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早产儿不同感觉的发育

一、早产儿感觉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

(一)早产儿脑生理的解剖特点

早产儿由于过早脱离母体,脑生理解剖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早产儿脑的发育产生潜在的危险,主要原因有如下:

1.早产儿脑室室管膜下存在脆弱易破损的胚胎生发基质(germinal matrix,GM)。此层组织是一未成熟的毛细血管网,其毛细血管丰富,血管直径大、管壁薄、结构疏松、缺少胶原和弹力纤维支撑、血管壁内皮细胞富含线粒体;并且GM是神经细胞的发源地,胎龄第10~20周主要提供成神经细胞,并主要分化为各种功能神经源;胎龄第20~32周主要提供成胶质细胞,并主要分化成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OL)、星形胶质细胞。因此,当过多的医疗操作、搬动、机械通气产生的压力变化、哭吵等动脉压升高时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脑室内和脑室周围出血,影响神经细胞的发育成熟。

2.脑血管自我调节功能不成熟。这已被多普勒、放射性核素标记技术证实,在早产儿中这种调节功能不成熟,易形成被动性脑血流,当体循环量下降时,易导致脑血流减少而引起脑损伤。

3.脑白质中存在易损区。脑白质主要由少突胶质细胞(OL)组成,胎龄24周时OL才逐渐由其前体细胞转化为成熟OL。早产儿的胎龄越小,其脑白质中OL的前体细胞数量越多,脑白质中绝大部分为分化活跃的OL前体,与其他细胞相比,OL前体对损伤更为敏感,OL前体的损伤可使脑白质软化及髓鞘化受损而影响髓鞘形成。

4.早产儿由于宫内正常的脑成熟过程被打断,保证脑发育正常的物质,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甲状素分泌不足等因素造成脑发育成熟障碍。

(二)早期脑的发育

脑发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所有内容以编程的方式相互影响。任何改变某一过程的内外因素都可干扰整个程序化过程,进而改变脑发育。早产对脑发育的影响与神经细胞发育有关。

在孕早期脑发育过程主要是神经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至孕中期这些神经细胞进一步分化,分布至大脑各个区域,至孕晚期主要是胶质细胞进一步分化,形成髓鞘,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突触的形成更多。胚胎25天起神经元增殖,胚胎33天起神经元分化为干细胞和胶质细胞,胎儿3~4个月进入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快速增殖期,随后神经元移行,约至胎儿20周即出现端脑的外形,但此时脑表面光滑,脑组织含水量多。在妊娠25~37周这个阶段,均有神经细胞的发育,若早产则会影响宫内正常大脑发育过程。在脑发育的过程中髓鞘化非常重要,这主要在孕期最后的8~10周完成,动态MRI检查可见极早产儿出生后脑发育表现。胎龄26周早产儿脑表面光滑,大脑外侧裂明显,T 2 加权可见脑室周围生发层基质呈低信号,纠正胎龄34周,脑灰质、白质明显增加,脑皮质折叠明显增多,生发层基质明显退化,仅在侧脑室前角可见;纠正胎龄43周时,皮质灰白质分界仍然不清,内囊后肢可见髓鞘化形成,脑沟回明显。虽然上述表现显示早产儿出生后脑发育迅速,但临床研究发现早产儿即使纠正日龄达到足月儿相同年龄,其神经发育和行为表现仍然落后于足月儿。

在妊娠晚期,胎儿脑发育仍在不断进行,而早产儿过早脱离母体,在“非自然”条件下生长,其脑发育的正常轨迹被打破。因此,其脑结构与脑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早产儿即使矫正月龄后与同月龄足月儿相比,在脑的功能与形态上仍可存在明显的差距,脑体积缩小,脑室增大。早产儿的皮质功能较足月儿更易于出现阵发性电活动,且脑电活动的传导速度慢,同步化程度低。视、听觉诱发电位分别提示视觉系统的发育过程、听神经传导通路与孕周密切相关,胎龄越小,潜伏期越长,则传导速度越慢。

