用此试验可对高发区域人群或疑诊的新生儿进行筛查。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催化葡萄糖-6-磷酸(G-6-P)生成6-磷酸葡萄糖-δ-内酯,后者很快氧化成6-磷酸葡萄糖酸(6-PGA),同时NADP被还原成NADPH。在波长340nm处检测NADPH的吸光度增高,直接计算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将全血标本保存于4℃,可达数天;但溶血液配制后应尽快测定。4℃可保存8h;-20℃可保存48h。
成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为8~18U/gHb。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或减少见于G-6-PD、药物反应、蚕豆病和感染等。诊断有效性较高。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在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存在的条件下催化磷酸烯醇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PEP),继而转化为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LDH)作用下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同时还原型辅酶Ⅰ(NADH,有荧光)氧化为辅酶Ⅰ(NAD,无荧光)。在紫外线照射下检测此过程荧光消失的时间可反映PK的活性。
1.每次检测应采用已知PK正常的标本作为正常对照,利于结果观察判断。
2.NADH配制后不稳定,用前应以340nm的光吸收进行校正,以上配制好的NADH液经1:1 000稀释后吸光度约为0.093。
于紫外线灯下观察斑点的荧光。正常人荧光在25min内消失。
荧光斑点不消失或时间延长说明PK缺乏,中度缺乏(杂合子)时,荧光25~60min消失,严重缺乏(纯合子)时,荧光60min不消失。
通过检测NADH转变为NAD速率从而反映PK的活性。NADH在340nm波长下有一特定吸收峰,而NAD没有此吸收峰,在此波长下,检测NADH减少的速率,可推算PK活性。
1.血液标本要新鲜。试剂、pH和试验温度要准确。
2.白细胞、血小板等含的PK活性相当高,必须尽可能洗除。
正常成人PK活性为15.0±1.99U/gHb。
1.先天性PK缺乏,PK活性率降低或消失,纯合子的PK值在正常活性的25%以下,杂合子为正常活性的25%~50%。
2.继发性PK缺乏,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PK活性可减低。
(陶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