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面向国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建议方案

一、临床表现特点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恶寒、鼻塞、流涕、头痛、咽痛、肌痛、关节酸痛、食量减少、口干、口黏、无汗、腹泻、大便干燥等症状。重型病例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1周后恢复,但仍具传染性。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转重或危重。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预后较差,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二、辅助检查

(一)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见肌钙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重型、危重型患者常有炎症因子升高。

(二)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病原学检查:

釆用RT-PCR和/或NGS方法在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可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下呼吸道标本(痰或气道抽取物)更加准确。标本采集后尽快送检。

2.血清学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增高。

(三)胸部影像学

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三、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1.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14天内有疫区及周边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

(2)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

(3)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来自疫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

(4)聚集性发病(2周内在小范围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2.临床表现

(1)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

(2)具有上述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有流行病学史中的任何一条,且符合临床表现中任意2条。无明确流行病学史的,符合临床表现中的3条。

(二)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

1.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

2.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

3.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

四、鉴别诊断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表现需与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相鉴别。

(二)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主要与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已知病毒性肺炎及肺炎支原体感染鉴别,尤其是对疑似病例要尽可能采取包括快速抗原检测和多重PCR核酸检测等方法,对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

(三)还要与非感染性疾病,如血管炎、皮肌炎和机化性肺炎等鉴别。

五、预防干预建议

适用人群:普通人群中免疫力不足者、年老体弱者。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使用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停用(见表1)。

表1.预防用药表

推荐针灸、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常规提高免疫力。

选穴:足三里(双侧),气海,中脘,如使用毫针,每次留针25~30分钟,针刺补法。如使用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选择低频2Hz,电流强度10~20mA,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六、分证与治疗

(一)疑似病例的防治(见表2)

表2.疑似病例防治用药表

(二)轻型与普通型(疑似病例可参照轻型和普通治疗方案执行)

1.中医辨证施治

(1)寒湿证(见表3)

临床表现:见低热(37.3℃≤T≤38.0℃),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胸紧憋气,食欲差,恶心,呕吐,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伴齿痕或淡红,苔白厚腐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表3.轻型与普通型寒湿证用药表

(2)湿热证(见表4)

临床表现:见低热(37.3℃≤T≤38.0℃)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呼吸困难,腹部胀满,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食欲差,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大便黏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表4.轻型与普通型湿热证用药表

(3)针对以上疑似病例、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推荐治疗方:

1)解毒益气散(附录1-23)

袋泡剂(粒径20目),5g/袋,用法:一次3袋,一天3次,开水冲服或用250ml水煎煮5分钟后饮用,一疗程3天。

2)清肺排毒汤

3)化湿败毒颗粒(附录1-24)

4)针灸、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

选穴: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神阙,如使用毫针,每次留针25~30分钟,平补平泻。如使用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选择低频2Hz,电流强度10~20mA,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

2.基础治疗

(1)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保证充分热量;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指氧饱和度等。

(2)根据病情监测血常规、尿常规、CRP、生化指标(转氨酶、心肌酶、肾功能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

(3)有胸闷喘息症状者及低氧血症者及时给予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3.抗病毒治疗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新冠治疗药物,可试用α-干扰素(成人每次500万U或相当剂量,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雾化吸入)、利巴韦林(成人500mg/次,每日2至3次静脉输注,疗程不超过10天)、磷酸氯喹(18~65岁成人。体重大于50kg者,每次500mg、每日2次,疗程7天;体重小于50kg者,第一、二天每次500mg,每日2次,第三至第七天每次500mg、每日1 次)。

要注意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禁忌证(如患有心脏疾病者禁用氯喹)以及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等问题。上述药物均需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其疗效。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时应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并对症处理。

4.抗菌药物治疗

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WBC>1万以上和/或N>85%考虑使用,抗生素使用一般5~7d。结合临床选用抗生素种类。

(三)重型

1.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
(1)成人

①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

②外周血炎症因子如IL-6、C反应蛋白进行性上升;

③乳酸进行性升高;

④肺内病变在短期内迅速进展。

(2)儿童

①呼吸频率增快;

②精神反应差、嗜睡;

③乳酸进行性升高;

④影像学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快速进展;

⑤月龄以下的婴儿或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重度营养不良等),有免疫缺陷或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2.中医辨证施治
(1)疫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面红(38.0℃<T≤39.0℃),咳嗽,痰黄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RR>30次/min;或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或动脉血氧分压(PaO 2 )/吸氧浓度(FiO 2 )≤300mmHg;或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疲乏倦怠,口干苦黏,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中成药:牛黄清心丸(附录1-25)或清热八味胶囊。

(2)气营两燔证(见表5)

临床表现:高热心烦口渴(T>39.0℃),喘憋气促(喘憋气促(RR>30次/min;或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或动脉血氧分压(PaO 2 )/吸氧浓度(FiO 2 )≤300mmHg;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神志昏迷,或皮下出血或吐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表5.重型气营两燔证用药表

