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住院早产儿需进行的评估环节

一、入院评估

入院护理评估包括身体健康评估、营养评估、疼痛评估、导管评估、家庭评估、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及出院计划。

(一)身体健康评估

1.评估技术

进行评估时需要使用到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等技术,学习这些技能需要耐心和一定的实践。

(1)视诊:

是使用视觉对早产儿的皮肤颜色、呼吸状况、躯体活动和姿势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形状和对称性等情况进行评估。需要护士进行细致的观察,而不是简单的“看”,然后对视诊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评估个体差异,然后形成临床诊断依据和护理计划。

(2)听诊:

是听早产儿身体所发出的声音(呼吸音、肠鸣音等)的过程。选用早产儿专用双头听诊器进行听诊。双头听诊器的钟型体件适用于听取低音调声音(正常心音及多数心脏杂音),膜型体件适用于听取高音调声音(呼吸声音、肠鸣音及少数心脏杂音)。使用时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动作轻柔,将听诊器适当加压放置在早产儿需要被评估的部位。

(3)触诊:

护理人员需要反复练习触诊确定早产儿的身体情况,包括触诊部位的质地、张力、搏动、震颤、压痛及器官的深度、大小、形状和位置等。触诊时应确保检查者手部温暖,使用指腹而非指尖进行触诊。腹部触诊时,应使早产儿处于屈曲位,以放松腹部肌肉,检查者一手固定早产儿膝盖和臀部,以便于触诊肝脾。早产儿很容易受伤和出血,因此在触诊时一定要强调使用温和的压力,尤其是在触诊敏感器官(如肝脏、脾脏、皮肤等)时。触诊时检查者保持手部温暖、使用安抚奶嘴、按照从浅表至深部组织的顺序进行触诊。

(4)叩诊:

是通过叩诊部位产生声波的音量高低、持续时间和强度等情况评估早产儿疾病程度的技术。叩诊可以分为直接叩诊和间接叩诊。直接叩诊是指检查者用右手中指的尖端直接叩击身体部位进行评估。间接叩诊是指检查者把非主导手的中指放要评估部位的皮肤上面,用另一只手的中指叩击其远端关节。叩诊通常是检查年龄较大的婴儿或儿童的常用技术,很少用于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2.生长发育评估

生长发育模式可以反映早产儿的健康状况。新生儿期的生长发育速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测量。通常会选择使用标准化的生长发育曲线与临床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所选用的生长曲线需与早产儿的性别、种族、遗传、环境因素(如海拔高度)方面相匹配。

(1)测量技术:

对于大多数早产儿,体重、身长和头围足够评估其身体的基本情况。将这些测量结果与标准生长曲线进行比较。当这些指标低于第3百分位时意味着早产儿有生长发育迟缓的可能,>97%时意味着早产儿有生长过速的可能,都应寻找原因,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

(2)体重和身长:

使用新生儿专用体重秤对早产儿进行称重,测量应在早产儿吃奶前安静状态下进行,称的是裸重。测量身长时,早产儿应处于仰卧位,髋关节及膝关节伸直,使用皮尺或专门的身长测量仪器测量早产儿头顶到足底的距离。

(3)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的测量包括:①体温。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窝温度,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为36.5~37.5℃,注意评估暖箱温度对早产儿体温的影响。②心率。早产儿心率范围在100~160次/min,取决于早产儿的胎龄和日龄,同时受活动和状态影响较大。静息心率最具代表性,静息心率在120~140次/min。③呼吸。早产儿呼吸频率在40~60次/min,节律多不规则。但听诊时呼吸音清晰。④血压。早产儿血压的正常范围与胎龄及出生日龄以及血压的测量方法有关。早产儿的血压与体重成正比,具体正常值范围可见表2-1和表2-2。⑤经皮肤氧饱和度(SPO 2 )。是临床最常使用监测氧合状态的方法,其正常范围在85%~100%,凡吸氧的早产儿必须监测SPO 2 ,其水平应该保持在88%~92%。早产儿的目标SPO 2 的范围详表2-3。

表2-1 早产儿血压的正常范围

(引自: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952.)

表2-2 早产儿平均动脉压的正常范围

(引自:张玉侠.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652.)

表2-3 早产儿的目标氧饱和度

(引自:Carole KE,Judy WR,Lott.Assessment of the Newborn and Infant.Comprehensive neonatal nursing care.fifth edition.New York:Spring Publishing Company,2013:71-112.)

(4)循环系统:

对心脏进行评估,评估速率、节律、心音特征和是否存在杂音。在新生儿期,心脏以及心尖最强搏动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听诊应在第2肋间隙、第4肋间隙、心尖和腋窝进行。在动脉导管闭合之前,听诊到心脏杂音是正常的。但当心脏杂音持续存在时则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听诊有心脏杂音但临床没有任何异常症状的情况在早产儿中较为常见,最常见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及期前收缩。完全依靠听诊无法准确识别心脏异常的种类,还需要依靠心电图(ECG)或心脏彩超等进行进一步检查。通过检查毛细血管充盈度来判断早产儿的组织灌注情况。用手指按压早产儿胸骨部位皮肤5秒,松开后观察该区域恢复至颜色红润的时间,正常时间<3秒。

(5)总体外观:

一般外表可以表明早产儿的营养状况,成熟度和总体情况。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皮下脂肪更少,伸肌比屈肌发育成熟,因此更多地表现出伸展的状态。

(6)皮肤:

评估皮肤的成熟度,完整性和颜色。早产儿皮肤比足月儿薄,可在胸部和腹壁见到明显的血管。极低出生体重儿皮肤几近透明可呈凝胶状外观。由于角质层不成熟而呈现红色。宫内生长受限的早产儿也会表现出皮下脂肪的缺乏,具体表现为皮肤松弛、皱褶,尤其是膝盖周围。

(7)头部:

对头部的评估包括如下:①检查头部的形状、对称性、有无瘀青损伤或病变。因分娩方式而导致的头型不规则通常要持续几天的时间,早产儿持续的时间会更久,达数周时间。②使用软尺测量头围,测量时软尺绕过耳朵上缘,贴紧眉骨和枕骨。③触诊头部以评估颅骨的骨化程度、有无肿块或骨缺损;囟门和颅缝的大小、位置、张力等情况。连续测量前囟宽度比单次测量更有意义。评估囟门张力,囟门突出,张力增加反映了颅内压增高;囟门凹陷可能意味着脱水。④评估头发的颜色、长度、质地、数量和位置。早产儿头发分布广泛稀疏。通常情况下头发颜色均匀,有些混合了浅色和深色头发。零星的白发斑片可能是一种家族性特征。但头发呈现白色,同时伴有眼睛或其他部位皮肤色素沉着时,可能与耳聋或精神发育迟滞有关。

(8)面部和颈部:

应评估面部的形状、对称性,以及有无淤伤或变形等异常特征的存在。异常面部特征可能是畸形综合征,有家族性或病理性特征。同时还应评估咽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等情况。早产儿的颈部相对较短,视诊时观察颈部对称性、皮肤外观、运动范围、有无肿块和瘘口。颈部应该与头部对称,展现出全方位的运动。必要时触诊锁骨,评估其完整性,有无褶皱或肿胀。

(9)耳朵:

评估耳朵的形状、结构、位置、软骨量和完整性。约30%的耳郭与内眦、外眦及枕骨在一条线上。还要评估耳郭的旋转情况;耳郭长轴应与头颅垂直轴约呈15°。外耳轮廓的异常可能与多种综合征都有关系,通常表现为微小的结构变化。早产儿出生后耳道内的羊膜碎片较少,因此排除异物的时间会较短。早产儿耳道柔韧容易塌陷,鼓膜较厚,血管丰富。检查时还应评估早产儿对噪声刺激的行为反应。

(10)眼睛:

眼球自发运动,双侧眼球呈现共轭运动,双侧眼睑对称,呈椭圆形,睫毛排列有序,由内向外生长。虹膜颜色均匀,玻璃体清澈,结膜表面光滑。生后早期角膜由于水肿可能会显得有些模糊,但此后角膜应逐渐清晰有光泽。巩膜通常是白色的,但早产儿的巩膜更薄,因此可能会呈现出蓝色。瞳孔呈圆形,双侧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

(11)鼻子:

从鼻子的外形、对称性、鼻孔通畅度、鼻部皮肤黏膜状况及完整性等方面来进行评估。鼻子位于面部中线位,由于在宫内受压,早产儿出生后鼻子可能表现为畸形,但这种畸形应该会在出生后几天内自发纠正,否则要给予必要的干预。鼻部外观畸形及通气功能障碍往往提示解剖畸形或某些先天性综合征。通畅度可以通过手指交替按压一侧鼻孔,将鼻翼压在鼻中隔上来进行判断。鼻翼扇动表明早产儿呼吸费力,可能与疾病状态或活动状态有关。早产儿鼻黏膜应呈粉红色,略微湿润,分泌物稀薄,清亮,量少。

(12)口腔:

检查口唇形状、颜色、口腔黏膜完整性等情况。应分别在早产儿休息和哭吵时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对觅食反射、吸吮反射、吞咽反射的频率和强度进行评估。口腔黏膜湿润、呈粉红色,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尚不成熟,因此口腔内分泌物较多,甚至出现“流口水”的现象,注意排除食管闭锁。利用视诊和触诊对硬腭及软腭进行检查,以排除腭裂。在某些畸形综合征(如马方综合征)中可以观察到高腭弓现象,此时通常伴有其他方面的畸形。舌头表面光滑,早产儿舌系带可能很短,如观察到早产儿哭吵时舌尖呈V形,则说明舌头运动受限,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13)胸部:

观察胸廓的形状、对称性、与头部的比例、乳头、乳晕的数量和位置。新生儿胸廓前后径与横径几乎相等,呈圆筒状。胸廓形状及运动是对称的。无论胎龄大小,新生儿期胸围均小于头围。早产儿由于胸廓顺应性较低,可观察到反常呼吸运动,尤其在睡眠时多见,即:吸气时胸廓回缩,腹部膨出;呼气时胸廓扩张,腹部回缩。乳头乳晕是评估新生儿胎龄的一项重要依据,新生儿胚胎期受母体激素水平影响,生后这种影响不会立刻消失,可能出现乳房肿大和泌乳,可持续几周。

(14)腹部:

视诊评估腹部形状、对称性、皮肤特征、脐带位置。正常早产儿腹部略膨隆,呈蛙状。刚出生时脐带为蓝白色,湿润,有光泽,随着日龄的增加,逐渐干燥,最后脱落形成肚脐。触诊评估腹壁张力、内脏位置和大小。触诊时下肢屈曲,让腹部肌肉放松。肝脏的边缘可在右锁骨中线肋下1~2cm处触及,部分早产儿可在左肋缘触及脾脏。脾脏的大小与循环血量、胎龄、分娩方式等均有关。早产儿缺乏语言的表达,因此压痛及反跳痛较难区分,体检时发现早产儿哭吵不易安抚时应考虑疼痛的存在。在安静状态下听诊,评估早产儿肠鸣音。听诊应在触诊前进行。相比对于足月儿,早产儿的肠鸣音较少。评估早产儿肠鸣音的变化在临床上听诊比触诊更有用。

