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肠外营养支持疗法药物

一、碳水化合物类药物及其特点

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质,并参与细胞的组成和多种活动。此外,其还有维持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节约蛋白质、抗生酮、解毒和增强肠道功能的作用。在营养支持中,碳水化合物可占总能量的50%~60%。多聚糖、低聚糖(麦芽糖糊精)、蔗糖和葡萄糖都可用于肠内营养,在肠外营养支持中常用的碳水化合物制剂有葡萄糖注射液、果糖注射液和木糖醇注射液,另外还有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和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等。

(一)葡萄糖

葡萄糖最符合人体生理要求,能被所有器官利用,有些器官和组织(大脑、红细胞)只能以其为能源物质。葡萄糖的氧化速度与能量消耗相关:婴儿和儿童体内的葡萄糖氧化速度高,体力活动和锻炼时也较高;在静坐或卧床的成年患者体内,氧化速度依赖能量消耗,其最大值为4~5mg/(kg·min),最大利用率为750g/d,实际用量以300~400g/d为宜。葡萄糖的滴注速度取决于各自的营养支持方案,在持续输注过程中,葡萄糖输注不应超过最大氧化速度4~5mg/(kg·min),相当于0.25~0.3g/(kg·h)。在间歇输注过程中,葡萄糖的剂量不应高于8~10mg/(kg·min)[0.5~0.6g/(kg·h)];若以此剂量输注,输注的剂量超过了氧化量,此时部分葡萄糖被氧化,其余的以糖原形式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在没有肠外营养支持时则被氧化代谢。当葡萄糖摄入与氧化速度相当时,可以明显降低患者代谢改变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因此对于危重症患者,葡萄糖的最大滴注速度为3~4mg/(kg·min),超过这个剂量,耗氧量增加,二氧化碳的生成也增加,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

葡萄糖注射液的pH为3.2~5.5,葡萄糖加入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可降低溶液的pH,通过减小乳滴间的表面电荷如电位,导致乳滴间的斥力消失而使脂肪乳不稳定。当葡萄糖的浓度过高时,可使部分脂肪表面受损,颗粒之间的空隙消失,脂肪颗粒凝聚。葡萄糖在储存过程中因其降解作用也可引起溶液的pH变化,浓度越高,降解的可能性越大,对肠外营养混合液稳定性的影响可能越大。因此,在肠外营养混合液中葡萄糖的最终浓度为3.3%~23%,有利于混合液的稳定。

(二)果糖

果糖的代谢速度要比葡萄糖和蔗糖等传统糖都慢,且不依赖胰岛素,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果糖比葡萄糖更易形成糖原,主要在肝脏通过果糖激酶代谢,易于代谢为乳酸,迅速转化为能量。果糖不会成为血糖的一部分,但会被代谢为甘油三酯和脂肪组织,提高体内的甘油三酯含量,导致腹部脂肪累积。果糖的用量最多不超过300g/d,过量输注以原型从尿中排出。因果糖大量输注能引起乳酸酸中毒和高尿酸血症,因此也有部分国家将果糖的用量限定在25g/d以内,滴注速度以不超过0.5g/(kg·h)为宜。

(三)木糖醇

木糖醇又称戊糖醇,分子包含5个碳原子和5个羟基。木糖醇的代谢不依赖胰岛素参与,还能少量地促进胰岛素分泌;木糖醇直接透过细胞膜参与糖代谢而不增加血糖浓度;木糖醇可抑制酮体生成,能使血浆脂肪酸生成减少。木糖醇对糖尿病患者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也有研究者认为木糖醇和葡萄糖一样都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碳水化合物,木糖醇代谢的后期也需要胰岛素的促进,所以糖尿病患者也不应过多地应用木糖醇,剂量不应超过100g/d。滴注速度按木糖醇计,应在0.3g/(kg·h)以下。

(四)转化糖和混合糖

转化糖是应激胰岛素抵抗的理想糖类能量。应激胰岛素抵抗时,葡萄糖主要供给不依赖胰岛素的脑和红细胞能量;果糖虽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但因果糖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故能有效供给外周组织能量。转化糖因仅含半量葡萄糖,因此能减少血糖波动。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含有5%的葡萄糖、5%的果糖以及钠、钾、镁、磷若干;混合糖电解质注射液含有6%的葡萄糖、3%的果糖、1.5%的木糖醇以及电解质。