二、嗅觉神经

嗅觉刺激是环境刺激的一种,是通过嗅觉通路给予机体一定程度外界刺激的方法。嗅觉作为人类基本生理感觉中的一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不同的嗅觉刺激产生的嗅觉信号传导到大脑皮质进行识别处理,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嗅觉刺激可以对人体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缓解人体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促进睡眠、缓解疼痛刺激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运用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近红外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um instrument,NIRS)及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探查不同嗅觉刺激所致脑部活动的变化。

(一)嗅觉神经发育评估

不同的嗅觉刺激产生的嗅觉信号传导到大脑皮质进行识别处理,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嗅觉刺激可以对人体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缓解人体的焦虑和紧张情绪、促进睡眠、缓解疼痛刺激等。早产儿在出生30~90分钟就能识别气味刺激。不同嗅觉刺激可引起早产儿面部活动、自主活动、呼吸、血氧饱和度(SPO 2 )和心率(HR)等改变。早产儿更喜欢其熟悉的母体羊水气味及母乳气味等的刺激。早产儿出生后表现为喜欢甘甜气味,不喜欢酸苦气味。

胎儿在妊娠32周之前就存在嗅觉反应,其在胎儿期受到的嗅觉刺激主要取决于其母亲所摄取的食物种类。母体羊水气味和母乳气味均受母亲饮食的影响,早产儿出生后更趋向于自身母体羊水气味及母乳气味的刺激,且其对婴儿后期饮食偏好有一定影响。早产儿对喜欢和不喜欢的气味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分别表现为趋向和远离,而且其呼吸状态也会改变。运用NIRS在早产儿喜欢和不喜欢的嗅觉刺激状态下探测其脑嗅觉中枢区域的双边皮质血流动力学变化,其中含氧血红蛋白变化不同,这可能是嗅觉和三叉神经相关的脑部中枢调节的结果。所有当早产儿出生后,在早产儿监护病房中开始接触各种感官刺激,但过度的不良刺激会使早产儿过早启动大脑皮质路径,可抑制日后神经细胞的分化而干扰脑部的发育,尤其是影响与复杂的思维过程、注意力及自我调适有关的额叶。这可能是造成早产儿日后学习障碍、智商低、语言理解及表达障碍的原因。

(二)促进嗅觉发育的护理

1.提供良好的嗅觉环境。给早产儿提供熟悉的暖箱或小床环境,移去早产儿照护区域所有的毒性以及不舒适的味道(如衣服上的香水、发胶、尼古丁的味道),避免不良的嗅觉体验及有毒的气味经常性存在于早产儿的嗅觉区域。邀请早产儿的家长提供舒适的柔软的小毯子、小枕头、纯棉或丝质的衣服,可以采用母亲贴身的小衣服或小手绢放置在早产儿鼻旁使其感受到母亲味道的存在,早产儿可以用作自我安慰。父母身上的舒适味道提供给早产儿持续、熟悉的嗅觉环境。

2.给早产儿家长提供做袋鼠式护理的机会,让早产儿感受父母熟悉的味道,提供安全感。

3.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气味可提高早产儿吸吮。

三、听觉神经

胎儿听力系统在妊娠23~25周时就对声音有生理上的反应,在30~32周发育成熟,无须经由特别的训练。研究证实,胎儿和早产儿都是有记忆的,胎儿娩出后会喜欢听在宫内已经听到的妈妈的声音或语言,在宫内听到的故事在出生后重新听时,也会表现出熟悉。对声音的习惯能力也体现出神经系统的完整性,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对声音能更好更快地适应。