(15)肛门、外生殖器:

肛门、外生殖器应在早产儿仰卧位时进行检查。孕周影响外生殖器外观成熟度,孕周的大小与外生殖器成熟度呈正比。通过外生殖器很容易判断早产儿的性别。男性注意观察有无尿道裂。生理性包茎在新生儿期较为常见,但并不影响新生儿的正常排尿,多伴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恢复,只有少数需要手术干预。触诊腹股沟区及阴囊,并确定睾丸的存在,需排除隐睾、鞘膜积液、疝气等情况。睾丸质韧、表面光滑,双侧大小相似。妊娠27周时睾丸开始下降,至妊娠36周时可降至阴囊内,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由于早产,出生时睾丸下降尚未完成。女性早产儿大阴唇未完全覆盖小阴唇,分开阴唇可见阴蒂,若阴蒂颜色偏深或伴有与阴唇融合应考虑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阴道口有时可见白带样或血性分泌物,与受宫内获得的母体激素影响有关;臀位顺产早产儿常伴有外生殖器水肿,这与受宫内获得的母体激素影响也有一定关系,以上情况一般无须特殊处理。评估外生殖器时注意区分假两性畸形。评估肛门的位置、大小、通畅程度,通畅程度可以通过轻柔插入软橡胶导管来判断。胎粪的排出并不能说明肛门正常,胎粪也可能会通过肛周瘘管排出,注意鉴别。

(16)背部:

检查背部时早产儿应该处于俯卧位,检查背部的弯曲度及是否存在结构异常。视诊背部皮肤状况及与双侧肩胛骨之间对称性。正常情况下背部皮肤完整,无膨隆、凹陷、毛发。自上而下触诊椎骨,了解脊柱的大小、活动程度、有无畸形。

(17)四肢和臀部:

观察四肢对称性、屈曲度、运动范围、是否存在缺陷或骨折。两侧肢体长度相等,安静状态下处于屈曲位,无多指(趾)、并指(趾)、通贯掌等畸形,无足内翻、外翻等畸形,早产儿的指甲尚未覆盖甲床。臀部皮肤皱褶对称,同时通过触诊检查有无髋关节脱位。触诊或运动四肢时早产儿无哭吵、烦躁等痛苦的反应。

(18)神经系统:

在评估身体各部位同时可评估早产儿活动的对称性、姿势、有无抽搐等异常活动,以及哭闹的程度、声调的高低、有无过度激惹等情况。检查肌力、肌张力和特殊神经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交叉腿反射等,以评估早产儿神经系统情况。

(19)产伤:

通过仔细的体格检查,评估有无产伤给早产儿带来的损伤,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产伤是指分娩过程中因机械因素对早产儿造成的损伤。母亲肥胖、胎先露部位异常、分娩方式的选择(器械辅助经阴道分娩、剖宫产)、母亲体形较小、骨盆发育异常等均会增加产伤的风险。产伤可造成多种早产儿损伤,常见的有软组织损伤、头颅损伤、骨骼损伤、神经损伤及内脏损伤。

(二)营养评估

根据营养评估量表评估,详见本章第二节“常用的早产儿评估工具”。

(三)疼痛评估

根据疼痛评估量表评估,详见第一章第四节早产儿疼痛。

(四)导管评估

对带有导管的早产儿进行评估,详见本章第一节住院早产儿需进行的环节评估中早产儿各类置管前后的评估和早产儿血管通路的选择和评估。

(五)家庭评估

研究表明当早产儿住院,特别是需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时,早产儿的父母往往会因缺乏社会支持、陪护受到一定限制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压力等负性情绪表现,不仅危害自身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家庭和睦关系,甚至引发医患矛盾和冲突。因此,护士在与此类家长的沟通中需特别注意技巧的把握,沟通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注意沟通对象受教育的程度和接受度,避免去直接肯定或否定家长的观点或给予暗示性语言,采取适当的沉默、倾听、观察并配合移情等方法,以获得家长的配合。对早产儿的家长以诚相待,把他们的隐私保护放在首位,充分理解家长的感受,避免敏感话题,适时引导鼓励其讲述早产儿疾病的过程,仔细分析以获得较为详细、准确和客观的资料。

(六)健康教育需求评估

对早产儿病情及家属对疾病的掌握情况进行动态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针对NICU大多数情况是无家长陪伴的特点,入院时需要进行自我介绍、环境介绍、住院须知、病情介绍、探视和陪护制度、医生查房时间和病情询问制度、家属情绪的调节和稳定、知情同意等方面的宣教。

(七)出院计划

根据入院评估结果制订出院计划,并在出院前再次评估进行适当的调整,详见本章第一节住院早产儿需进行的环节评估中早产儿出院前评估。

二、早产儿各类置管前后的评估

(一)气管插管

详见有创通气管理的相关章节。

(二)胃管

1.置管前评估
(1)导管的型号:

临床一般有F5、F6、F8的胃管,体重<1000g的早产儿一般选用F5的胃管;需要胃肠减压者选择F8的胃管;其余大部分选择F6的胃管。

(2)置管的用途和置管方式:

鼻胃管较口胃管容易固定,对于喂养困难需要经口喂养锻炼的早产儿,排除呼吸困难,临床主张选择经鼻留置胃管,有利于锻炼早产儿的吸吮和吞咽功能。而且经口留置胃管对于早产儿的味觉嗅觉都会产生不良的体验,影响之后的喂养。