临床常用的碳水化合物制剂及其特点见表3-1。

表3-1 临床常用的碳水化合物制剂及其特点

续表

葡萄糖最符合人体生理要求,价格低廉,是目前肠外营养混合液中唯一使用的碳水化合物。果糖和多元醇(山梨醇和木糖醇)曾被用于肠外营养,主要是因为其对糖尿病患者有益,且不会与氨基酸中的氨基发生反应(Maillard反应),增加混合液的稳定性。但最新研究表明,果糖、多元醇在糖尿病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中并无更多的优势,而混合输注系统和多腔袋都大大减少生成葡萄糖氨基酸复合物的风险。输注果糖和多元醇可能引起以下副作用:乳酸酸中毒;增加尿酸的生成;二磷酸果糖酶缺乏患者发生肝脏损伤;渗透性利尿和继发性脱水(特别是使用山梨醇)等。

二、蛋白质、氨基酸类药物及其特点

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以不同数量、不同种类及不同空间结构连接组成的,因此蛋白质的代谢就是氨基酸的代谢过程。氨基酸制剂的发展共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代氨基酸: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产的纤维蛋白水解液和酪蛋白水解产物,如水解蛋白注射液。

第二代氨基酸:20世纪50年代日本生产的由8种必需氨基酸(EAA)再加入精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的制剂,如复方结晶氨基酸注射液等。

第三代氨基酸:20世纪60年代研制出的增加非必需氨基酸(NEAA)种类、提高其所占比例的营养型(或平衡型)复方氨基酸溶液,所含的氨基酸种类增加到14~20种。

第四代氨基酸:20世纪70年代末根据年龄、生理情况及各种疾病状态时的氨基酸代谢特点和机体对其需要量而设计的适用于婴幼儿肝病和肾病、烧伤、创伤及肿瘤等各种疾病的氨基酸输液,但其疗效有的仍存在疑问。

目前,临床常用的氨基酸制剂包括平衡型与非平衡型(也称疾病适用型)复方氨基酸溶液两大类,按含氨基酸种类分为3、6、9、14、15、17、18和20种等,按含总氨基酸的浓度可分为3%~12%不等。

(一)平衡型复方氨基酸制剂

平衡型复方氨基酸采用近似人乳-全蛋模式的优质蛋白作为配制氨基酸溶液的模式。此类氨基酸制剂所提供的总氮量能够满足机体需要,其中EAA∶NEAA的比例为1∶1~1∶3。部分制剂中加入葡萄糖、山梨醇、木糖醇作为能源,可确保提高氨基酸在蛋白质合成中的利用率。一般情况下推荐的非蛋白质热卡与氮的比值为120∶1~150∶1。常用的平衡型复方氨基酸制剂及其特点见表3-2。

(二)疾病适用型复方氨基酸制剂

1.肝病用复方氨基酸

肝功能不全患者常存在氨基酸代谢紊乱的情况,其特点是血浆中的支链氨基酸(BCAA,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下降,芳香族氨基酸(AAA,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含量增高,血浆中的BCAA/AAA比值明显降低(正常人的该比值为3~3.5)。基于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胰岛素失衡学说、门体脑病学说,发展了肝病用复方氨基酸制剂,即提高BCAA,并降低AAA和甲硫氨酸、甘氨酸含量,用于纠正患者的血浆氨基酸谱失调,使BCAA/AAA比值接近正常,用于改善肝性脑病患者的精神症状。

表3-2 常用的平衡型复方氨基酸制剂及其特点

2.肾病用复方氨基酸

慢性肾衰竭患者体内的氨基酸代谢失调,血浆EAA浓度下降,NEAA浓度正常或升高;同时苯丙氨酸氧化产生的酪氨酸减少,体内的酪氨酸含量下降。肾病用复方氨基酸制剂含有EAA及酪氨酸,主要用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

3.婴幼儿用复方氨基酸

婴幼儿体内的酶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由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的苯丙酸羟化酶及由甲硫氨酸转化为胱氨酸的硫醚酶的活性较低,甘氨酸含量高,会出现血氨过高。婴幼儿用复方氨基酸制剂要求氨基酸量大、种类齐全,EAA比值高(40%),苯丙氨酸、甲硫氨酸、甘氨酸用量低,半胱氨酸、酪氨酸用量高。另外,早产儿相对缺乏牛磺酸储备,对于早产儿及新生儿来说,牛磺酸也是一种EAA。