3.基础治疗

(1)氧疗;

(2)老年弱者,可考虑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3~5d;

(3)根据生化指标适当选择营养支持疗法。

4.中药注射剂
(1)指征:

发热(低热或高热)。5%GS或0.9%NS100~250ml+喜炎平注射液(附录1-30)50~100ml静脉滴注,一日2次。

(2)指征:

有痰色黄,或发热。5%GS或0.9%NS100~250ml+痰热清注射液(附录1-31)20~4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

(3)指征:

高热,神志不清。5%GS或0.9%NS100~250ml+醒脑静注射液(附录1-32)20~40ml,静脉滴注,一日1次。

(4)指征:

肺影像呈现新冠肺炎特征。0.9%NS100+血必净注射液(附录1-33)50ml,静脉滴注,一日2次。可考虑与上述注射剂联合使用。

(5)指征:

存在免疫抑制情况。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参麦注射液(附录1-34)100ml,一日2次。

(6)指征:

出现休克。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参附注射液(附录1-35)100ml,一日2次。

5.对症治疗

(1)发热:≥38.5℃,可予柴胡注射液(附录1-36)(4ml/次,1~3次/d),或可予塞来昔布(0.2g/次,1~2次/d),或双氯芬酸钠栓(25mg~50mg/次,1~2次/d)。

(2)咳嗽:可予右美沙芬(15~30mg/次,3~4次/d),或惠菲宁(10ml/次,3~4次/d)。

(3)痰多难咯,予氨溴索(30mg/次,3~4次/d),或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0.6g/次,1~3次/d)。

(4)喘息伴肺部哮鸣音,予茶碱缓释片(1~2片/次,2次/d)。

(5)腹泻,可予蒙脱石散(附录1-37)(1~2袋/次,3次/d)。

6.抗生素使用

指征:有细菌感染征象,如WBC>1.0万以上和/或中性>85%时考虑使用,抗生素使用一般5~7d。结合临床选用抗生素种类。

如:0.9%NS100ml+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3g 静滴一日2~3次,和/或0.9%NS100ml+莫西沙星0.4g 静滴一日1次;或0.9%NS100ml+美洛培南1.0g静滴一日3次(每8小时1次)。

7.抗病毒药使用

可试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成人每次500万U,加入灭菌注射用水2ml,每日2次);利巴韦林(成人500mg/次静滴,2~3次/d);磷酸氯喹(成人500mg,2次/d)疗程均不超过10天。

8.激素使用

原则上避免使用或慎用激素,即使使用也要遵循短期使用原则(3~5天),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g/(kg·d)。使用指征:呼吸困难明显、严重低氧血症,肺部影像进展明显,和/或炎症指标明显升高。

9.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可参照成人标准进行分型治疗

(1)出现气促(<2月龄,RR≥60次/min;2~12月龄,RR≥50次/min;1~5岁,RR≥40次/min;>5岁,RR≥30次/min),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

(2)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2%;

(3)辅助呼吸(呻吟、鼻翼翕动、三凹征),发绀,间歇性呼吸暂停;

(4)出现嗜睡、惊厥;

(5)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

(四)危重型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需要机械通气),伴神志异常(出现休克或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1.治疗原则:

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中医辨证施治

内闭外脱证(见表6)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伴神志昏迷,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表6.危重型内闭外脱证用药表

3.中药注射剂、抗生素使用、激素使用:

同重型。

4.呼吸支持
(1)氧疗:

重型患者应当接受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并及时评估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是否缓解。

(2)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机械通气:

当患者接受标准氧疗后呼吸窘迫和/或低氧血症无法缓解时,可考虑使用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或无创通气。若短时间(1~2小时)内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应当及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有创机械通气。

(3)有创机械通气:

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即小潮气量(6~8ml/kg理想体重)和低水平气道平台压力(≤30cmH 2 O)进行机械通气,以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在保证气道平台压≤35cmH 2 O时,可适当采用高PEEP,保持气道温化湿化,避免长时间镇静,早期唤醒患者并进行肺康复治疗。较多患者存在人机不同步,应当及时使用镇静以及肌松剂。根据气道分泌物情况,选择密闭式吸痰,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采取相应治疗。

(4)挽救治疗:

对于严重ARDS患者,建议进行肺复张。在人力资源充足的情况下,每天应当进行12小时以上的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机械通气效果不佳者,如条件允许,应当尽快考虑体外膜氧合器(ECMO)。其相关指征:①在FiO 2 >90% 时,氧合指数小于80mmHg,持续3~4小时以上;②气道平台压≥35cmH 2 O。单纯呼吸衰竭患者,首选VV-ECMO模式;若需要循环支持,则选用VA-ECMO模式。在基础疾病得以控制,心肺功能有恢复迹象时,可开始撤机试验。