(3)早产儿情况的评估:

置管前需要评估早产儿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早产儿的腹部体征、症状有无异常;鼻部或口周皮肤情况有无破损,经鼻留置胃管前检查鼻腔有无分泌物并先清理鼻腔。

2.置管后评估
(1)导管的固定:

采用传统的经口置胃管固定方法因早产儿口腔分泌物多,难以固定,经常使胃管滑出和脱落,且胶布污染潮湿后需频繁更换。为避免上述问题,可采用透明敷贴联合防水胶布固定胃管于上唇中部,临床实用效果好。早产儿皮肤薄嫩,角质层薄,敏感,使用普通胶布固定不牢,反复固定胶布粘贴过多可致皮肤发红、皮疹,甚至皮肤损伤或皮肤感染。

(2)导管的定位:

早产儿需要正确的胃管插入深度,验证方法包括基于体重和身高的公式以及测量法,结合测量或基于体重的公式可以提高测量长度的准确性。用尺测量胃管插入长度为:经口插入,鼻尖→耳垂→剑突或者发际→鼻尖→剑突;经鼻插入,在上述测量的结果上增加1cm。基于体重公式的插入长度=体重×3+12cm。最后,准确的胃管位置,最重要的验证是在放置后立即X线片确定胃管末端位置。此外,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胆红素的检测可能是确定胃管定位的有前景的技术。

(3)置管期间的观察:

置管期间仍需要观察固定是否牢固、敷贴是否完整,留置的深度是否正确,通过评估外管刻度判断胃管有无滑出。每次鼻饲前均需证实胃管在胃内,证实胃管在胃内的方法:①抽取胃液;②用空针管将少许空气打入胃管中,听诊有无气过水声。还需要评估管道有无堵管,如果堵管可以使用少量生理盐水冲管。每次喂完后用空针管打入少量空气(<0.5ml),并封闭胃管,早产儿有氧疗通气方式时(如无创通气呼吸支持或机械通气)应开放胃管。

(4)拔管的评估:

若早产儿无辅助通气,孕周大于32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锻炼先口服后鼻饲,若奶量能自行口服完成,SPO 2 没有波动的情况下可考虑拔除胃管。

(三)留置尿管

早产儿膀胱容量约为成人的1/10,空虚时呈梭形,尿量个体差异较大,早产儿膀胱位置较高,大部分位于腹腔,尿道内口位于耻骨上缘平面,女婴尿道长,且外口暴露接近肛门。男婴尿道常伴有包茎。小儿尤其是早产儿,是一群特殊人群,其泌尿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早产儿尿潴留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若尿潴留经热敷、按摩膀胱等方法处理后仍不能缓解,需要对早产儿进行导尿术,对导尿管及操作均有较高要求。

1.置管前评估
(1)导管的类型:

导尿管分有气囊和无气囊两种,有气囊和无气囊的导尿管型号均分F5和F6两种。

(2)置管的用途和置管方式:

导尿操作要求熟练,预防发生尿管嵌顿,儿童型导尿管较细且柔软,当早产儿哭闹不安时,加之尿道刺激疼痛、括约肌痉挛,影响插管的判断;当导尿术中尿管插入阻力增大时即应停止操作,行尿道黏膜麻醉可能利于尿管的插入。灵活应用各种材料为早产儿导尿,结合早产儿特点,提高导尿成功率,减少漏尿、扭曲、脱落的发生。

(3)早产儿情况的评估:

置管前需要评估早产儿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尿道口或会阴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破损,插管前需要先清理消毒尿道口或会阴周围皮肤,防止感染的发生。

2.置管后评估
(1)导管的定位:

置管后观察有无尿液正常排出,需要拍片确定尿管在尿道内的正确位置,以避免置管过深引起内脏的损伤。

(2)置管期间的观察:

经常观察及检查尿管引流情况及导尿管插入深度,防止其扭曲、受压、脱落,及时更换尿液引流袋,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或有无沉渣,准确记录尿量,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必须保持外阴清洁。为防止尿道口受粪便污染,应每天清洗外阴,及时更换尿布,做好会阴和臀部皮肤护理。同时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尿路感染发生率增加,留置时间与尿路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因此,早产儿不建议长期留置导尿管。

(3)拔管的评估:

早产儿病情稳定不再需要留置尿管时应尽早拔除尿管,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拔管时也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尽量轻柔,避免损伤尿道内膜。外科手术的早产儿在术后24~48小时内如果没有尿潴留的发生,应该尽早拔管。

(四)胸腔闭式引流管

1.置管前评估
(1)导管的类型:

用于排液的胸腔引流管宜选用质地较硬、不易折叠、不易堵塞的管道。用于排气的胸腔引流管,则选择质地较软、直径不大的管道。临床一般有6F、8F、10F的胸腔引流管,根据引流需要及体重选择相应合适的管道。

(2)置管的用途和置管方式:

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血胸、气胸、脓胸的引流及开胸术后,对于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解决胸腔内积液和积气,维持胸膜腔内负压,促使肺膨胀并使其处于良好的气体交换状态。临床应用水封瓶负压吸引引流,因能加大胸内负压,适用于大部分病例,可排出胸内积气、积液、积血及脓液。

(3)早产儿情况的评估:

置管前需要评估早产儿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前胸皮肤情况有无破损,插管前需要先消毒前胸皮肤防止感染的发生。评估早产儿的疼痛情况。置管前可以使用利多卡因皮下注射进行局部麻醉,必要时应给予束缚或用纱布包好早产儿手足避免损伤。

2.置管后评估
(1)导管的固定:

引流管的正确连接保证无菌操作的前提下,连接引流瓶。按提示注入灭菌用水,短管连接两侧连接孔。长管一端连接于引流孔,另一端通过连接管与患儿的引流管相连。引流管的长度以100~110cm为宜,太短则引流重量不足且影响早产儿活动,过长易扭曲且增加无效腔影响引流。引流瓶内液面低于引流口60~90cm,以防瓶内液体反流入胸腔引起感染。连接负压前,先开通低负压电源,夹住负压连接管调节负压,开放后再次夹闭负压连接管,检查负压无误后连接引流瓶。负压大小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引流的目的,压力过大易引起肺不张。置管部位缝线后纱布或者敷料包扎,导管使用防水胶布双道固定在早产儿前胸部位。

(2)导管的定位:

根据病情明确引流口的位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置入可依据体征和胸部X线检查结果确定。积气多向上聚集,穿刺点在胸前第2肋间锁骨中线上或腋前线第4肋间下一肋的上缘;积液处于低位,穿刺点在腋前线第4、5、6肋间。

(3)置管期间的观察:

早产儿术后从手术室转运到NICU时是比较危险的。转运途中为了避免气体进入胸腔,转运前应请麻醉师适当扩张肺部,然后夹管,这时离开呼吸机改为皮囊加压给氧。转运途中确保有效给氧的同时,保证胸腔引流管的密闭、纵隔引流管的通畅。转入监护室后应有效快速接好呼吸机,同时引流管接负压吸引器。观察内容:①保证引流通畅,接负压后引流瓶的水封管内液面应在瓶内液面下3~4cm。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③引流气体的观察,需观察引流瓶内气泡逸出的程度。④导管的更换,如果发现没有引流出气体或者液体,胸部摄片查看胸腔内情况和引流管的位置,一旦发生导管堵塞或者移位时,及时重新置管,更换胸腔引流管。

(4)拔管前的评估:

评估内容:①X线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无明显胸腔积液、积气。②听诊。双肺呼吸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③引流量、颜色。术后48~72小时引流量明显减少且颜色变淡,引流液逐渐转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液体,引流量在50ml/24h以下,脓液小于10ml/24h。④水柱液面。引流瓶内无气体逸出,水柱波动小或固定不动。⑤早产儿状态。早产儿无呼吸困难,脉搏有力,心率正常,血压稳定。⑥感染。术中污染严重者,胸腔引流时间可延长,直至肺复张良好,引流液量少而清澈,无发热等感染征象。⑦气胸。气胸的早产儿引流侧肺完全复张,呼吸音变清晰,夹闭管24小时以上无气急。

(5)拔管后的评估:

拔管后24小时内应注意早产儿呼吸情况及局部引流口的情况。拔管后要立即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对称,早产儿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切口漏气、漏液、出血、皮下积气等症状。保持引流口清洁干燥,注意观察引流口有无分泌物或红肿等。

(五)侧脑室引流管

早产儿脑积水是因脑脊液循环不畅通,部分或完全梗阻,使脑脊液在大脑内过度积聚形成。而产生脑积水的主要原因多见于颅内出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先天畸形所致,亦有部分由颅内肿瘤造成,但这在早产儿新生儿期比较少见。

1.置管前评估
(1)置管的用途和置管方式:

为了降低颅内压需要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每次10~15ml/kg)、脑室穿刺、脑室外引流等。脑室外引流是指经颅骨钻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出体外的医疗措施。出现颅内感染、分流管堵塞时,可通过放置脑室外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2)早产儿情况的评估:

置管前需要评估早产儿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头部皮肤情况有无破损,头部需要备皮预防术中感染。评估早产儿的疼痛情况,合理使用药物镇静镇痛。评估早产儿有无先天性脑结构发育畸形、颅内肿瘤、颅内出血、中枢感染等高危因素。评估早产儿头围,神经系统症状,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3)术前配合:

了解早产儿相关检查结果,完善术前各项常规化验、检查和备血,同时给予留置尿管,留置胃管,保持呼吸机管道的通畅,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置管后评估
(1)导管的固定:

头部伤口缝线固定纱布包扎后头部使用网帽固定,引流管双道固定在早产儿床单位上。

(2)导管的定位:

置管后头部X线摄片或头颅CT确定导管的具体位置。引流管滴定管需高出脑室10~15cm,即外耳道水平。

(3)置管期间的观察
①感染评估:

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注意保持整个装置无菌及密闭,这是预防引流感染的关键。观察引流液情况,如出现浑浊、呈毛玻璃状或有絮状物提示颅内感染。监测体温及血常规,如发现伤口有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及时告知医生;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②安全评估:

做好安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防止引流管脱出,引流管应妥善固定,禁止过度牵拉。

③通畅度评估:

保持引流管通畅,随时观察引流管内水柱波动情况,防止管道受压、弯曲、脱离及堵塞。观察有无意识障碍、反应迟钝、呕吐、囟门膨隆,头围继续增大,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观察切口及皮下隧道有无积液。按压分流泵判断分流管是否堵塞:若按下分流泵可弹起,前囟张力不高,说明引流管通畅;如按压时感觉阻力增加,难以按下或按下难以回复则提示引流管堵塞。可行头颅CT检查以确诊是否存在分流管堵塞。严重者应手术拔除分流管。

④引流量评估:

观察脑脊液的颜色、性状和量,早产儿正常脑脊液为水样黄色透明液体,若引流液变为血性或浑浊脑脊液,或是引流量突然增大,则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及时记录。严格控制引流速度及引流量,若引流过快,容易出现低颅压性头痛、恶心、呕吐、嗜睡、囟门凹陷等表现,原有神经症状会加重,此时应抬高或暂时夹闭引流管。