4.创伤、感染等应激用复方氨基酸

在严重创伤、感染等应激情况下,体内的分解代谢激素增加,肌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大量肌蛋白分解成氨基酸并转移至肝脏以合成机体急需的急性相蛋白,作为糖异生的底物,BCAA的浓度下降明显。补充外源性BCAA可减少肌蛋白分解,促进脏器的蛋白质合成,纠正创伤后的负氮平衡。

5.肿瘤用复方氨基酸

肿瘤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原因是多个方面的,常规的营养支持手段往往很难纠正,选择性地限制某些氨基酸的供给量可对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常用的疾病适用型复方氨基酸制剂及其特点见表3-3。

表3-3 常用的疾病适用型复方氨基酸制剂及其特点

续表

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AA为高支链(36%)、高支链氨基酸/芳香氨基酸BCAA/AAA(17.1)配方,个别生产厂家的药品说明书也将其定义为肝病用复方氨基酸。

三、脂肪乳类药物及其特点

(一)脂肪乳概述

脂肪乳(LE)是根据乳糜微粒的组成、结构与特点而设计的,主要是甘油三酯(TG)和磷脂组成的乳剂颗粒溶液,其理化性质、生物稳定性好,无毒素和热原,满足静脉用制剂的要求。其中,磷脂起乳化剂的作用,甘油三酯是其主要有效成分。不同脂肪乳的差别主要在于甘油三酯的不同,即结合于甘油的脂肪酸(FA)不同。静脉用脂肪乳主要是以小肠乳糜微粒为模型发展而成的,即为用乳化剂和机械力将微小的油滴均匀分散在水相中构成的两相体系,其粒径一般控制在0.4~1μm。脂肪乳一般选用卵磷脂作为乳化剂,由于磷脂分子的电离和吸附作用,油水界面上带有一定量的负电荷,由于静电吸引,负电荷层外又吸引一层正离子,油水界面双电层间的电位差使油滴之间相互排斥,电位差越大,油滴越稳定。

1.脂肪乳的代谢供能

在血液循环过程中,人工乳糜微粒、脂质体与循环脂蛋白和细胞膜相互作用,在脂解、类脂和载脂蛋白转运、组织细胞内摄过程中竞争性代谢。脂蛋白脂肪酶水解TG,释放脂肪酸并生成小粒物质或残留微粒,后者被肝脏快速吸收。脂肪酸被转运至组织,成为细胞能量来源的供体。1g脂肪提供约9kcal能量。

2.脂肪乳的免疫功能调节

LE可通过不同途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其中包括FA与免疫细胞膜磷脂结合,改变膜流动性、结构及膜相关受体、转运体、酶和离子通道的功能。此外,ω-3和ω-6 PUFA可作为类花生酸合成底物直接参与炎症免疫反应。ω-6脂肪酸是花生四烯酸(AA)的前体物质,而AA作为细胞膜磷脂的底物合成一系列属于前炎症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二十烷类),如前列腺素、血栓素和白三烯。ω-6脂肪酸的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包括收缩血管和平滑肌、提高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小板聚集、白细胞趋化作用和免疫抑制。而ω-3脂肪酸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虽然与ω-6脂肪酸类似,但其生理作用仅为ω-6脂肪酸的1/100。LE中的ω-3 PUFA或ω-6 PUFA过量摄入都能导致免疫抑制,反之输注ω-6/ω-3比值适合的LE可维持免疫反应。ω-6/ω-3比值较高能抑制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损害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降低血脂清除率。因此,国际健康管理协会推荐脂肪乳的ω-6/ω-3比值为4∶1~2∶1。但目前有关FA是否能损害免疫功能的说法仍存有争议。

3.脂肪乳的脂质过氧化

脂质过氧化是指氧分子与不饱和FA碳链结合生成脂质过氧化物的过程,多在输注含PUFA丰富的LE时发生。脂质过氧化物是不稳定分子,通过酶或非酶分解转化成易挥发的丙二醛和碳氢化合物、戊烷(ω-6 PUFA过氧化生成)和乙烷(ω-3 PUFA过氧化生成)。上述物质能激发细胞存活所必需的灭活酶、蛋白质和其他重要元素的链式反应,进而调节或损害基础代谢、细胞和组织功能。