早产儿对听觉的反应主要在于声音的强度,约1000Hz就会引起早产儿对声音的反应(一般谈话声音是500~1000Hz),而经母体保护的胎儿听到的声音的强度可以明显降低超过250Hz。早产儿对高音调的声音比较敏感,因此当男性声音和女性声音同时存在时,早产儿往往会转向女性声音。胎儿在宫内的声音不超过85dB,当声音频率和音调都较低时早产儿表现出安静,高频和高调的声音使早产儿表现出警觉、焦虑、影响睡眠。在NICU的早产儿暴露在更多的高频声音下,NICU的低频及高频声音都是高音量。

(一)听觉神经发育评估

蜗神经节的双极细胞是听觉传导的第一级神经元,中枢突组成蜗神经,周围突分布于内耳螺旋器,与前庭神经一起,在延髓、脑桥交界处入脑,止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内,二级纤维从这两对神经核通过3条听纹上升至对侧下丘,一部分纤维止于对侧的上橄榄核、斜方体核、外侧丘系核中继至下丘。因此,两侧的外侧丘系含有传递双侧听觉传导的纤维,这些纤维通过下丘的中继,终止于丘脑的内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的投射纤维,经听辐射投射到听觉皮质中枢(颞上回的颞横回)。听觉的皮质投射纤维,投射到颞横回上具有局部的定位关系,即高频冲动终于后内侧部,低频冲动终于前外侧部。

报道表明,正常早产儿和存在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早产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差异较大,高危因素早产儿约是正常早产儿的2倍。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是指通过耳声发射、脑干听觉反应和声阻抗等电生理学检测,在出生后自然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的客观、快速和无创的检查。以下简单介绍几种UNHS的方法: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对置于头皮的3个电极产生的“咔嗒”声导致听觉系统反应引起的脑电波进行检测。脑干听觉通路对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尤其敏感。胆红素病时蜗神经核损伤,以高频听力丧失最严重,是听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常用ABR来检测。②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是通常声波传入内耳的逆过程,即产生于耳蜗的声能经中耳结构再穿过鼓膜,进入耳蜗的外毛细胞,然后由外毛细胞反射出能量,在外耳道记录得到。较ABR更快,但更易受外、中耳分泌物或液体影响,导致重筛率较高。

(二)促进听觉发育的护理

WHO针对184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有约150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的平均出生率为11.1%;而在中国有约106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的平均出生率为7.1%。其中,大部分的早产儿出生后需在NICU密切的监护与治疗,而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在医院住院时间越久,对不良暴露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易感性越高。因此,针对早产儿病房的环境控制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NICU的噪声暴露对早产儿无疑是有害的。由于早产儿的听觉系统处于发育的关键期,病区内过多的噪声暴露,会影响早产儿的呼吸、循环和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上升,呼吸暂停,低氧血症,耗氧量及耗能量增加、体重减轻、抵抗力下降等负面影响。1997年,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指出,早产儿病区的噪声水平需控制在45dB以下,但90%以上的医院未能达到这一要求。早产儿病区存在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报警频繁、时有抢救、人员密集等因素,这些都导致了病区环境难以达到理想的安静状态。部分中心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整改措施,如对医护工作者进行噪声危害的相关宣教、降低NICU中仪器设备的报警音量、小声说话或不在床旁查房交流、给暖箱覆盖遮光罩、在病房安置实时噪声显示屏等,结果表明,此类综合措施均可使NICU每小时的噪声分贝均值低于45dB。研究人员对34例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耳塞组和无耳塞组,结果表明,耳塞可以显著降低噪声暴露强度,在纠正胎龄34周时,耳塞组平均体重增长比对照组高225g;其中,对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18~22个月进行随访评估,结果提示耳塞组的智力发育指数高于对照组15.53分。在评估耳塞在减少早产儿噪声暴露及改善远期预后方面的研究中,该研究是目前唯一一个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

(张雪萍 刘 晴 汤晓丽 胡晓静) TSlRitXkSp33fmB77sB2GDor+zkcj9inm2p2t8PPcLUkZlY6odZBYK1a7V+vgG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