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望眼世界

医学没有国界。西方国家妄想封锁我国医学进程,阻止我国小儿外科的发展,这必然是可笑的,是失败的。事实上我国小儿外科已经在世界占有了重要地位,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主要是以我个人的外事活动为线索)。

(一)改革开放以前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宾只能由国家邀请,出国也只能由国家公派。我在北京,有近水楼台之便。1953年以后有苏联专家来北大医院协助工作,1955年后苏联儿科专家以北京儿童医院为基地,开办全国儿科医生学习班。北大医院的苏联外科专家也偶尔来北京儿童医院外科查房、讲学。1955年后,英国创伤外科专家Horn博士来华讲学。每周定时来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会诊,指导小儿创伤骨折及烧伤工作,我指定了潘少川接待陪同。在此期间也曾有越南及德国、罗马尼亚等国医生前来参观访问。1957年英国的麻醉学专家Walter随同北大医院的谢荣教授来我院访问,他对我们的肌内注射硫苯妥钠基础麻醉的成功经验颇为惊讶。1963年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及1964年全国儿科学术会议都有外宾参加,并有学者来北京儿童医院参观访问与交流。我向他们介绍了我首创的“皮下坏疽早期切开”与“手法摘除直肠息肉”的理论与实践,受到他们的赞同,赞为“天才的创举”。1961年卫生部派我院的潘少川与北京同仁医院的戴士铭院长参加巴基斯坦医学会议,潘少川作了关于《小儿巨结肠74例》的报告。1964年我随中国医学代表团(卫生部钱信忠部长为领队)参加在开罗召开的亚非医学大会。会上我作了关于《巨结肠环钳手术》的报告,结识了日本的小儿外科创始人骏河敬次郎。

1974年派北京儿童医院吴瑞萍院长去阿根廷参加第十四届世界儿科大会,并代表我报告了《小儿针麻手术的经验》。1977年我与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周华康教授等四人被派往印度新德里参加第十五届世界儿科大会。我在会上报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阑尾炎》。本次参会我结识了印度的甘地(印度小儿外科创始人)、Chatterjee,日本的葛西(胆道闭锁手术发明人)和澳大利亚的Mayer等国际小儿外科名人。会上葛西邀请我们参加亚洲小儿外科年会,并与我们成了朋友。

1986年,张金哲与甘地

(二)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的Bronsther为首的外宾定期访华,同时我国也有多人出国访问。1980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首批美国外宾以匹兹堡小儿外科主任Kiesewetter教授为首的民间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儿童医院。会后邀请了潘少川作为访问学者赴匹兹堡及布法罗,为期9个月。潘少川在布法罗与医院院长Jeffery商议,组织国内一批小儿外科医生出国学习,为期6~12个月。诸福棠院长建议将出国名额分配到全国各地,包括重庆的陈文龙、江西的邹大卫、湖北的江泽熙、天津的孙文榕、广东的黄弈宽和北京的詹振刚等,为国内的小儿外科引进了西方的新技术、新观点,同时也为北京儿童医院扩大了团结。

张金哲与葛西

季海萍医生与Telnovsky院士

Bronsther夫妇访华

1980年《美国小儿外科杂志》主编Gans专程访问北京。通过卫生部部长崔月犁介绍,专诚拜访了我,并聘请我作为该杂志的海外顾问。同年世界小儿外科技术援助会主席来自纽约长岛的Bronsther访问北京,与我和潘少川共同约定:每年有美国小儿外科名医来华讲学与手术表演;同时由美方接纳我国小儿外科医生进修,为期6~12个月。

从1983年到1989年,国际交流连续不断,互相来往。世界著名专家,如 Hendren、Pena、Ashcraft、Shaw 等先后20余人来华,分别由北京儿童医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接待,一般在华时间为1~2周,住医院招待所。由于西方专家都有夫人同来,我的夫人沈恩濂就成为主要接待的女主人。由此渠道出国访问的学者有贾和庚、叶蓁蓁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马承宣、刘贵麟等。在改革开放政策之下,国际交往渠道增多。