(二)静脉用脂肪乳的种类

1.长链脂肪乳(LCT)——C14~24

来自大豆油,主要脂肪酸成分是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其中以亚油酸为主(ω-6/ω-3比值为6.5∶1)。亚油酸作为长链多不饱和的ω-6脂肪酸,存在以下不足:

(1)LCT在血液中运输需与白蛋白结合,且长链脂肪酸需要肉碱的参与方能进入线粒体参与三羧酸循环,所以LCT从血清中的清除及水解速度均较慢,使得长链脂肪酸的机体利用率不够理想。

(2)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不饱和双键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过氧化物,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3)如上所述,ω-6脂肪酸的代谢产物具有强烈的促进炎症反应的作用。

因此,LCT存在导致免疫抑制、促进炎症和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作用的潜在风险,甚至可能增加患者发生感染和败血症的风险。

2.中/长链脂肪乳(MCT/LCT)——C6~24或C8~24

由50%的MCT和50%的LCT物理混合而成,较传统的长链脂肪乳减少50%的ω-6 PUFA。MCT的半衰期仅为LCT的一半,不依赖肉碱转运系统而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可以快速供能,所以有利于组织快速摄取MCFA作为能源物质,进一步节省蛋白质来源的能量,改善氮平衡,同时有利于降低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浓度,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损伤。MCT具有较好的血浆清除率,不会在肝内积聚;MCT不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并且不参与类花生酸合成,因此降低对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椰子油来源的MCT不含必需脂肪酸,且容易穿过血脑屏障,所含的辛酸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可产生麻醉样作用甚至导致昏迷等,因此对于怀疑血脑屏障受损的患者应慎用MCT制剂。

此外,中/长链脂肪乳的滴注速度不宜太快,250ml 20%中/长链脂肪乳的输注时间至少6小时,可有效避免MCT的毒性。MCT还抑制LCT的氧化,大量MCT可使酮体升高,故限制其用于糖尿病、酸中毒和酮中毒患者。

3.结构脂肪乳(STG)——C6~24

是对MCFA与LCFA混合、加热并在酶的催化下在同一甘油骨架上进行结构重组而成的。STG结构特点决定它进入体内后能以等速度(1∶1)释放入血。从代谢上说,STG水解快、氧化完全。与LCT和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相比,结构脂肪乳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不影响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不增加感染率、对肝功能的影响更小。

目前人类使用结构脂肪乳的时间相对较短,病例较少。但研究显示,由于STG在水解代谢方面的优越性,其在改善氮平衡和减少对血脂的影响方面均优于物理混合的中/长链脂肪乳。同时,由于将LCFA和MCFA结合于同一甘油分子,减少MCT的含量,有效降低MCT的神经毒性问题。此外,与LCT相比,STG还增加TPN混合液的稳定性。

4.橄榄油脂肪乳(OO)——C14~24

橄榄油的主要成分是油酸,属于ω-9 MUFA,此外还含有鲨烯、植物固醇等,临床上所用的橄榄油脂肪乳是橄榄油(80%)和大豆油(20%)的混合制剂,这种制剂降低脂肪乳中的ω-6 PUFA含量。该配方组成中,PUFA的含量约为20%,可提供足量的必需脂肪酸,同时又减少PUFA的比例,且橄榄油富含天然维生素E,从而降低过氧化风险。

目前认为,橄榄油可避免大豆油的免疫功能损害,特别是对T细胞应答的损害;橄榄油增加血液中的油酸,减少来自ω-6亚油酸的促炎性衍生物产生;橄榄油的不饱和双键含量少,特别对新生儿和危重症患者可降低氧化风险。OO不论单独输注还是混合输注都是安全、可耐受的,长期应用后仍可保持正常的必需FA水平,因此橄榄油脂肪乳是肠外营养中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脂肪乳。