⑤出血评估: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产儿的术后出血一般发生在24小时内,应密切观察其神志、瞳孔及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时观察及记录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每天按时测量头围,监测脑室大小有无变化。

(4)拔管的评估:

早产儿引流管放置时间5~7天,术后第8天行头颅B超显示右侧侧脑室及环境来判断是否可以拔管。

三、早产儿血管通路的选择和评估

(一)脐动脉和脐静脉置管的评估

脐血管导管术是帮助早产儿维持循环稳定的长期技术,通常用于补液和药物给药,血液采样,直接监测生命体征,偶尔用于治疗性心脏介入。

脐动脉先向下走行,连接到髂内动脉,然后进入髂总动脉,之后进入腹主动脉(也可以称为主动脉腹部,也是降主动脉),再之后进入胸主动脉(也可以称为主动脉胸部,也是降主动脉)。脐静脉向肝脏走行,一部分与肝门静脉血液相混,经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另一部分经静脉导管入下腔静脉。

1.脐导管的选择和评估

体重<1.5kg的早产儿,用3.5F(1.1mm)的脐导管,体重>1.5kg的用5.0F的脐导管。如果有2.5F的脐导管,可用于体重<1.0kg早产儿。推荐使用单腔导管、顶端开口的导管,不建议侧面开口的导管(凝血的可能性大)。

2.脐导管的长度

脐动脉高位为第6~9胸椎的位置,低位脐动脉为第3~4腰椎的位置。以上两个位置都要避开一个危险区域,腹主动脉的分支:肾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高位相比于低位,其不会增加高血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血尿等并发症的发病率;长期使用时四肢苍白或青紫率低;再次插管和换管率低;低位与血管痉挛相关。最新的系统综述推荐只用高位,除非有高位的禁忌证。脐静脉位置在膈肌之上0.5~1.0cm,这个位置为了避开容易发生痉挛的腹腔干开始部位(T 12 ),肾动脉(L 1 ),肠系膜上动脉(T 12 ~L 1 )。

脐动脉计算长度公式如下。

高位插管长度(cm)=体重(kg)×4+7cm(Wright公式)。

高位插管长度(cm)=体重(kg)×3+9cm(Shukla公式)。

低位插管长度(cm)=体重(kg)+7cm。

脐静脉计算长度公式如下。

插管长度(cm)=1/2(3×体重+9cm)+1cm。

计算出的长度还应加上脐带根部的长度。计算长度只是估计长度而已,插管后需要X线摄片精确定位插管末端位置。可以选择X线正、侧位片拍摄、床边超声等方法定位导管末端位置。

脐导管的固定:桥接固定的操作步骤见图2-1。

图2-1 脐导管桥式固定的步骤

3.脐动静脉置管时的评估

脐动脉生后数秒会收缩,几分钟会闭合,出生后3~4天内可以通过扩张而使用,出生后第1天容易插入,之后如果还想插入,需要提前1小时使用温生理盐水纱布包裹脐带残端。

(二)外周静脉的评估

外周静脉通路优先选择手背,足部和足踝背部的静脉;较粗的静脉,如大隐静脉和肘窝的粗浅静脉,如有需要通常被保留用于PICC置管。早产儿头皮静脉虽然易于穿刺,但其稳定性和体位更换成问题,因此这些血管较少选择。每班需要对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观察和评估,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置管部位周围皮肤、导管通畅度、疼痛度、有无肢体肿胀外渗、血栓性静脉炎等。

(三)PICC置管的评估

详见第四章“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维护管理技术”。

四、早产儿出院前的评估

准确、全面地评估高危早产儿家属的出院准备度(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RHD)非常必要。准确评估家属的RHD可以防止早产儿过早出院,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入院率,节约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目前,出院计划模式逐渐演变为“医疗整合团队服务模式”,作为延续性护理服务的基础保障,是NICU向家庭或社区等其他护理服务体系转变的重要途径。该模式由各种医疗专业服务人员组成照顾团队,包括专科医生、随访护士、专科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专家、哺乳期喂养专家、治疗师、初级卫生保健者、高危早产儿随访门诊的医护人员、早产儿父母,以早产儿为中心,照顾者共同参与计划,在很多发达国家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日渐成熟和完善,成为医院服务的一部分。

(一)高危早产儿出院条件的评估

在讨论高危儿的出院计划内容之前,首先列出早产儿可以出院的条件:①至少1周没有出现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min的情况,呼吸平稳等。②矫正胎龄达34周,体重达1500g以上者。③适当及稳定的体重增长,每天约25g。④能经由口或鼻胃管喂奶,获得适当的营养及能量。⑤没有需积极处置的内科或外科问题。

(二)出院前的早产儿评估

1.核对各项检查是否完成

在出院前逐项清点各项该做的检查是否已完成,将结果及随访日期告知家属,并注明在随访卡上,如新生儿筛查、听力筛查、疫苗接种及其他个别病情需要的检查。

(1)眼底检查的高危险人群:

孕周数<28周,出生体重<1500g。其他有危险因素的早产儿如生后吸氧时间较长等。出生后4~6周或受孕周数31~33周时接受检查。

(2)听力检查的高危险人群:

出生体重<1500g、高胆红素血症经换血治疗、新生儿窒息、先天性感染、细菌性脑膜炎、使用呼吸机超过5天等。

2.出院带药的护理

原则上药物给予的种类及次数,越简单越好,避免家长给予误服。

(1)出院时贫血的早产儿(血红蛋白145g/L以下者),口服“铁剂”至少3个月;早产儿需补充铁剂至矫正胎龄6~12个月。每2个月复查1次血常规,以监测血红蛋白上升情况。