1981年、1982年我和潘少川先后去美国,黄澄如去澳大利亚,都是作为访问学者,为期6~12个月。我们不仅交了朋友,进行了交流,而且扩大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影响力,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一个大型的儿童医院,病人多、病种多、临床经验丰富,是国际小儿外科医生向往的访问之地。在此期间,我访问了美国七个大型儿童医院,结识了很多名人,如 Koop、Hendren、Pena、O’Neill、Rowe、Coran、Shim、Anderson 等,他们中的一些人先后也来过北京访问。Koop当时已是美国的卫生署长,特地返回费城与我相会(他刚从费城儿童医院退休),以后以美国政府代表身份访问北京三次,均到北京儿童医院讲学。我访问美国布法罗时,顺路访问了加拿大的多伦多,结识了Filler(从事小儿外科)与Steward(从事小儿麻醉),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由我做主人,邀请了多伦多小儿外科代表团18人(含夫人)访问北京、上海、杭州。

1984年我国小儿外科代表团回访加拿大,成员有上海的佘亚雄、金百祥,济南的张学衡,青岛的黄婉芬,合肥的王德生,武汉的王果。我是代表团团长,潘少川、马承宣为秘书及财务。一个月间,我们访问了多伦多、渥太华、温哥华,学习了McMaster医学教学体系。特别是潘少川结交了Babechko这个朋友,以后交往很密,这对小儿骨科技术的开展帮助很大。我自1975年会定时到天津会诊,把天津北京两个大型儿童医院外科连成一体。

1984年及1988年我协助天津的韩茂棠主任组织两次小儿外科国际邀请会,会后多人到北京儿童医院访问。著名学者如英国的Lister,印度的Chatterjee,日本的葛西、中条、大川,韩国的金宇基,中国台湾的林哲男等,此外零散交往也有很多。

1982年我应邀参加日本第十九届小儿外科年会,报告了《胆肠吻合防反流矩形瓣》。会上结识了美国的Raffensperger(Swenson的接班人),向他学习了“空肠间置代胆道”手术。会后我访问了东京、大阪、神户、仙台等地,当然结识了很多日本名人同道,如池田惠一、冈田正。除了老一代著名专家,特别结识了年轻的专家马荣德和宫野武。

1986年我受中宣部的指派,与马承宣出席了在加尔各答召开的第八届亚洲小儿外科年会。因我们迟到一天,理事会换届选举已过。中国台湾的洪文宗力荐增补我为理事,受到全体代表的热烈鼓掌欢迎。从此我连任了10年,与洪文宗交了朋友。自1986年以来,我在国际上先后任亚洲小儿外科学会理事、太平洋小儿外科学会地区主席及《美国小儿外科杂志》与《世界小儿外科杂志》顾问。

1988年我组团率黄澄如、江泽熙、曹泽贵、王德生等人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第九届亚洲小儿外科年会,结识了新加坡的Joseph。1990年我参加了在首尔召开的第十届亚洲小儿外科年会,以后国际交往频繁。英国的泌尿外科专家Cohen与以色列的Barr Moore先后来我院访问、进行手术。潘少川应Babechko的邀请赴美,引进骨延长与脊髓后根切断术,把我院及全国小儿骨科工作又提高了一步。

1984年我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就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卫生教育顾问。1988年与王燕霞及来自上海、重庆代表赴英国与美国考察小儿医学教育,结识了美国巴尔的摩的Haller与英国伦敦的Spitz。1989年我应Besamosca的邀请参加罗马尼亚小儿外科国际会议,会上被授予罗马尼亚医学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顺便访问了德国与瑞士,结识了Dawn与Stauffer。当时Stauffer提出与我合作研究“张氏膜”(他称“Zhang sheet”),这促进了我与研究生付明深入研究直肠外纤维膜,并在国际期刊中公开发表。

(三)20世纪90年代末期

20世纪90年代以洪文宗、谭广亨为媒介,中国组织召开了亚洲会议、太平洋会议。1991年在洪文宗的协助下,在中国香港召开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会前组织了“北京小儿外科国际会议”。在亚洲小儿外科年会的基础上组委会还邀请了欧、美、澳同道参加。这次会议中国台湾来了一个由16人组成的代表团,洪文宗在会上的发言很激动,极力推动海峡两岸的合作。我派了青年医生郭卫红接待了美国南加州的Fankalsrud,会后郭卫红得以在他的单位(南加州大学)学习两年。在此次会议上,我与Gans相约于1993年在北京共同组织第二次国际小儿外科学邀请会。不幸Gans患多发性骨髓瘤于1992年去世。1992年为亚洲小儿外科学会成立十周年,在东京举行。宫野武邀请了我、潘少川、刘贵麟、佘亚雄、童尔昌、王慧贞等人参加。