5.鱼油脂肪乳(FO)——C12~24

鱼油属于ω-3 PUFA,其FA主要为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ω-3 FA与ω-6 FA的比例约为7.6∶1。研究显示,增加食用(或静脉输注)ω-3 FA能够增加细胞膜磷脂的ω-3 FA成分,从而减少炎性二十烷类的产生和增加非炎性二十烷类的产生,以竞争花生四烯酸至二十烷类的合成途径。因此,鱼油具有抗炎和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对于癌症患者,ω-3 PUFA尤为有利,可减少体重丢失,维持脂肪和肌肉组织,抑制肿瘤生长、肿瘤血管发生和急相反应进展。还有研究显示,FO能缩短患者的住院和重症监护时间,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在脓毒症和其他炎症条件下,FO的应用能增加三系或五系类花生酸生成,减少炎症细胞因子释放。

6.SO、MCT、OO和FO混合脂肪乳(SMOF)

SMOF由30%的大豆油(SO)、30%的MCT、25%的OO和15%的FO物理混合而成,具有良好的平衡脂肪酸模式和理想的ω-6/ω-3比值(约为2.5∶1),并含有适量的维生素E(200mg/L)。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健康志愿者对这种新型脂肪乳具有较好的代谢和耐受性。输注PN 7~14天后发现,SMOF输注者的TG清除速度明显快于SO。此外,SMOF很少影响肝功能,并能保持ICU患者的抗氧化能力,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在输注SMOF期间,ω-3 PUFA(EPA和DHA)能迅速结合血浆磷脂、粒细胞膜和血小板,发挥调节免疫功能和炎症的作用。

7.其他脂肪乳的研究进展

前文提到的结构脂肪乳是根据2种脂肪酸在甘油骨架上的随机排列组合的,可形成6种结构的TG,其中4种TG分子同时含有LCFA和MCFA。但理论上结合于甘油上不同碳原子的脂肪酸其作用是不同的,sn-1和sn-3碳原子上的脂肪酸主要参与能量代谢,而sn-2碳原子上的脂肪酸主要参与细胞结构的形成。所以如果甘油的sn-1和sn-3碳原子上结合的是MCFA,sn-2碳原子上结合的是必需LCFA,则这种STG可以作为更理想的脂肪乳,既满足能量供给又稳定参与组织形成。这种分子结构均一的理想STG又称化学结构确定型脂肪乳,利用犬进行的实验已表明这种确定型STG在代谢方面有更大的优势,但目前尚无可用于人体的确定型结构脂肪乳。

理论上不仅可以将来源于大豆油和椰子油的FA结合在同一甘油分子上,还可以将鱼油和橄榄油等各种来源的FA结合在同一甘油分子上,从而在众多的STG中遴选出可迅速代谢、过氧化风险低、不介导炎症或具有抗炎作用,并且无免疫抑制作用的理想的脂肪乳。

(三)不同脂肪乳的规格和特点

不同脂肪乳的规格和特点见表3-4。

表3-4 不同脂肪乳的规格和特点

续表

四、维生素类药物及其特点

维生素(vitamin)是参与机体多种营养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等过程所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多数维生素不能由机体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获取,仅少数可在人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如果由于疾病或长期摄入不足,就会导致维生素缺乏症。依据其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及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

(一)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在体内有一定的储备,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者易导致缺乏,且不易被察觉。脂溶性维生素的分类及肠外营养的每日推荐摄入量见表3-5。

表3-5 脂溶性维生素的分类及肠外营养的每日推荐摄入量

(二)水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是能在水中溶解的一组有机营养分子,在体内一般无储备,长期肠外营养治疗时提供水溶性维生素可预防其缺乏。在肠外营养治疗中水溶性维生素的每日推荐摄入量见表3-6。

表3-6 水溶性维生素的分类与肠外营养的每日推荐摄入量

为方便临床用药,用于肠外营养的维生素制剂现均已制成复方制剂,见表3-7。

表3-7 临床常用于肠外营养的复方维生素制剂

续表

五、电解质及微量元素类药物及其特点

(一)电解质

水、电解质平衡是机体代谢中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维持机体生命及各脏器生理功能的必备条件。

钠离子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维持和调节渗透浓度,同时可加强神经肌肉和心肌的兴奋性,是细胞外液中的主要阳离子。

钾离子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糖、蛋白质和能量代谢,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浓度和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和心肌功能,是细胞内液中的主要阳离子。