(2)维生素D 3 及钙剂的补充:早产儿出生后3个月内每日1次口服维生素D 3 800U,3个月后每日400U,可补充12个月。若血钙离子低,可补充钙剂3个月。

3.疫苗接种评估

告诉父母该早产儿接种疫苗禁忌证,如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经皮胆红素值在7mg/dl以上,体温在37.5℃以上者,或是先天性免疫缺陷均谨慎接种疫苗,可以咨询免疫接种门诊。曾用过“人免疫球蛋白”的早产儿需停药1个月后方可接种。

(三)出院前护理评估

1.主要照顾者的评估

尽早让父母参与早产儿的照护,有足够的时间让父母学习所需照顾技巧,并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实际操作并熟练执行。

2.照顾技能的评估

(1)早产儿心肺复苏术。

(2)评估生理需求的技巧。

(3)基本照顾,包括哺乳、洗澡、皮肤及脐部护理等。

(4)病情的观察,若有吸乳差、呼吸促、发热等随时来院。

(5)药物给予,包括剂量、给予方式、药物保存方法等。

(6)特殊的照顾技巧:特殊饮食如先天代谢异常、因限水而需要调整热量。

(7)奶粉的调配、胃肠吸收不良等情形的护理。

(8)特殊需要,如喂奶技巧、吸氧的护理等。

(9)与早产儿的互动交流,早产儿的基本发育规律,基本护理的注意事项。

(10)感染的预防。

(11)紧急事件的处理,如呛奶时立即给予侧身拍背,擦拭口鼻腔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需要吸痰,弹足底予以刺激等。

(12)环境,如室温、特殊辅助器如制氧机、吸痰器所需要的水电供应等。

(四)出院前家长评估

早产儿母亲抑郁等情绪压力影响其照护能力,父亲需承受工作及照顾母亲等其他家庭成员的压力,故给予良好的情感支持是减轻父母压力的重要举措。出院前通过与早产儿父母的面对面交谈、微信和电话交流,与心理咨询师一起评估父母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母亲的情绪压力。提供健康教育宣传册、家庭支持组织及心理健康专家的信息,在早产儿开始住院时即鼓励其父母参与早产儿宝宝的护理是减轻其情感压力的关键。哺乳期喂养专家应指出家庭成员对产妇母乳喂养支持的重要性,鼓励亲密接触的护理;围产期和儿科专家帮助父母制订克服母乳喂养障碍的出院前、后计划,减轻其情感的压力;护理人员与家长沟通宣教高危早产儿行为正常与否的识别及早产儿睡眠、哭闹、喂养等问题的护理,保证早产儿父母具备观察和评估亲子互动及高危儿行为正常与否的识别能力。

(五)出院后随访评估

1.随访管理

出院后由专人负责定期电话跟踪随访及督促回院检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鼓励母婴情感交流,营造温馨、舒适、和谐的护理氛围和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向患儿家长强调随访和院外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1)出生后42天需进行“52项行为神经测试”或“20项神经行为检查”,每月1次,以监测神经行为发育,防止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随访1~1.5年。

(2)疾病的随访,包括听障、视障、先天性代谢异常等。至早产儿满1周岁或各项发育指标达正常为止。出院前评估早产儿喂养状况及哺乳支持情况,出院后随访至早产儿进食状况是否良好、体重是否达标。

2.家庭访视

是医患沟通的延伸,通过家庭访视可及时发现NICU早产儿家属在出院后亟待解决的护理问题并提供干预和指导,促进延续性护理得以实施,改善早产儿健康状况,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家庭访视计划在美国等36个国家进行了实施,NICU早产儿父母可通过产后支持的网络系统,咨询喂养、照护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得到各方面专家的认可。

五、早产儿围手术期的评估

(一)术前评估

1.病史回顾

通过Apgar评分和分娩史回顾,可帮助麻醉科医师全面了解发现围生期有无窒息史和后遗症影响、家族史和孕妇用药史也同样重要。早产儿的评估除了回顾新生儿期资料,还需评估早产儿潜在的并发症。

2.胃肠道功能评估

术前禁食6小时;外科消化道手术需要灌肠或通便,排出肠道内的细菌,减少肠蠕动和肠道细菌的感染,NEC的早产儿不建议灌肠通便。对于行消化道手术的早产儿,术前常规放置胃管,麻醉前应抽吸胃管,以减少反流误吸的发生率。

3.实验室检查评估

血常规、生化全项、凝血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线检查等,特殊早产儿可以增加血气分析、血生化等相关方面的检查。

(1)凝血功能评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25~37秒,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秒以上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11~14秒,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秒以上异常;活动度80%~120%,INR 0.8~1.2;纤维蛋白原(FIB)2~4g/L。评估凝血功能异常可以术前输注血制品和术中备血。

(2)血容量及失血量评估:

择期手术早产儿要求血红蛋白(Hb)>140g/L,低于此标准时早产儿麻醉危险性可能增加。当伴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出、凝血异常,预计术中出血量可能达血容量10%以上者,术前应查血型并充分备血。对低血容量或术中可能需大量输血者,应预先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表2-4,表2-5)。

表2-4 与年龄相关的血容量及血红蛋白含量

[引自:左云霞,朱波,庄蕾,等.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

表2-5 早产儿正常血细胞比容和可接受的血细胞比容

[引自:左云霞,朱波,庄蕾,等.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

(3)术中输血需求评估:

术中应根据术前血红蛋白、手术出血量及早产儿的心血管反应等决定是否输血。一般来说,对全身状况良好的早产儿,当失血量达到估计血容量(EBV)的15%以上应给予输血。血细胞比容(Hct)对指导输血具有非常大的临床意义,通常将25%作为Hct可接受的下限,早产儿及伴有明显心肺疾病的患儿(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Hct应维持在30%以上。

(4)围手术期输液评估:

围手术期输液评估目的在于提供基础代谢的需要(生理需要量),补充术前禁食和围手术期的损失量,维持电解质、血容量、器官灌注和组织氧合正常。早产儿可通过观察黏膜、眼球张力和前囟饱满度对失水程度进行评估(表2-6)。

表2-6 早产儿脱水程度的评估

[引自:左云霞,朱波,庄蕾,等.小儿围术期液体和输血管理指南(2017版).]

4.体温的评估

早产儿在手术期间易发生低体温,因早产儿皮下脂肪薄,且棕色脂肪少,如保暖不够易合并感染时而发生新生儿硬肿症,应准备各种保温措施保证体温的正常。

5.气道的评估

评估有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者,应第一时间予以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术前拍片确定气管插管的具体位置,查看气管插管固定是否牢固,分泌物多时及时清理呼吸道,保证通气的有效性,避免非计划性脱管。

6.心理评估

评估家长的情绪,根据病情给予详细的解释,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

(二)术后评估

1.体温的评估

低体温是麻醉及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其是指早产儿术中体温低于36℃,严重者可使早产儿低于正常值2℃以上。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可受术间环境、术中输液及手术过程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发病率可达50%以上。使用适当转运设备(温箱)并在转运期间注意覆盖保暖、暖风毯或照射加温、对皮肤消毒液进行加温、吸入经过加温湿化的麻醉气体、保持手术室的温度、所输液体和血制品加温等。手术间的温度应该维持在26~30℃,术中注意持续监测体温。所有早产儿手术后都采用暖箱保暖,设置为皮肤温度控制模式,将温度传感探头贴于腹壁,设置皮肤温度为36.5℃。

2.生命体征的评估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合理设置监护仪的各项预警值,如有异常及时调整并记录,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3.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和评估

早产儿心脏手术期间,脑氧饱和度(rSO 2 c)从基线降低超过20%,与1岁时的术后神经系统改变和神经发育障碍有关。使用脑近红外光谱(NIRS)可以在床边监测确定可能的神经系统不良危险因素。NIRS测量各种器官的区域组织氧饱和度并提供反射组织供氧和需求之间的平衡。该NIRS的主要目的是持续非侵入性地评估组织灌注氧合情况。在早产儿麻醉期间的重要问题是适当的肺通气,因为脑血流量受血液二氧化碳分压和氧气水平的影响。需要将二氧化碳分压维持在35~45mmHg,过度通气或心排血量减少,脑血流也会减少。脑血流减少也可能与贫血和低血压等其他因素有关,早产可能也是脑氧合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不同的围手术期因素可能导致大脑氧合变化不同,但最重要的是维持动脉血压的正常和稳定。

1.呼吸功能的评估

(1)早产儿在转回病房过程中有发生呼吸道阻塞的危险,手术室护士应协同麻醉医生严密观察早产儿,应取侧卧位转送,转运途中给予吸氧和心电监护。早产儿安全返病房后,给予吸氧,注意给氧的浓度及流量,进行血氧饱和度监护,避免发生氧中毒。床旁准备吸引器、气管插管包以备急用。

(2)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气管插管者易滑脱,应妥善固定好,插管的深度做好标记。如有黏痰时,选择粗细适宜的密闭式吸痰管轻柔的旋转式吸痰,掌握好插入深度和吸痰压力,避免损伤黏膜,减轻早产儿的痛苦。

(3)术后更应加强口腔护理,以免黏稠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4)胸部物理治疗,术后每2~4小时翻身1次。痰液黏稠者需要湿化气道或雾化吸入。

(5)呼吸暂停的观察及护理:当出现呼吸暂停时给予物理刺激,如托背及弹足底,若症状未见好转,气囊加压通气,压力为1.5~2.0kPa为宜。按医嘱使用枸橼酸咖啡因,临床效果较好,注意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呼吸暂停严重时可用无创辅助通气及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

2.胃肠功能的评估 评估胃肠功能恢复情况;保持胃肠减压负压状态,确保胃管通畅,记录胃液的颜色、量及性质;观察有无腹胀和呕吐,记录排便的时间和肠蠕动情况,以便尽早开始肠内营养。

3.疼痛的评估 详见第一章第四节早产儿疼痛。

4.伤口的评估 详见第五章早产儿皮肤护理技术中早产儿的外科切口护理。

5.液体的评估 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以便报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补液方案。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保证营养及水分供给(详见本章术前围手术期输液评估)。

6.实验室检查的评估 评估指标为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凝血指标轻度异常定义为PT延长大于3秒但小于1.5倍正常参考值和/或APTT延长大于10秒但小于1.5倍正常参考值;明显异常定义为PT或和APTT延长大于1.5倍正常参考值。止血是一个涉及促凝因子和抗凝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理过程。早期发现和解决早产儿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对预防该系统的功能异常,减少出血有着重大意义。评估血常规指标,便于早期发现术后感染和贫血。评估血气分析数值,便于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液体量。

(朱晓婷 唐 熙) QX10SYYwdtfaZGR22kYxoZlWOhj7tOVdhiubgj7/in+cSDBfehAO/Y3n+bzmRk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