1993年我应邀赴中国台湾参加洪文宗的退休典礼,游遍宝岛,结识了各地同道。1994年在中国香港召开亚洲小儿外科年会,我与潘少川、叶蓁蓁、詹振刚等应香港小儿外科的邀请参会,另外还有温州、广州等地代表参加。1994年在日本鹿儿岛召开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我与刘磊、章希圣、黎明受日方的高松英夫教授邀请参加。会上与高松英夫和大川组织了中日小儿外科交流会,每年秋季一些日本学者会来我国,在不同城市讲学并旅游,曾先后去过昆明、济南、杭州、北京、天津(1999年以后停止)。为了申请在中国组织亚洲小儿外科年会及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全国同道同心协力,积极准备论文报告。为了开好国际大会,1996年在北京组织了第一次青年英语模拟国际会议。由李龙领导青年委员进行组织,得到首都医科大学徐群渊校长的支持。邀请了中国香港医生郑伟、陈广亮参加,会议开得很成功。

1996年在新加坡召开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我与郭卫红参加,1997年、1998年我先后参加了在孟买召开的亚洲小儿外科年会及在夏威夷召开的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在洪文宗的协助下,成功地确定了1998年在苏州召开亚洲小儿外科年会及1999年在北京召开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两个大型国际会议均以我的名义来召集,由潘少川主持,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得到国际盛誉。

1998年在苏州的会上,中国香港的杨重光与黄澄如组织成立亚太小儿泌尿外科学会,并选举黄澄如为首任主席。1999年在北京召开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会前举行了小型中日交流会,会后连续召开了国际小儿肿瘤会议,美国的Newton与Haase等肿瘤专家参加。祝秀丹报告了北京儿童医院小儿实体瘤概况,事后祝秀丹受Haase邀请赴美学习半年。1999年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后,我应巫棠鎥的邀请访问中国台湾,参加中国台湾的小儿外科年会,会见了美国的小儿外科元老Swenson夫妇。随后,我又去美国访问了一个月,在亚特兰大应Rickett邀请作了关于《新生儿一期结肠拖出》的报告,得到了美国几个城市同道的认可。

(四)21世纪初

21世纪初我已80岁,得到了国际大奖及国内外终身成就奖。2000年,由中国香港的谭广亨教授及英国伦敦的Kapila教授提名,英国英格兰皇家学会通过,我在意大利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小儿外科最高奖项——“Denis Browne金奖”。该奖项是英国皇家学会以英国小儿外科创始人Denis Browne爵士的名义奖给世界范围内对小儿外科学术事业有突出贡献的小儿外科医生。2002年,印度小儿外科学会授予我“甘地金奖”,2004年香港外科医学院及2006年英格兰外科医学院先后授予我“荣誉院士”称号,2010年在印度新德里荣获世界小儿外科学会联合会“终身成就奖”,同年在长沙荣获“宋庆龄儿科医学终身成就奖”。这些荣誉都反映了中国小儿外科在国际上的地位。

【重要事件】

1981年,Kiesewetter率领美国“人民对人民”代表团访问北京儿童医院,邀请潘少川访问美国的匹兹堡和布法罗,以后潘少川联系组织一批国内各地带头人(十余人)访问美国和加拿大,打开了国际交流的大门。

1981年,Gans与Bronsther经卫生部介绍访问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成为《美国小儿外科杂志》海外顾问,并与世界儿外支援组织约定每年派人交流(北京和外地各一个单位,至1989年停止)。

1982年,张金哲被世界卫生组织安排,前往美国7个城市访问讲学,奠定了北京儿童医院的国际交流中心地位。

1982年,黄澄如、韩茂棠(天津市儿童医院)出国学习,先后赴美国与澳大利亚,开辟交流渠道。

1984年、1988年,张金哲两次协助韩茂棠组织国际会议,为国内组织国际会议的先声。

1984—1989年,张金哲受聘为联合国儿童急救会中国教育部医学联络员,加强了北京儿童医院与边缘地区教学儿童医院的联系,奠定了包括北京儿童医院在内各院的电教设备的基础。

1986年,张金哲、马承宣(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参加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的亚洲儿外科大会,建立了印度与我国的联系。

1993年,张金哲组织亚洲小儿外科邀请会。

1998年,第十五届亚洲小儿外科大会在苏州召开。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杨重光组建亚太地区小儿泌尿外科学会,黄澄如当选为首届主席。

1999年,潘少川组织第二届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

2001年,李仲智参加世界儿科大会。 6kU0UPHtHUhmmfKZf5KS//ImcGhWlzwuSdsUS0D1itt3Bo1FWL2BTqiFD4Nolb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