镁离子的主要作用是激活糖、蛋白质和能量代谢,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浓度和酸碱平衡,镁不仅能激活体内多种酶的活动,而且能调节神经功能、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参与蛋白质合成、调节体温,还能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镁几乎参与人体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

钙离子在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血液凝固、细胞膜功能、多种酶活性、一些多肽激素的分泌和活性方面都起重要作用。

磷除与钙形成骨骼外,还以有机磷的形式广泛分布于体内,它是磷脂、磷蛋白、葡萄糖中间代谢产物和核酸的组成部分,并参与氧化磷酸化过程。

实施肠外营养时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因此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时需补充钠、钾、钙、镁、磷及氯。正常情况下肠外营养时每日所需电解质的参考值见表3-8。

常用的肠外营养的电解质溶液有0.9%氯化钠、10%氯化钠、10%氯化钾、10%葡萄糖酸钙、25%硫酸镁及有机磷制剂(如甘油磷酸钠)等。值得注意的是,电解质的补给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病程不同进行相应调整。肠外营养时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低钾、低钙及低磷。临床常用的电解质制剂及其特点详见表3-9。

表3-8 成人每日需要的电解质推荐量

表3-9 临床常用的电解质制剂及其特点

续表

(二)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只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或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但这些元素均参与体内酶的组成、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上皮生长、创伤愈合等生理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对临床较具实际意义的微量元素包括锌、铜、铁、硒、铬、锰等。正常情况下成人肠外营养时每日的微量元素补充推荐量见表3-10。

表3-10 成人每日的微量元素推荐量

一般饮食摄入不会引起微量元素不足或过量,但长期肠外营养治疗可造成微量元素缺乏,现用于肠外营养的微量元素制剂多为复方制剂,能满足患者对铬、铁、锰、钼、硒、锌、氟和碘的基本和中等需要。

临床常用的多种微量元素有用于补充新生儿和婴(幼)儿对微量元素的日常需要的注射用多种微量元素(Ⅰ);用于补充成人长期肠外营养时对微量元素的日常需要的注射用多种微量元素(Ⅱ)。由于具有高渗透压和低pH,微量元素的复方制剂需要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方能经外周静脉滴注,且滴注速度不宜过快,不宜超过1ml/min。

六、肠外营养双腔袋与多腔袋制剂及其特点

随着医药工业的发展,为适应临床需求和方便使用,医药生产企业开发了以即用型预混式多腔袋形式的商品化肠外营养“双腔袋”和“多腔袋”产品,其内含人体代谢所需的基本营养素,且基本营养素的配比相对标准化;另一优点是袋上设有各种加药口,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加入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目前国内市场上主要有2种产品形式:一种是含三大营养素(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和电解质的即用型预混式“三腔袋”产品,另一种是只含有两大营养素(葡萄糖、氨基酸)和电解质的即用型预混式“双腔袋”产品。2种产品形式的基本配方都是将营养素溶液用易启式密封条分割在各腔内,使用前只需通过挤压多腔袋,开启密封条,将各腔溶液混合后即可使用。由于营养素分散在不同的腔内,因此其产品的效期比较长,都能超过12个月。有研究表明,在应用即用型多腔袋和院内自行配制TNA的PN患者中,前者的入ICU天数、住院时间以及血流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后者,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

(一)三腔袋肠外营养制剂的特点

三腔袋肠外营养制剂的特点见表3-11。

表3-11 三腔袋肠外营养制剂的特点

续表

注:NPC为非蛋白质热卡。

(二)双腔袋肠外营养制剂的特点

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的规格有2种:

1L:5.5%氨基酸-电解质溶液+15%葡萄糖-氯化钙溶液500ml×2。

2L:5.5%氨基酸-电解质溶液+20%葡萄糖-氯化钙溶液1 000ml×2。

与三腔袋相比,双腔袋因只含有葡萄糖和氨基酸两大营养素,脂肪乳的种类和剂量及其与葡萄糖的比例可根据临床需求而灵活调整,使配方更能接近个体化。该配制过程既能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完成,也可在病区完成,甚至在患者家中完成。在添加过程中虽然可能发生差错和污染,但其发生率比用非预混制剂配制的TNA低得多。 GLdXGNVixsLEMhCseYOXPShwPjRAKnVqukJRtVo7TUbyhAFR3PwDl6OFCVlbyF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