5.循环支持

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改善微循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动脉血气分析中乳酸和碱剩余,必要时进行无创或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如超声多普勒法、超声心动图、有创血压或持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救治过程中,注意液体平衡策略,避免过量和不足。如果发现患者心率突发增加大于基础值的20%或血压下降大约基础值20%以上时,若伴有皮肤灌注不良和尿量减少等表现时,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脓毒症休克、消化道出血或心功能衰竭等情况。

6.肾衰竭和肾替代治疗

危重症患者的肾功能损伤应积极寻找导致肾功能损伤的原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对于肾衰竭患者的治疗应注重体液平衡、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在营养支持治疗方面应注意氮平衡、热量和微量元素等补充。重症患者可选择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CRRT)。其指征包括:(1)高钾血症;(2)酸中毒;(3)肺水肿或水负荷过重;(4)多器官功能不全时的液体管理。

7.血液净化治疗

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浆置换、吸附、灌流、血液/血浆滤过等,能清除炎症因子,阻断“细胞因子风暴”,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机体的损伤,可用于重型、危重型患者细胞因子风暴早中期的救治。

8.免疫治疗

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托珠单抗治疗。首次剂量4~8mg/kg,推荐剂量为400mg、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输注时间大于1小时;首次用药疗效不佳者,可在12小时后追加应用一次(剂量同前),累计给药次数最多为2次,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800mg。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9.其他治疗措施

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患者,酌情短期内(3~5日)使用糖皮质激素,建议剂量不超过相当于甲泼尼龙1~2ml/(kg·d),应当注意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免疫抑制作用,会延缓对冠状病毒的清除;可静脉给予血必净注射液100ml/次,每日2次治疗;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儿童重型、危重型病例可酌情考虑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患有重型或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孕妇应积极终止妊娠,剖宫产为首选。

患者常存在焦虑恐惧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

七、恢复期

(一)中医辨证施治

1.肺脾气虚证(见表7)

临床表现:气短,疲倦乏力,食欲差,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无力,轻度腹泻或大便黏滞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表7.恢复期肺脾气虚证用药表

2.气阴两虚证(见表8)

临床表现:乏力,气短,口干,口黏,心悸,汗多,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

表8.恢复期气阴两虚证用药表

3.痰凝血瘀证(见表9)

临床表现:胸闷气憋,活动后呼吸困难,阵发性干咳、呛咳为主,或咳少量白痰。舌质淡暗,苔薄白或腻,脉沉弦或涩。

胸部CT提示肺间质病变征象明显。

表9.恢复期痰凝血瘀证用药表

(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

1.针灸疗法

操作方法及频次:毫针每日或每隔日一次,每次留针25~30分钟,行针刺补法。如给予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给予2Hz,10~20mA电刺激,每日或隔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如穴位艾灸刺激,则早晚各一次,每次15~20分钟。

【基础选穴】大椎,足三里,肺俞,膈俞。

(1)肺脾气虚证

【选穴】太渊、膻中、气海、关元。痰多者加丰隆、太白;畏寒者加风门艾灸;腹胀便溏加天枢。

(2)肺胃阴虚证

【选穴】太渊、膏肓、太溪、三阴交。咯血加孔最;腹胀加中脘,便秘加天枢。

(3)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

【选穴】肾俞、鱼际、太渊、太溪、三阴交。喘甚者加定喘;失眠加内关、神门。

2.耳针疗法
【选穴】

肺、平喘、神门、大肠、内分泌等。

【贴敷法】

可选中药王不留行籽取穴贴敷,每日用手指轻压1~2分钟,每三天更换。

【禁忌】

皮肤破溃或皮肤过敏、瘢痕体质患者禁用。

3.穴位贴

可选白芥子、细辛、川芎、苍术等研磨成细粉,制作成药饼进行贴敷。

【选穴】

肺俞、定喘、膏肓、膻中、丰隆等。

【频次】

每日一次,每次4~6个小时。

【禁忌】

孕妇、咯血、皮肤破溃或皮肤过敏、瘢痕体质患者禁用。

4.艾灸

用艾条,采用循经往返灸,从风门到膈俞,距皮肤1.5~3cm左右。操作时间约20分钟,隔日一次。

八、解除隔离和出院后注意事项

(一)出院标准

1.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

2.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

3.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

4.连续两次痰、鼻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至少间隔24小时)。

满足以上条件者可出院。

(二)出院后注意事项

1.定点医院要做好与患者居住地基层医疗机构间的联系,共享病历资料,及时将出院患者信息推送至患者辖区或居住地居委会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2.患者出院后,建议应继续进行14天的隔离管理和健康状况监测,佩戴口罩,有条件的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减少与家人的近距离密切接触,分餐饮食,做好手卫生,避免外出活动。

3.建议在出院后第2周和第4周到医院随访、复诊。 B/MoTKkEz+bHerEPZgENpO2W5AmlbfqFf9S3mVUf3jwfpNFT6UoG0w/VtKe1Rw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