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局部脑、脊髓或视网膜缺血导致的短暂的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可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动脉夹层、动脉炎等。临床表现因不同血管供血区而各异,如突然出现视物不清、肢体无力、失语等,症状多在1~2小时内恢复,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
TIA多发生于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
TIA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可能出现病变对侧发作性肢体单瘫、偏瘫和/或面瘫,病变对侧单肢或偏身麻木。
怀疑发生TIA时应尽可能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weighted,MRDW),能对脑组织的生存和发育提供潜在的、唯一的信息,以明确是否为TIA。
以下TIA在发病24~48小时内必须住院:
1.初发的TIA。
2.进行性加重的TIA。
3.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
4.症状性狭窄大于50%。
5.存在心脏来源的栓子(如心房颤动引起的TIA)。
6.存在血液高凝状态。
7.加利福尼亚评分量表和ABCD2评分量表(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评估为高危者。
TIA由于缺血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可以总结为“五个一过”症状,即一过性头晕、头痛,一过性意识模糊、平衡障碍或猝倒,一过性视物不清,一过性言语不利,一过性肢体麻木无力。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眼动脉交叉瘫、一过性单眼黑矇、失语,以及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简称“三偏征”)。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临床表现有眩晕、平衡障碍、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症、双眼视力损害、吞咽障碍、构音不清、共济失调、复视、交叉性瘫痪和交叉性感觉障碍。
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矇或失明是由于眼动脉受累所致,还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
TIA患者会出现病变对侧发作性肢体单瘫、偏瘫和面瘫,病变对侧单肢或偏身麻木,起病突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或视网膜的功能缺损,一般多在1~2小时内恢复,超过2小时常遗留轻微的神经功能障碍。
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年龄、TIA症状持续时间及糖尿病等因素与TIA患者卒中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TIA患者短期内卒中风险很高,7天内卒中风险为4%~10%,3个月内卒中风险为10%~20%(平均为11%),其中有25%~50%发生于TIA后2天内。医生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发现新发梗死灶的患者属于缺血性卒中患者,该部分患者再发卒中风险高。另外,TIA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的风险也增高。
会。脑干网状结构缺血可引起跌倒发作,表现为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而倒地,但随即可自行站起,患者整个过程中意识清楚。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是一种突然起病的一过性记忆丧失,伴时间、空间、定向力障碍,无意识障碍,患者的自知力存在,较复杂的大脑皮质高级活动如书写、计算、对话等正常,无神经系统其他异常表现,症状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缓解,大多不超过24小时,遗留完全的或部分的对发作期事件的遗忘,预后多较好。
有可能是TIA发作,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就可能会发展成卒中。说不出话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找词困难、构音障碍、不能理解他人说话、言语含糊不清等。
有可能是TIA,但症状一般多在1~2小时内缓解,如果症状一直不缓解,可考虑是卒中发作的危险信号,应尽快就医。
预防TIA需要戒烟、酒,适量运动,平衡饮食,按时睡眠,调整情绪等;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患者平时需注意血压、血糖、血脂的监控。
需要。目前TIA的治疗药物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抗凝药物两大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减少微栓子的发生,预防复发,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凝药物适用于已有栓塞的情况:发作次数多,症状较重,持续时间长,且每次发作症状逐渐加重,又无明显禁忌证;常用药物有低分子肝素钠、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还可给予脑保护剂、他汀类药物和中医中药等。
香烟里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可导致血管痉挛、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还会加速动脉硬化并促进血小板凝集,使血液凝固性和黏稠度增高,以致血液流动缓慢,为TIA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1.运动三原则 有恒、有序、有度。
2.可按照“一”“三”“五”“七”进行锻炼。
“一”是每天至少锻炼1次。
“三”是每次要锻炼30分钟以上。
“五”是每周要锻炼5次。
“七”是每次运动的心率要达到每分钟(170-年龄)次。
3.建议的运动方式 步行、慢跑、游泳、扭秧歌、跳健身操、爬山、骑自行车、跳绳、打太极拳等。
TIA的原因与缺血性卒中相似,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改变等。人体是个神奇的系统,血液中有促进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两套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这两套系统相互协作,保持平衡。当血栓堵塞了脑血管,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时,身体就得到“警报”,会让溶解血栓的系统来“抢救”。如果短时间内“抢救”成功,血栓溶解,症状消失,则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但如果“抢救”不成功,血栓一直堵塞血管,相应的脑组织就会缺血坏死,出现持久的症状,则称之为缺血性脑梗死,即俗称的“脑梗死”。
答案是否定的。研究表明,30%发生过TIA的患者在1个月内发生了缺血性卒中。虽然TIA后症状会完全消失,但它是一个“警钟”,提醒人体有很大可能性会发生缺血性卒中。因此,当出现TIA后,应该立即到医院检查,查找病因,并接受药物治疗,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需要评估患者发作时的症状、发作时间、持续时间、缓解时间、伴随症状、主诉、诱因、用药情况、血糖数值、生命体征和瞳孔变化、安全措施、是否有跌倒发作、复发的次数和频率及发作后有无受伤等。
TIA无论发作次数多少、持续时间长短都预示着患者处于发生脑梗死的高度危险中。一旦出现以上“五个一过”中的任一症状,都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要在第一时间就医,争取把握住治疗的最佳时机,以降低脑梗死的概率。且TIA发作后,长期进行卒中的预防更为重要。
TIA发展为卒中的风险可以用ABCD2评分量表(表1-1-1)来评估,用于评估TIA后早期(TIA后2天至1个月)的卒中风险。该量表所测分数越高,发展为卒中的风险就越高。
表1-1-1 ABCD2评分量表
注:1mmHg=0.133kPa;评分0~3分为低危人群,4~5分为中危人群,6~7分为高危人群。
(杨丽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